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摘 要: 根據“基礎”課新教材的內容特點、教學目的和要求,以及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基礎”課課堂教學中引入優質提問教學法,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讓大學生在情感、思維、行動等方面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 優質提問教學法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教學研究
自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新課改以后,“基礎”課新教材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方面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因此,依照新教材的內容特點、教學目的和要求,立足當代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學習特點,構建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參與環節,對提高教學實效性非常必要,而優質提問教學法就是其中之一。
一、優質提問教學法的基本原理
優質提問教學法是由美國教育專家基·阿克里·沃爾什博士和貝思·丹克特·薩特斯提出的一種“通過提問和理解促進學習和思考”(Question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Improve Learning and Thinking)的專業發展過程,也就是“QUILT”框架。兩位教育專家認為,優質的問題和提問是優質教學和學習的核心,兩人在大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驗證了有效的提問行為是怎樣使一個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轉變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以詢問為導向的學習者團體。
優質提問教學法需要教師提出優質問題,優質問題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優質問題能夠實現一個或多個教學目標;第二,優質問題能夠關注重要的課程內容;第三,優質問題能夠使學生參與多種認知水平的互動;第四,優質問題能夠清晰地闡明所要問的內容。
二、優質提問教學法在高校“基礎”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下面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5年修訂版)教材中的第五章的第四節“個人品德”為例,說明優質提問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設計。
1.準備問題階段
在問題的準備階段,教師要深入研究了解教材的內容特點、教學目的和要求。本章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主要在于讓學生對中學已熟知的個人品德養成有更深入的認識,要更多地關注“為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是什么”。要把握大學生的個人品德培養方面的現實狀況,圍繞學生感興趣的或者困惑的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問題,或者社會熱點問題。要保證提出的問題與教學目標相吻合并能促進學生多層面、高水平的思考。最終要使學生在認知層面對社會的道德標準產生認同,形成合理的道德知識和法律知識結構;在情感層面讓學生感受并驗證道德知識的正確性,明辨是非善惡,產生道德情感上的共鳴;在行為層面將課堂上“所知”、“所感”、“所悟”的內容在實踐中加以理解和運用,關注思想、道德、法律在實踐情境中知、情、意、行的統一。
2.陳述問題階段
在陳述問題階段要向學生指明回答方式、提出問題、選擇回答者。如人數較多的課堂如何進行小組的劃分,小組內成員如何展示小組成員的答案。在展開新內容之前,先通過提問復習先前學過的內容。這些問題很容易回答并且有固定的答案,比如社會生活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社會不同生活領域的道德內容是什么?維持社會正常秩序需要哪兩種手段?這些問題的提出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它們為后續問題提供一個很好的平臺,使所有學生回顧以往學習的內容,并且順利進入后續的討論。緊接著圍繞學生感興趣的或者困惑的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問題,或者社會熱點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提問,如如果你遇到摔倒的老人扶不扶?
