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瑞
摘 要: 美國的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在多年實踐中不斷完善,形成了“創業帶動就業,政企校聯手促”的創業生態系統。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始終沒離開社會的聚光燈。隨著我國經濟“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創業對于提高就業率的重要性正逐步顯現。但是,如何引導廣大畢業生的創業熱情,為他們提供穩定寬松的創業環境,是政府和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政府和高校的角度探究美國創業支持政策的現狀,從中挖掘具有借鑒意義的措施以供決策者參考。
關鍵詞: 美國政府 大學生創業 政策支持
一、美國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支持
(一)美國政府扶植中小企業。
1.建立完善的法律支持體系
美國政府認識到,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全面的法律保護體系,這種觀點使美國的立法機構針對性地制定了諸多有關小企業(一般指員工少于500名的企業)的法律。1953年,《小企業法》在國會中獲得通過。作為美國首部專門為小企業制定的法律,無論是在法律意義上還是經濟意義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頒布半個世紀以來,這部法律在促進企業技術轉移、增強小企業出口能力、降低自然災害損失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提高美國經濟活力做出了巨大貢獻。此后,《小型企業投資刺激法》、《小型企業經濟政策法》、《小型企業投資獎勵法》等相繼通過。這些法律在規范市場秩序的同時,也為廣大中小企業的生存提供了巨大便利。2010年,旨在促進就業的《小企業就業法案》獲得通過[1]。這部法案包括針對小企業的140億美元的稅收抵免措施和諸多的優惠政策。該法案為美國經濟走出“泥潭”提供了巨大動力。現如今,美國創業活動高速發展的優勢之一是完備的法律體系,中小型企業在美國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推動技術創新的新引擎。
2.降低小微企業的注冊門檻
根據2016年11月世界銀行(World Bank)發布的最新報告《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人人機會平等》提供的數據,在接受調查的全球189個經濟體中,美國的營商環境便利度排名第七[2]。根據筆者調查,目前美國的有限責任公司從注冊到運營只需要6個環節:確定公司名稱;提交給國務院有關部門備案,包括協議條款和經營組織結構;到美國稅務局(IRS)注冊聯邦稅號;向州政府出具銷售稅證書(銷售稅許可證);注冊申請可能需要的一些商業許可證(商業執照和許可證);開設商業銀行賬戶。這些方面的成本要求一般在700-900美元,僅占人均年收入的1.5%~1.7%(2015年美國人均年收入為51,000美元)。如此低廉的注冊成本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創業的熱情,使得每年都有超過70萬家小企業在美國誕生。這些企業雇用了全社會近六成的勞動力,占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銷售總額的五成。
3.為創業型企業保駕護航
一個企業的運行難免會遭受風險,政府需要為創業者降低有關風險。因此,各項保障創業型企業健康運行的政策應運而生。例如,知識產權歷來受到美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因此,美國有先進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保障大學生創業成果。1952年,《專利法》明確了侵犯知識產權的標準。為了應對日益復雜的版權狀況,頒布了近兩個世紀的《版權法》在1976年得到了再次修訂,這使得困擾諸多創業者的版權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同時,美國的《破產法》為企業應對危機提供了保障。例如,美國的《破產法》有這樣的規定:當企業面臨金融危機時,可以向當地的法院提交破產申請,同時企業會被要求重組,但是法院會保護其在此之后的四個月時間里免受債權人的追討而繼續經營,企業可在四個月后決定是否申請破產。雖然時間只有四個月,但是這為還處于成長期的創業型企業提供了起死回生的機會。這項規定自出臺以來挽救了諸多創業型小企業,被許多創業者視為“護城河”。可以看出,針對創業型企業,美國政府在企業創辦、企業運行、企業破產的各個環節都出臺了對應措施,使創業者的后顧之憂大大緩解。
(二)美國政府支持高校創業教育。
1.支持高校的科學研究事業
1945年,聯邦科研開發辦公室主任萬尼瓦爾·布什發布了一份名為《科學無邊界》的調查報告。在此份報告中,他向時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指出,培養科技人才與創造新知識應該是聯邦政府的責任。后來,在各項法案的拖動下,國防部、國家研究理事會、國家工程院等機構大力支持高校創業教育,將廣大師生的創新熱情推向新的高度。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支持師生將科研成果進行技術轉化,以提高成果的實用性。
2.推動高校研究成果技術轉移
