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圖
近年來,隨著石油石化行業的集中程度不斷提高,石化園區事故呈現“四高”特點。地方政府與企業合作提升石化園區整體應急救援能力,是一個新的嘗試。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整合,石油石化行業的集中程度不斷提高。煉廠和化工廠的規模與裝置規模進一步增大,建立以煉油和乙烯煉化為主體,包括石油化工中下游產品、精細化工及化學新材料生產為主要內容,具有明顯產業鏈條,發揮石油化工行業規模效應的生產型石油化工園區,是我國石油化工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石油化工園區的風險
由于世界原油總的趨勢是變重變劣,硫含量、金屬含量越來越高,而市場對清潔燃料、優質石油化工原料的需求愈來愈迫切,標準愈來愈高,使得石油煉化企業加氫裂化與加氫精制等高溫、高壓、臨氫深加工等高風險工藝裝置數量大幅增加。此外,為了充分利用熱能,目前大量石油化工企業內部和企業間均采用熱聯合、熱進料、互供料等節能模式,復雜交錯的油氣管線增大了石油化工園區企業的火災事故風險。總結近十年來石油化工企業事故,得出石化園區事故的特點——“四高”:
一是石化生產中涉及物料危險性大,發生火災、爆炸、群死群傷事故概率高;
二是石化生產工藝技術復雜,運行條件苛刻,出現突發災難性事故概率高;
三是裝置大型化,生產規模大,連續性強,個別事故影響全局概率高;
四是裝置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發生事故財產損失概率高。
創立地企合作模式
在保證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前提下,如何降低事故發生的頻率和減少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是石化園區的主要工作之一。提高應急理念,轉變應急思路,打破舊觀念,地方政府與企業合作提升石化園區整體應急救援能力,是一個新的嘗試。
地方政府與企業合作的深度和范圍,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對應急管理的認識逐漸深入密切相關。合作雙贏是雙方合作的基礎和前提,隨著地企雙方對應急理念的逐步深入,雙方的合作也逐步升級,在提升企業應急能力的同時使石化園區整體應急能力也逐步提高。
以廣東惠州大亞灣石油化學工業區(以下簡稱“石化區”)為例,石化區目前建有1個消防特勤中隊,配備消防指戰員共32人,配備各類消防車8輛;石化區內建有企業專職消防隊7支(含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專業隊),隊員共296人,各類消防車55輛。
政企溝通機制—石化區業主委員會
石化區內企業多,生產規模和工藝各不相同,需求也千差萬別,需要建立一個政企溝通的平臺,來協調和平衡企業與地方政府的需求,討論石化區管理制度、企業的需求等內容,使石化區的政策接地氣,企業的需求有落實。建立石化區業主委員會,是石化園區管理的新舉措。
地企聯動
企業每年參與政府組織的各類聯合演練,了解政府應急響應程序,加強應急隊伍之間的磨合,熟悉應急響應的聯絡方式、指揮模式,掌握應急裝備的種類和數量,便于企業編制的應急預案與政府銜接,使應急響應快捷、流暢、高效。
企業互助
石油化工企業專職隊間簽訂應急互助協議,協議以資源共享、按需調動、接警即出動為原則,明確聯動電話、應急資源、應急隊伍和裝備等信息,規定聯合演練頻次、目標、指揮機構、信息傳遞等內容。
每季度,各單位輪流組織聯合演練,使得每家企業專職消防隊熟悉各單位廠區道路、裝置和消防設施,掌握各單位應急車輛性能、操法和裝備,解決指揮、信息傳遞、人員配合等問題,討論科學施救、遠程供水、應急物資儲備和缺編狀態下如何保證應急能力不降低。最終使各企業專職隊形成合力,指揮上如臂使指,裝備上填平補齊、應急物資上源源不斷,保證搶險救援行動的持續有效。
企辦政助
在石化區內由地方政府和企業合作建設應急救援基地,組建危化品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向石化區內所有企業提供日常應急救援服務、安全應急培訓和協同演練等有償服務。應急救援服務的收入用于保證應急救援基地的日常運營。應急狀態時,作為危化專業救援隊伍,對無專職隊企業開展救援行動,必要時協調其他企業專職隊增援配合。對有專職隊企業進行增援和專業技術支持。
