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川
摘 要: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實效的教學策略。它把教學建立在更加廣闊的交流背景上,給教學注入了活力。從目前的各種狀況上來看,我國現代中學英語課堂教學需要合作學習,從而從根本上剔除一些教師思想上的陳舊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本文對合作學習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展開了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合作學習;中學英語教學;具體運用
合作學習屬于一種教學模式,具體是指由數名學生共同組成的小組一起從事學習活動,按照要求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合作學習為模式,以相互促進和共同進步為教學目的的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模式在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的目的,對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質量均有積極的作用。
一、合作學習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合理分配合作學習小組
要在課堂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首先必須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對全班學生的分組要進行認真細致的研究,小組的組成應由所有任課老師與學生共同商討決定,要考慮學生的成績、性格、性別、交際能力等綜合水平。要引導學生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尤其要關心那些交際能力弱、學習成績不理想、性格內向的同學,爭取組內同學共同進步,要求組內每一個成員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參與課堂活動。根據組內成員的特征來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可以采取輪換制,如組長、資料員、報告員、記錄員等由每個成員輪流做。組長負責組織、管理工作,資料員負責學習資料的收集工作,報告員負責寫學習報告,記錄員負責合作過程的記錄工作,代表小組進行學習成果匯報,每個成員都有任務,分工明確。
(二)設計合作學習任務
中學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合作式教學時,一定要對單元學習的教學內容和學習進度高度關注,設計出更加科學合理的合作式學習目標,這樣對學生掌握單元知識的學習策略、學習技巧和基礎知識都有較好的幫助,使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與合作得到不斷推進,使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在設計合作式學習任務時,主要遵循的原則有可操作性、交際性、協作性、挑戰性和目的性。在中職英語教學時,可以使用各種各樣的合作式學習形式,如,調查報告、課文劇表演、辯論、角色扮演、情景會話以及話題討論等。
(三)使小組交流發揮有效性
在小組討論階段,小組成員互相切磋,達成共識。小組成員在陳述自己的觀點和心得時,其他成員可以各抒己見,繼續完善。在整個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彼此進行學習成果的檢查,對別人的長處和優點不斷吸收,從而使整個學習小組成員實現共同進步。小組學習討論達成一致意見后,可以與其他學習小組進行積極的競爭和交流,教師在指導學習小組將本組的學習成果展示給大家時,可以使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搶答、小話劇、角色扮演、朗讀以及聽寫等。小組學習時,一旦組內出現了分歧,教師一定要積極引導學生探討,讓所有學生都參加到討論學習中,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使小組學習的凝聚力得到不斷增強,帶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建立科學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
合作學習能體現學生的潛能和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品質,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和意識。而要實現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就必須建立合理的科學的具有發展性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機制。
(五)小組合作的課外延伸
教師還應指導課后的小組合作活動,如:布置小組成員間的詞語聽寫,課文朗讀與背誦、檢查書面作業等。其中,組長幫組員聽寫,然后所有小組長由科代表幫忙聽寫;課文朗讀的要求也一樣,而課文的背誦的人員安排剛好相反,由小組成績最后進的同學負責檢查組員的背誦,因為成績后進的同學對課文的背誦會存在困難,讓他們幫助成績好的同學背書,對于他們起促進的作用。
二、中學英語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方法的意義
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斷增強了與學生與老師間的有效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擊和指揮火花的迸發,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與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小組合作學習營造出了一個和諧、民主、融洽的教學環境,減輕了學生對學習的心理壓力,提升了學習的自信心及積極性與主動性,對英語學習效率的提升,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英語是一門相對較為重要的學科,在中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合作學習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教師在運用這一教學模式時應該把握學生的性格、愛好等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進而提高合作學習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袁小敏.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6,(8):81-81.
[2]劉玲.試論合作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小作家選刊,2016,(32):158-158.
[3]李煌英.小組合作學習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校園英語(下旬),2016,(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