3.激發學生的回答階段
提出上述問題之后,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和討論,激發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只有激發所有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念,教師才能對學生的觀點理解得更清楚、更全面。
當問到“如果你遇到摔倒的老人扶不扶”這個問題時,有的學生回答“我認為應當扶,否則一條生命可能在你面前逝去,比如小悅悅事件”。還有學生回答“掏出手機撥打120急救電話,等專業人員來救助”。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應當給予一定時間上的停頓,讓學生通過傾聽他人的答案,加深思考,也可以對他人的答案進行質疑,引發新一輪的討論,使問題討論進入更深層次。
4.對學生回答進行加工階段
有效提問包括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內容,因為學生的回答基本上代表大家的普遍觀點或者困惑,必要時教師要準備專門的本子記錄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以便全面、條理地加工學生的答案。將獲得的答案融入后面的問題,以此作為進一步追問的基礎,引導學生層層思考。學生在一次次的追問過程中,思維逐漸清晰。
比如在上述問題中對那位回答“應當扶”的學生,可以繼續追問:“請你如實回答,你會扶嗎?”學生馬上陷入沉默,這時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思考。思考過后,學生回答:“從情理上講,我認為應當扶,但是真的遇到這種情形,我很難決定到底扶不扶,很矛盾。”這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本課的教學難點:在道德認知上認同,在道德行為上難以踐行的知行難統一的問題。教師可以繼續追問:“從你的回答,我們可以看出,‘應當和‘會之間,也就是“認知”和“踐行”之間是有距離的,這個距離是什么?”學生回答:“我會不會因為幫助別人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大家的困惑在于:如果幫助陷入困境中的人,自己是否會陷入更大的麻煩,甚至官司之中?”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在道德修養的路上,如何讓道德成為自覺的行為?”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完善的法律體系做支撐,使好人做好事變得沒有后顧之憂?”最終幫助學生厘清道德與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而使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律素養得到培養。
在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加工的階段,教師要考慮以下問題:該怎樣處理與預期相符的回答;該怎樣處理沒有預見到的回答;測定提問的速度并按順序追加問題,從而控制整個提問的進程。教師應該力求成為一個討論者,可以通過一些言語提示學生更進一步思考,比如:“你能就你的論點給我舉出一個例子嗎?你能說得更具體一點嗎?你有什么樣的證據來支持你的結論?是什么因素使你想到了這些?”教師不再事事處處都發言,而是走到學生中間,并且幫助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學生可以根據其他學生的答案、對自己答案的思考,以及教師的反應和反饋,對自己的答案進行再思考和修正。
5.對提問行為的反思階段
在課堂提問的每一個環節和步驟,教師都應當針對學生的每一次回答,把握合適的時機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適當的點評,更多地以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更積極的思考,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及同學之間的互評。比如通過讓學生撰寫學習心得,評價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及時總結提問過程中自己的思維發展的過程及學習所得。也可以通過同學之間互評使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觀點,借鑒別人的思想閃光點,拓寬自己的思路,最終建立和完善知識體系。
另外,教師在課程結束之后進行自我反思是提問式教學不可忽視的環節。教師應當在每節課結束之后,進行以下反思:提出的問題是否涵蓋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是否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能否應對超出自己預期的答案,具備駕馭課堂的能力?是否每一個學生都能公平地參與提問過程?課程教學效果如何?怎樣可以更好地優化教師的提問行為,以有效提問促進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在不斷的反思中,教師的教學技能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得到極大的提高。
三、如何提高“基礎”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驅使他們積極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要保證提問的有效性要注意以下問題。
1.對課堂提問精心設計
優質問題應該是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的,而不是在課堂中隨意提出來的。如果問題是教師基本功的一部分,在準備關鍵問題上花費時間是值得的。在設置問題時,無論是問題考察的知識點和能力,還是問題的表述方式,到問題措辭的推敲,都需要教師精心思考和設計。
2.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良好課堂氛圍的營造首先需要學生對教師的人格和學識有相當程度的認可,師生關系融洽。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要把握學生的興趣點和知識水平,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調動學生參與提問的積極性,對學生的問答給予積極的評價和鼓勵,營造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問答氛圍。
3.提高教師掌控課堂的能力
教師要掌控課堂,就要具備扎實的“基礎”課理論功底和廣博的學識;要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心理,隨時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社會問題或者困惑;要有極高的課堂應變能力,對于教師教學設計之外的狀況自如應對,最重要的是有關心學生和熱愛教學的心。
總之,提問式教學法可以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變學生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在情感、思維、行動等方面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基礎”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但是,這種提問式教學法是一門很難把握的教學藝術,畢竟教師的個人修養和教學素養的提升及教學實踐都需要經歷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另外,思政課課堂的客觀現狀,如大班教學人數過多,課時有限,很難保證每個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部參與,所以,提問式教學法的實施還需要教師花大量時間、下大功夫耐心摸索,必要的時候還要結合其他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美]Jackie Acree Walsh,Beth Dankert Sattes,著.劉彥,譯.優質提問教學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2][美]Marylou Dantonio,Paul C Beisenherz,著.宋玲,譯.教師怎樣提問才有效——課堂提問的藝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
[3]陳可慶.問得好才教得好[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4]李麗.提問式教學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應用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4.
[5]洪明.試析提問式教學方法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的運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5).
基金項目: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年教師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QN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