1980年,《拜杜法案》獲得通過。這部在現在看來都具有前瞻性的法案極大地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通俗來講,在這部法案沒有頒布之前,只要項目是由政府支持的,那么政府就能一直擁有該項目的專利權,所以只有不到5%的成果完成了商業化轉移。這部法案頒布之后,企業可以先向政府申請一筆費用以獲得專利使用權,當企業把專利轉化為商品賺了錢之后就可以和政府分成。該項法案頒布以后,科研成果不再被“束之實驗室”,大大提高了先進技術商業化的速度,實現了高校、政府、企業三方共贏的目標。1989年,美國政府對《技術轉移法案》進行修訂,鼓勵各方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提倡將科技成果推向市場,促進經濟的發展。以現在的目光看,一項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過程可謂是“驚險的一躍”,而這些法案仿佛一個助推器,大大降低了這一躍的危險度,為科技成果“安全落地”提供了保證。
3.美國政府支持高校建立創業教育新模式
因為創業教育具有“社會性”、“前瞻性”、“系統性”等特征,這就決定了不能用傳統的教育模式開展創業教育。因此,在近40年的時間里,美國高校與政府攜手探索創業教育的新模式。其中一個重要的措施是在政府的幫助下建立創業中心。創業中心的職責主要是開展必要的創業教育,組織創業者進行交流溝通,幫助創業者聯系企業等。這些創業中心都擁有資深的顧問團隊,為廣大創業者提供必要的咨詢并且幫助他們與企業聯系,還能夠為創業者引進資金。自新世紀以來,面對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浪潮,創新精神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全美高校創業教育進入了新的階段,更多的大學選擇為學生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甚至文理學院中也出現了此類課程,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降低創業的失敗率。與此同時,創業課程不再是大學的“邊緣課程”,許多高校將其設置為必修課程,這標志著美國高校創業教育走向成熟。
二、美國高校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政策
(一)高校積極引導師生開展創業活動。
1.為學生拓寬融資渠道
一般來說,高校為學生提供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創業教育基金,其二是種子基金。前者主要是由校友捐贈、師生轉化科技成果等獲得的,主要代表就是著名的考夫曼基金會,這個全球規模第一的創業基金會是由“創業教育之父”卡爾·施拉姆一手創辦的[3]。后者的支持對象主要是還沒有得到許可的技術或者尚在實驗階段的專利。例如,美國百森商學院的種子基金每年為尚未走出校園的創業團隊提供至少五千美元的資助。
2.允許教師停薪留職開展創業活動
教師是創業教育的直接參與者,增加教師參與創業活動的時間是提高創業教育質量的直接途徑,通常,美國高校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渠道達到此目的:其一是允許廣大教師在保留當前職位的前提下休假,教師們可以在這段時間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也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創業活動,如此寬松靈活的休假制度讓教師們有更大的熱情投入創業活動中。有了老師們的幫助,學生在創業之路上有了明確的方向,可以更快地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樣的舉措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科研效率和成果轉化效率,大量衍生公司就此誕生。其二是允許教師在一周之中的任意一天去企業參加活動。如此教師的正常教學活動得到了保證,同時師生可以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帶到市場上并將市場的反饋帶回課堂和實驗室。該原則首先由麻省理工學院確定,此后逐漸被全美大部分高校采納。這些制度讓教師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創業教育,為廣大選擇創業的大學生提供了專業的指導,提高了創業教育的質量。
3.保護高校師生知識產權
美國政府歷來重視知識產權問題,上文提到的《拜杜法案》里就有大量關于高校科研成果知識產權保護的規定。例如,法案規定,如果高校的某項科研成果是在聯邦政府的資助下取得的,那么,該項成果的知識產權屬于該高校,并提倡將高校的科研成果市場化,推動技術革新。在此基礎上,美國高校針對知識產權出臺了相關的細化政策。例如,有如下規定:如果某項科研成果是師生在校期間利用學校的資源所獲得的,那么,其知識產權就歸高校所有,但是其發明者擁有取得部分成果轉化收益的權利。如賓夕法尼亞大學規定,科研成果的發明者可以得到成果轉化稅后收益的百分之四十,剩下的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給高校和發明者所在的二級單位。
(二)高校努力提高創業教育水平。
1.建立高校創業教育和研究機構
目前,建立創業教育和研究中心已經在美國高校中形成一種潮流。1996年,“美國創業中心聯盟(NCEC)”成立,其目的是加強全美各高校創業教育和研究中心之間的交流,為其搭建溝通的平臺。該聯盟在2007年升級為“全球創業中心聯盟(GCEC)”。目前,該聯盟擁有超過兩百個高校創業教育中心,其中美國有150個。創業教育中心主要有以下幾大類:基礎型創業中心,主要是為創業者提供基礎性的創業輔導和創業教育,典型代表有百森商學院的Blank創業中心;擴展型創業中心,主要為師生提供咨詢和資源支持等服務,典型代表是倫斯勒理工大學的創業辦公室;綜合型創業中心,具備教學、指導、咨詢等多種職能,典型代表是哈佛大學的亞瑟·若克創業中心[4]。
2.加強創業師資隊伍建設
