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鷺
摘要: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正確理解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繼承、發揚和運用長征精神,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對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有著重要意義。
Abstract: The Long March spirit is casted by the life and blood of Chinese Communists and the Red Army officers and soldiers, it is the precious weal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day,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deepening,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inherit, develop and use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and guide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關鍵詞:長征精神;大學生;教育
Key words: the Long March spirit;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3-0213-03
0 引言
長征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不僅實現了黨和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更重要的是在長征途中孕育了偉大長征精神。紅軍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敢于勝利的革命風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弘揚和運用長征精神,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這個核心,緊緊抓住愛國主義教育這個重點,對加強大學生教育引導有著重要意義。
1 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
1.1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的靈魂
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加快侵華步伐,團結御侮、抗日救亡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政治主題和全國人民的共同要求。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蔣介石集團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斷“圍剿”蘇區和紅軍。另一方面,在黨內取得統治地位的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者,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導致蘇區反“圍剿”失敗,紅軍遭受慘重損失,黨和紅軍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之中。軍事斗爭的失利和部隊力量的削弱,并沒有讓紅軍望而卻步,選擇放棄,靠的就是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革命必勝的信心。
長征途中,紅軍穿越崇山峻嶺,爬雪山過草地,忍饑挨餓,歷經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斯諾曾總結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爬過了18座山脈,其中5條是終年積雪;渡過了24條河流;占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過10個地方軍閥的包圍;穿越過6個少數民族地區。①自然環境的惡劣,缺衣少食的生活條件,沒有讓紅軍畏懼、退縮。 “革命理想高于天,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是紅軍能夠面對險惡的戰爭環境和自然環境最終取得勝利的靈魂與核心。正如親歷長征的楊成武將軍所說:“是信念——對事業、對革命、對北上抗日路線的信心,對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支撐紅軍走完了長征之路,最終三大主力勝利會師。
1.2 艱苦奮斗精神是長征精神的根本
艱苦奮斗是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紅軍在長征的兩年間,擊退上百萬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翻越了空氣稀薄的雪山,穿越過人煙稀少的草地,成就了“一曲人類求生存的凱歌”,靠的就是不畏艱苦,排除萬難去戰勝困難的精神。艱苦奮斗也是不怕任何困難,不惜任何犧牲而頑強奮斗的進取精神和奉獻精神。紅軍長征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里,成就了一部艱苦卓絕的史詩巨著,憑的就是英勇無畏、不懼險阻的英雄氣概。
1.3 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長征精神的精髓
在中國革命的危機時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的戰略戰術原則,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成為了我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一事實使我們黨進一步認識到,深刻分析中國革命實際,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遵循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才能更好地解決革命的重大問題。沒有“實事求是”精神的指引,就不可能在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之際作出戰略轉移,實現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表現出浴火重生的偉大創造精神,闖出一條新路,最終走上新生和勝利的革命道路。
1.4 顧全大局、緊密團結是長征精神的保障
遵義會議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為全黨形成團結統一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反對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行為時,廣大紅軍將士講團結、顧大局,避免了紅軍的自相殘殺。②在長征途中,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活補給嚴重不足的情況,紅軍將士發揚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精神,“強幫弱,大幫小”,大家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在面臨危險時,很多同志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危險留給自己,正是這樣一種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集體主義精神使紅軍成為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2 弘揚長征精神對大學生教育引導的必要性
2.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點
2.1.1 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一是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理性思辨的能力,受到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的影響,對金錢和物質缺乏正確的態度,出現了重視物質利益,理想信念淡化的問題。二是一些網絡、新聞媒體為了抓住人們的眼球,提高點擊率和收視率,缺乏應有的道德底限,對某些有悖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現象進行大肆宣傳和報道,宣揚低俗文化,使得身處象牙塔的大學生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所誤導,出現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偏離。
2.1.2 缺乏對艱苦奮斗精神的正確認識和繼承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一些大學生認為時代不同了,再提艱苦奮斗就過時了,落伍了。一些同學受到社會環境和不良風氣的影響,滋生了貪圖享受的思想,認為人生在世就應該活得瀟灑,艱苦奮斗完全沒有必要。一些同學追求高消費、提前消費,在完全不具備償還能力的情況下向網絡平臺借貸,最終導致了很多悲劇的發生。
