平坦整潔的水泥路縱貫全村,寬敞的休閑廣場上孩子們快樂嬉戲,一幢幢造型漂亮的別墅樓與不遠處的現代化新型工業廠房交相輝映……只要你走進樟樹市張家山街道荷湖村就可以看到,“一元公交車”通到了村民家門口,數字電視入戶,寬帶上網,自來水進家。說起這一切,該村村民吳生華喜不自禁,“如今我哩農民也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近年來,樟樹市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圍繞統籌城鄉發展這條主線,實施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產業化集群向農村覆蓋、文明成果向農村輻射的城鄉統籌工程,讓全市30萬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
為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該市按照城市化的要求,對農村實行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一體化,社會事業一體化建設,為農民創造飲水安全、用電方便、交通便捷、信息靈敏的生產、生活環境,把“散、差、舊”的農村改造成“聚、精、新”的居民新村。同時,將農民思想教育和農村經濟發展兩道難題一起解,采取組織推動、宣傳教育、示范引導的辦法,組織機關干部、社區職工、經濟能人,走進農村、走進農戶,加強文化、知識、信息交流,把先進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向農村輻射延伸。據了解,該市累計投入資金2.9億元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新建鄉鎮垃圾壓縮站13座,購買垃圾處理車52輛,選聘保潔人員2544名,全市19個鄉(鎮、街道)、1906個村開展了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實現了城鄉垃圾處理一體化。
在鎮村聯動建設中,該市著力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加快產業、項目和生產要素對接,推動現代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現代鎮村產業新體系,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張家山街道立足各村現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經濟,逐步建成槎市、楊林8000畝優質稻生產基地,蛟湖、杏塘4000畝蔬菜生產基地,郭坊、徐家公式千畝漁業養殖基地;店下鎮圍繞打造生態休閑城鎮開發天心茶園、夢湖山莊、百禾花卉苗木基地等休閑觀光生態基地11個,發展鄉村農家樂70余家,成為當地有名的生態旅游集鎮。目前,該市中藥材生產面積達18萬畝,油茶種植面積達17.88萬畝,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1.8萬畝。擁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2家,農民合作社已經發展到325家,發展會員4700多人,直接帶動農戶2.5萬戶。
該市以發展農村項目經濟為載體,將農產品加工轉化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圍繞中藥材、優質稻、家禽、生豬、蔬菜等特色農業產業,開展項目招商,借助外來資金、技術與人才,創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以此帶動相關種養基地的建設,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發展格局。目前,該市培育出年銷售收入達500萬元以上規模農業龍頭企業71家,現有宜春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9家,發展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174個,帶動10萬戶農民在產業鏈上增收致富。
為讓該市人民的幸福感在“享受成果”中提升,在加大民生工程建設的同時,該市還不斷加大文化建設投入,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近5年來,該市文化建設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新建了8個公園,新(改)建了一批電影院、文化館、圖書館、劇場和城市文化廣場,提供群眾文化活動場所4萬多平方米,并將在今后3年內陸續啟動文化藝術中心、體育中心、展覽館、新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建設。在該市福城公園內,正忙著打太極拳的黃德生老人說:“從早上開始,就有人在這里活動,打拳的,跳舞的,拉二胡的,下象棋的,各式各樣別提有多熱鬧,政府真是為咱百姓著想,給老百姓提供這么好的活動場所,讓我們老有所樂啊!”
在關注百姓眼前的急事、難事的同時,該市更注重通過制定好的制度,并落實下去,使關注民生常態化、制度化。近年來,該市相繼出臺了《樟樹市實施民生工程建設若干政策的暫行辦法》《關于建立樟樹市扶貧濟困助殘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扶貧濟困助殘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民生領域的制度措施,并將民生問題列入政績考評體系,全面推行行政問責制和責任追究制,使黨委、政府的各項決策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讓百姓享受持久的“民生大餐”,為樟樹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作者簡介]
陳發平,樟樹市民政局。
責任編輯:于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