一所高校的師資是其提高影響力的源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所高校都不會輕視師資力量建設。從創業教育角度看,美國高校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增強師資力量:一是通過捐贈職位引進高層次的創業老師。捐贈職位是指企業或者個人向高校捐贈所建立的職位。該項措施首先在佐治亞州大學付諸實踐,后來越來越多的高校效仿這一做法,大量優秀創業教育師資被引進高校[5]。二是大力培養創業學博士。為了滿足社會對創業教育越來越大的需求,捐贈職位和兼職教師等手段已不合時宜。所以,美國高校通過培養創業學博士彌補這一需求缺口。三是通過聘任企業家作為導師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例如,美國歐林商學院創業課程的所有導師均有創立或運營一家企業的經歷。
3.設立豐富的創業課程
在美國,高校創業課程一般有以下幾類:通識課程、融合課程和實踐課程。通識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它通常作為大類課程展開;融合課程主要是在不同的學科中融入創業教育開展的,比如,法律學科可以從法律角度看待創業活動,管理類學科可以從管理者角度評價創業活動的管理水平;實踐類課程主要指在課堂以外開展的創業活動,例如舉辦創業者經驗交流會、進入企業實習、開展創業計劃大賽等。
4.建設企業孵化器
孵化器在大學生的創業之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它通過為創業型企業提供軟硬件支持降低創業所需的成本,從而降低創業失敗率,加快新技術向市場轉移,培養高水平的企業家。美國第一個高校內的企業孵化器創立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斯坦福大學。幾十年來,各個高校的孵化器為不計其數的創業者提供了包括創業計劃指導、戰略布局、營銷決策在內的各項服務,大大降低了企業創立初期的風險,為提高創業效率提供了保障。
三、啟示與建議
現階段,雖然我國每年選擇創業的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創業質量卻不容樂觀。國務院有關部門頒布了一系列鼓勵高校畢業生創業的政策,我國的創業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但是對于未來應該如何發展還在摸索中。我們可從美國的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中得到些許啟示:我國政府應強化服務職能,立足我國國情,制定適合我國現狀的大學生創業政策,繼續推動簡政放權,提高執行效率;高校應當在思想上引領、在行動上指導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并提高創業教育水平,增強廣大創業者的“獲得感”。
(一)政府需繼續完善創業環境。
創業環境的好壞決定著創業成功與否,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能夠使企業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根據《2017年營商環境報告:人人機會平等》提供的數據,中國在189個經濟體中排名第63。因此,降低企業創辦門檻,繼續簡政放權,簡化企業注冊手續,降低稅負依然是當務之急。同時,應當整合多方服務力量,在創業服務方面形成合力,追求資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此外,還應當加大對創業型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降低融資成本。
(二)高校需完善引導大學生創業的規章制度。
在任何環境下,規章制度建設都是促進事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因此,我國高校應當在不破壞秩序的基礎上,給予參與創業的老師和同學充分的靈活性。我們應當借鑒美國允許師生在保留職位和學籍的基礎上開展創業活動的經驗,鼓勵有創業愿望的師生們利用課余時間創辦企業,推動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為高校里的創業型企業提供完善的孵化場所;在企業和創業者之間搭建交流的平臺。
(三)高校應當推動創業政策“落地”,提高執行力。
高校的創業教育、創業支持政策不應當停留在文件上,而應當扎扎實實地“落地”。首先,在課程教學方面,應當提高教師隊伍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水平,實行校內校外“雙導師”制,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目標。其次,應當在現有基礎上創新活動形式,擴大活動的覆蓋面,讓更多創業者參與其中。再次,在機構組織方面,應當以經濟管理學院為中心,將創業教育推廣至全校,并建立專門從事創業教育、提供創業服務的部門。最后,要規范孵化器建設,謹防一些名不副實的“PPT項目”,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參考文獻:
[1]周海濤,董志霞.美國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6):100-104.
[2]http://images.mofcom.gov.cn/gn/201610/201610271714 53550.pdf
[3]趙璐詩.美國、荷蘭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政策扶持經驗及啟示[J].商業經濟,2013(1):20-21.
[4]吳艷.美國大學創業教育的經驗對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的啟示[J].中國科技縱橫,2013(20):287.
[5]黃萍,陳雅潔.中美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之比較[J].改革與開放,2015(2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