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和煦溫暖。在崇仁縣白陂鄉趙家村,成群村民或圍聚在新建的文化墻前欣賞傳統禮尚繪畫,或聚集在寬闊的休閑廣場曬太陽、拉家常,孩子們則歡快地嬉戲玩耍,儼然一幅美麗的鄉村圖景。筆者在趙家村轉悠,村民劉春風看到,老遠就打招呼,“于隊長,村里安裝了光伏電,建造了養雞場,如今又重造坪頭橋,我們摘掉了貧困帽,過上了舒適愜意的生活,多虧了你和駐村小分隊。”是呀,駐村這些日子里,駐村小分隊做了這三樣事。
光伏發電照亮農民心
趙家村地處偏僻,集體經濟為“零”,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全村現有9個自然村,共548戶,2194人。面對如此嚴峻的扶貧開發形勢,如何才能找到真正脫貧的“良方”,成了駐村時日思夜想的問題。為讓趙家村實現貧困戶增收,作為市扶貧和移民局干部、駐村小分隊隊長,筆者跑福建,走贛州,訪專家,辛苦探尋脫貧之路。
去年5月,在聽取專家建議并取得村兩委和村民代表的共識后,決定利用光伏發電作為脫貧突破口。
為盡快使該項目落地生根,經過多次與工商、發改委、扶貧、供電等部門溝通協調,爭取支持。經過6個月時間的日夜奮戰,95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全面竣工,12月初已正式并網發電。
“有了光伏發電,我們就能坐享來自屋頂上的陽光收入。”村民們無不歡欣鼓舞。光伏扶貧項目作為精準脫貧的一種形式,并網發電后,每年可為趙家村帶來10萬余元收益,貧困戶每人每年可從中增收近1000元,且收益可達25年。光伏扶貧為貧困群眾開辟了穩定的增收渠道。
荒山養殖扶助農民脫貧
趙家村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戶,共50人。為了拔掉貧困戶的窮根,駐村期間,筆者利用村中山地資源,以產業帶動為支撐,開發荒山,籌集60萬元建成占地40畝的散養雞場,搭建2200平方米雞舍,可養殖9萬只肉雞。
散養雞場竣工后,筆者帶領隊員們四處尋找最佳合作伙伴。經多方協調,與撫州龍鑫公司簽訂合同,由公司免費提供雞苗、飼料與技術指導,并以每只成品雞3元的價格回收。
村委將散養雞場收入按貧困戶資產收益式扶貧50%,用于村集體公益性支出50%的比例進行分配,在貧困戶中挑選具備勞動能力的人員負責飼養,增加其務工收入。目前,產業扶貧已見成效。去年7月飼養的第一批成品雞已出欄,獲純利8萬余元,其中,每個貧困人均年收入可達1800元。
“連心橋”通往致富路
坪頭橋是南邊與坪頭兩個村小組通向縣鄉與其它村莊的唯一橋梁,始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其橋面既窄又薄,鋼管護欄缺損,加上該橋地勢低,每逢雨水季節,該橋便被白陂河水淹沒,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中斷。
“外出打工與運輸都受到影響,這座橋梁一直困擾著兩個村小組的村民。”村干部感嘆道。
5月20日,第二批“連心”小分隊入村首日,筆者與隊員走訪調研村民村情時,獲知該橋的狀況,當晚筆者輾轉難眠,想盡能力幫助村民盡快達成心愿。
為了實現兩個村小組村民最大的心愿,連心小分隊請來專業人員到現場勘察、預算,并先后到交通、扶貧、水利等部門爭取建設資金。籌措資金40萬元,修建一座寬6米、長15余米的橋梁與兩端引橋。當消息傳出后,村民們異常興奮,并將該橋命名為“連心橋”。
路橋建設不僅是一個發展問題,更是一個民生、民心問題。在我們“連心”小分隊和村委的共同努力下,趙家村拓寬硬化村路1.1公里,修建環村硬化公路2公里,新建修復水渠500米,打井1口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
[作者簡介]
于小東,江西撫州市扶貧和移民局第二批“連心”小分隊隊長。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