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敏
摘要:音樂是一種藝術形象,通過音樂活動,可以增強幼兒的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提高幼兒的聽覺辨別能力和敏感性。我們在孩子幼兒時期,給他們的成長、學習和生活中融入一定的音樂啟蒙教育,對穩定幼兒情緒,開發幼兒智力,使其健康和諧地成長意義重大。本文主要從幼兒音樂教育中的概述、幼兒音樂教育的特點、幼兒音樂教育方法三個方面進行具體論述。使人們更加的了解、熟知幼兒音樂教育,并重視它,為幼兒未來發展奠定好基礎。
關鍵詞:幼兒教育;音樂;情感;欣賞
一、幼兒音樂教育的方法
對幼兒早期音樂能力發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幼師對孩子輕柔說話語氣和歌唱節奏、讓幼兒聆聽更多的聲音和各種風格的音樂,以及一些簡單的音樂游戲都是適宜的形式。幼兒早期的音樂感知能力與其后兒童期、青少年期音樂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繼承性,為幼兒營造一個豐富的音樂環境,讓幼兒與其音樂感知能力的、相適宜的音樂環境,將能提升和培養其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并對其今后音樂能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遵循幼兒生理心理的特點,激發幼兒的興趣。音樂教育可以使孩子掌握一些簡單的音樂技巧,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的身體、智力、情感、個性和社會性都得到全面的發展。通過音樂教育發掘幼兒的潛能,首先必須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指向性,是幼兒學習入門的導向,然而幼兒的音樂興趣又受到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在幼兒時期,只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心理特點,并采取正確的方法才能達到培養和發展幼兒音樂興趣的目的。
幼兒音樂教育是對幼兒進行音樂的啟蒙,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內容和形式,易于讓幼兒接受,對培養和發展幼兒對音樂的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教育工作者一致認為,幼兒期是開展早期教育的重要時期,是決定人的一生心理發展的關鍵期,三歲兒童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在這個時期,他們已經有意識地要去探索世界,并且會毫無保留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幼兒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等特點,如果采取簡單呆板的教學模式,幼兒難以接受,應當采取富有濃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比如:采取音樂游戲的方式,選取優秀的音樂教材,帶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做一些活潑有趣的活動。《狐貍捉小雞》是大班幼兒非常喜歡的音樂游戲,在游戲中,請一名幼兒戴上狐貍頭飾扮演狐貍,其余幼兒戴上小雞的頭飾當小雞,這樣增加了興趣性和真實感,“小雞”圍成圓圈,“狐貍”蒙上眼睛站在圓圈中央,這時“小雞”合拍地邊走邊唱,“狐貍蒙上眼嘍,誰也看不見嘍”,唱完之后,當狐貍叫“小雞”中的任何一個幼兒的名字,被叫的幼兒學一聲小雞叫,狐貍聽到雞叫,循聲去捉小雞,通過有趣的“狐貍捉小雞”游戲,培養了幼兒聽辨聲音方向的能力,幼兒在愉快歡樂的游戲中學習音樂,發展音樂聽覺能力和節奏感。
以往的音樂教育往往以教師為中心,不尊重幼兒學習的主體性。在設計教學活動,制定教育目標和組織教育過程中,沒有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而是把他們作為一種接受知識的容器,久而久之讓孩子對音樂失去了興趣,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幼兒由于缺乏知識和經驗,他們渴望通過模仿學到知識和技能,但不是機械的模仿,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自己的體驗、自由發表和自由創作的機會,激起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2、從音樂欣賞中培養幼兒的感受力、創造力。音樂欣賞是人的一種內心的感受,在音樂欣賞活動中要讓幼兒理解音樂作品,就應該讓他們多聽、多講,把聽到的音樂和自己的感受與伙伴們分享,也可以根據音樂進行舞蹈的創編,通過他們的聽覺及身體的動作來感受音樂,從而把他們帶進優美的音樂境界中去。例如,在給幼兒播放蒙古族的樂曲《賽馬》時,首先要向小朋友介紹蒙古族的人們喜歡唱歌跳舞,還喜歡騎馬賽馬,然后可以讓幼兒邊觀看有關賽馬的圖片,邊欣賞《賽馬》錄音,在音樂欣賞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引導幼兒欣賞的主動性,發揮欣賞的創造性,學會根據樂曲的不同階段,音樂的快慢、強弱變化,掌握樂曲所表達的情感。
3、進行節奏訓練,培養音樂興趣。幼兒活潑好動,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節奏性的活動是幼兒喜歡的活動,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可以通過拍手、踏腳等簡單的動作進行節奏訓練,另一方面可以為幼兒提供一些打擊樂器,引導他們通過有節奏的演奏感受節奏活動的樂趣。在幼兒園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老師也可以通過利用易拉罐、筷子等自制響板,引導幼兒熟悉節奏樂器的音質、音色,幫助幼兒自己從敲打節奏樂器的活動中辨別各種樂器的性能,引導幼兒自己探索、敲打節奏,鼓勵他們多聽、多練、多感受,培養幼兒對音樂節奏的感受力、表現力和興趣愛好,提高幼兒唱歌的興趣。
4、聯系與歌曲內容相關的知識,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在音樂活動中教授歌曲時,以往的教學方式是讓幼兒一句一句聽琴聲模仿的方法,而現在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老師更多的是采取啟迪式的方法,首先讓幼兒感受曲子,并通過小故事或設置問題等多種的方式,這樣幼兒學唱歌時就有了豐富的實際感受,并產生相應的形象思維,更容易理解歌詞,從而啟發幼兒自己表達出來。在唱歌時也在發聲、咬字、口形方面給以輔導、示范,讓幼兒能更流暢、清晰地表達音樂。
二、美妙的童聲需要引導
歌唱是音樂教學中感受、體驗審美情感的直接手段。德國音樂理論家舒巴爾特指出:“人聲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它聲音,只是這個原音的遙遠的回聲。人的喉嚨是創作的第一個最純潔的,最卓越的樂器。”歌唱可以使幼兒全身心的投入,可以培養他們的樂感和美感,可以豐富他們的音樂表現力,可以終生保持他們對音樂的熱忱。唱歌是人們抒發感情、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藝術方法,幼兒也是這樣。但是幼兒由于缺乏經驗,不知道如何才能唱出好聽的聲音,如何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那么我們就必須讓幼兒等到很好的引導。
在經過對幼兒音樂教育的概述、特點以及實施方法的簡要分析后,我們認識到幼兒音樂教育的發展及普及必須得到社會各界力量的肯定與支持。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所以孩子的教育來不得半點馬虎,而幼兒音樂教育又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關系重大。所以,我們要秉承“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理念,從基礎做起,抓好幼兒音樂教育,促進家長關心和促進幼兒音樂的發展,促進幼兒音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爭取給幼兒的人生最初階段以最好的音樂啟蒙教育
參考文獻
[1] 臧藝兵.音樂理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王小琴.音樂倫理學.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3] 袁貴仁.《中國教師新百科》――幼兒教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