2.1.3 抗挫折能力較弱
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在家長眼中是整個是家庭的核心,過多的呵護和寵溺導致部分大學生面臨挫折時不能正確應對,從而選擇逃避或者更加激進的方式來面對,造成一些悲劇的發生。例如令人扼腕的復旦大學投毒案和遭遇電信詐騙的徐玉玉案件,從背后反映的均是大學生心理的失常和偏差。
2.1.4 集體意識淡薄,缺乏社會責任感
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烈,集體觀念淡漠,缺乏大局意識,更加關注個人自我的發展,常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想法,而對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卻不夠重視。同時,缺乏遠大的人生目標和理想抱負,不能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忽略了作為大學生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2.2 長征精神融入大學生教育的意義
2.2.1 為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指明方向
當代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是積極向上的,但由于西方文化的滲透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對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精神淡忘,甚至曲解歷史,出現了價值觀的扭曲和理想信念的偏差,如果任由這些現象發展下去,勢必影響到國家發展和民族存亡。激戰獨樹鎮、強渡烏江、浴血婁山關、飛奪瀘定橋、鏖戰臘子口……長征途中紅軍所經歷的艱難險阻及英雄事跡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提供了生動而豐富的教材,長征精神中所蘊含的革命理想主義、革命現實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內涵,為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指明了方向。將長征精神融入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2.2.2 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碑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總體是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針對大學生中學習不思進取、生活鋪張浪費等不良行為,就要用長征中的艱苦奮斗精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針對大學生中集體觀念淡漠的現象,就要用長征所蘊含的集體主義精神強化他們的團結協作觀念。長征精神所具有的教育塑造價值,能夠幫助大學生進行自我完善,引導大學生學會感恩,修好公德和私德。
2.2.3 提升育人實效,為大學生成長成才夯實基礎
長征精神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成果,紅軍在長征途中不畏艱險、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對于大學生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重要是實踐意義,對加強大學生的教育引導具有重要的時效性。通過弘揚長征精神,開展系列實踐育人活動,能夠潛移默化地引導大學生崇德修身、報效祖國、服務人民。
3 長征精神對大學生教育引導的途徑探索
3.1 融入課堂教育,強化理論武裝
課堂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正規的渠道,通過傳統的課堂教育,可提升大學生對長征精神的認知,深化大學生對長征知識的理解。一方面,要在長征精神的理論研究教材編寫中,在輔導讀物中,以大學生喜愛的形式貫通融入長征精神,切實推進長征精神進教材、進課堂。另一方面,要不斷改進課程內容體系建設。在課程設置方面,可通過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學習長征精神。例如可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增加長征的相關內容,將長征精神與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相結合,將長征所展現的革命理想主義、艱苦奮斗精神、積極樂觀精神納入課程中,傳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堂形式方面,除了傳統的課本教學外,還可采取專家講座、課題研究、課堂討論等形式,充分調動同學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主研究,讓同學們以更加靈活的教學方式領悟長征精神的精髓。
3.2 融入校園文化,營造良好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動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在發揚和繼承長征精神中,要依托校園文化陣地,利用網絡宣傳平臺,營造良好氛圍。一是以第二課堂為活動載體,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校園活動的開展方面,要深入調查了解學生的想法,切實結合學生的需求,以同學們喜愛的形式開展活動。同時,要明確長征精神的學習和發揚是長期的過程,避免開展活動時出現一時轟轟烈烈效果卻不持久的情況。去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各高校均以校園文化活動為陣地開展了諸多活動,切實取得了有效的育人成果,也得到了大學生的喜愛和認同。例如云南省高校開展了“弘揚長征精神 厚植愛國情懷”主題活動,通過“重走長征路”、“網上長征火炬接力”、重溫長征故事等方式弘揚長征精神,一些高校通過“紅色十月”系列活動,包括班級主題團日活動、觀看展覽、合唱比賽、排演舞臺劇等方式在大學生中掀起了學習長征精神弘揚長征精神的熱潮。二是利用好網絡媒體傳播平臺。新媒體具有更新便捷,推送方便,傳播迅速等特點,大學生是這個群體的主力軍。因此應當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將長征精神的宣傳和教育融入到同學們日常接觸的網絡互動平臺,把長征的影片、歷史資料、師生心得等發布于網絡平臺供同學們學習。同時,要加強對網絡的監管,避免一些扭曲歷史、別有用心之人在網絡平臺上誤導學生,筑起網絡安全的堅實防線。
3.3 融入實踐教育,內化長征精神
當今的大學生大部分是在溫室里成長起來的花朵,缺乏堅強的意志和社會的歷練,通過開展實踐活動,有利于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大學生以自身實踐切實體會長征精神、感悟長征精神、傳承長征精神。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利用參觀長征紀念館、訪談老紅軍、重走長征路、志愿服務等方式進行,歷史雖然不能重現,但是通過這種方式能讓同學們身臨其境的感受歷史的,受到身心的洗禮,最終將長征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長征精神歷久彌新,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們應以長征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積蓄力量。
注釋:
①張麗,胡國欽:《淺談長征精神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老區建設》,2014年12期。
②武國友:《長征精神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啟示》,載《社會科學戰線》,2015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文雪,范繼東,等.當代大學生長征精神教育研究[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4,31(6):96-100.
[2]黃蓉生,潘洵等.井岡山精神之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意義[J].中國高等教育,2016(19):24-26.
[3]張學昌,谷照亮.長征精神融入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探析[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30(6):82-85.
[4]張建明.用長征精神教育和武裝當代大學生[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6-7.
[5]新華社評論員.理想信念高于天—長征精神當代啟示之一[EB/OL].新華網,2016-10-20.
[6]光明日報評論員.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N].光明日報,2016-10-22(01).
[7]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