企需政辦
消防供水保障。石油化工企業設計規范中消防水量的規定普遍低于實際消防水用量,嚴重影響滅火效果,甚至造成救援中斷。由政府投資在石化區內建設消防公共管網,按照企業規模和火災風險在企業門前設置相應數量的消防栓,以保證應急救援時消防水的持續供應。
污水轉輸保障。石化區內小化工企業較多,事故池普遍偏小,但因工藝需求,生產的原料、成品或助劑普遍有毒有害。當火災事故發生后,為避免毒害介質擴散,普遍使用的救援方法是保持介質穩定燃燒,由此,使事故污水量遠大于事故池的容量,需要污水轉輸。由政府投資建設石化區污水轉輸管網和公共事故池,在企業事故池附近設置污水轉輸接入口,使事故污水得到就近轉輸,保證救援方案的順利執行。
石化區封閉式管理。石化區內,企業密布,各類生產裝置、儲罐分布在道路兩側。大量的社會人員和車輛穿行石化區道路,對石化區的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造成巨大威脅。為保障石化區內企業安全生產秩序和周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對石化區實施封閉式管理,實行出入證管理制度,規范人流、物流和車流的進出,降低外來因素對石化區企業的影響,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
政企合建
按照《消防法》的規定,生產、儲存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大型企業依法應當建立單位專職消防隊,承擔本單位的火災撲救工作。石化區內按照規定需建立專職隊的企業較多,且多是重復建設。專職隊配備的救援裝備多為常規裝備,對事故救援的效果有限。在滿足法規要求、支持企業建設、節省建設投資和運營成本、保證公安消防布點需求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依托石化區大型危化品建設項目,合資組建專職隊,裝備依據差異化、高性能、高勤務的原則配置,在承擔本單位的消防工作的同時,兼顧石化區內小型企業的火災撲救工作,實現政府、大型危化品企業和小型企業多贏的局面。
組建危化品應急救援專業隊
在石化區內組建危化品應急救援專業隊伍,主要發揮了四方面作用。
日常應急服務
為無專職隊企業提供消防設施檢查、危險作業監護、配合企業演練等服務,根據企業投資規模、占地面積、“兩重點一重大”數量、員工數量、銷售收入等參數核算年應急服務費。
安全應急培訓
對石化區內企業員工開展不同層次、不同能力的培訓,同時兼顧周邊地區安監、應急、消防人員,在提升人員專業能力的同時,增加救援基地收入,保證基地有效平穩運行。
對安全管理人員開展施工作業安全、受限空間作業管理等培訓;
對應急管理人員開展應急預案編制、88號令解析等培訓;
對裝置管理人員開展HAZOP分析與應用等培訓;
對裝置操作人員開展防火巡查的內容、方法、要求,儲罐事故預防及初期處置等培訓;
對專職消防隊員開展受限空間救援、高空繩索救援、帶壓堵漏等培訓;
對義務消防人員開展石化裝置滅火救援處置及對策、消防設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CPR(心肺復蘇術)等培訓。
應急救援服務
應急救援基地作為石化區內危化品專業救援隊伍在企業發生突發事件時快速響應,為企業提供應急救援服務。對石化區內企業僅收取發生的物料損耗、人工費用和設備折舊等費用。石化區外救援則按照政府規定的救援收費標準收費。
應急物資儲備
政府應急物資儲備:應急辦、安監局、環保局、森林防火等政府部門各類應急物資存放在應急救援基地,方便統一調用、維護和管理。
以倉代儲,實現雙贏。以應急物資庫為依托,吸引有實力的應急物資生產、銷售代理等公司,以合作倉儲、出租經營等模式參與石化區應急物資儲備。對基地而言既解決了部分應急物資有效期限制的問題,又保證了應急物資的有效供應。對合作者而言既設立了廣東物資中轉倉庫,又節省了費用,達到合作雙贏的目的。
石化區應急能力的提升,不是一個企業或地方政府的事情,需要整個石化區所有的企業和政府群策群力,出計獻策。上述地企合作的應急管理模式只是掀開了地企合作的一角。不同地域、不同企業,均有著強烈的特色文化,只有結合地域特點和企業需求,才能真正創立一個適合本區域應急能力提升的管理模式。
編輯 趙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