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珍珍
摘要:在“二人臺”音樂中,竹笛作為不可或缺的主奏樂器,是主旋律演奏的核心,在整個“二人臺”演奏中占重要的地位。若發揮竹笛特殊技巧的運用,則更能增加樂曲的表現力,吹奏出“二人臺”獨特的鄉土風格。
關鍵詞:二人臺;竹笛;特殊技巧
“二人臺”俗稱雙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長于內蒙古,是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及山西、陜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它在表演程式上屬于“兩小”戲。角色只有丑、旦兩個角色,二人臺表演生動活潑,委婉流暢,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據統計,二人臺的傳統劇目約有120個,以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為主要題材,生活情趣濃郁,“二人臺”分為硬碼戲”與“帶鞭戲”兩類:“硬碼戲”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例如《走西口》;“帶鞭戲”則是載歌載舞、歌舞并生,如《打金錢》。
二人臺的唱腔和牌曲具有優美、清新、秀麗、明朗等特點。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調,原始曲調由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傳統民歌、晉北民歌、陜北民歌、蒙古族民歌、冀北民歌等演變而來;牌曲基本上是民歌基礎上的器樂化,吸收了許多晉劇曲牌、民間吹打樂和宗教音樂,使其越來越豐富。演奏和伴奏時,主要有竹笛、洋琴、四胡、二胡、四塊瓦等樂器。竹笛是我國民族吹奏樂器的一種,音色高亢明亮,演奏技巧豐富。北方的演奏技巧以吐音、滑音、垛音、花舌為主,南方以指顫音、腹震音、疊音、打音為主,竹笛除了用于獨奏、合奏、重奏之外,在地方戲曲表演中,也都有笛子的身影,尤其在“二人臺”樂隊中,竹笛作為主奏樂器,是主旋律的演奏核心,可烘托出熱烈華麗的氣氛。竹笛吹奏中的特殊技巧的合理運對樂曲表現力的增加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多處滑音的運用
滑音能使笛子的聲樂更加華麗、流暢并富有色彩,它依靠手指在音孔上的逐漸依次開放或關閉所得到的效果,民間又稱“抹音”或“捻音”。它既能應用于“二人臺”的恢諧風趣的樂曲之中,也能應用于低沉哀怨的樂曲之中,使笛音更加富有色彩。滑音分上滑音、下滑音、復滑音三種。上滑音是由較低的音開始上滑到另一較高的音,其奏法是使手指由較低音的音孔向較高音的音孔,順次逐個圓滑地漸漸抬起,即使手指由下而上地逐漸開放音孔來發音。同時,氣息要由緩漸急,并使風門由大漸小,口勁由小漸大。下滑音是由較高的音開始下滑到另一較低的音,其奏法是使手指由較高音的音孔向較低的音孔,順次逐個圓滑地漸漸落下,即使手指由上而下地逐漸關閉音孔所得到的效果。同時,氣息要由急漸緩,并使風門由小漸大,口勁由大漸小。復滑音是由低到高又到低或由高到低又到高的滑音。滑音的記法分指明音高的滑音,可用音符本身的高低走向表示滑奏的方向和起止。符號記于滑音的起音與止音之間。不指明音高的滑音,以箭頭所示方向表示滑奏的方向。在二人臺竹笛演奏中,時常多處連續地將上滑音和下滑音結合交替使用,在一拍或幾拍內反復出現,甚至幾小節或持續一大段,演奏時每個裝飾音上都用輕吐把滑音隔開,指法較為自然。氣息的走向和滑奏一致,奏出效果較有力度,使樂曲更為華麗,氣氛更加熱烈、明朗、詼諧、幽默。
二、垛音的運用
垛音是一種北派的傳統技法,它可以模仿鳥叫聲等。演奏時,音頭用帶有強烈沖擊力的單吐,手指同時快速有力的按孔。具體的演奏方法是:從高音極強的垛向低音,按指迅速開放,使這個音干脆而有力,格外的明顯突出。垛音在慢板和快板的運用中也應有所區別,在慢板中要求垛奏時上方的輔助音能夠聽出來,即從最高的裝飾音慢落至被裝飾的低音上,這樣使得演奏效果顯得格外調皮。而在快板中,即從最高的裝飾音快速且有力的落至低音,并要求手指同時落下,氣息要有力而短促,一并落下的手指越多,效果就越顯著,其所產生的效果是特殊的,同時可以模仿鳥叫聲,馬鞭聲等。在“二人臺”的演奏中,垛音經常會連續重復出現在一個樂句中,使得樂曲的氣氛更加激烈熱鬧,這是種特殊的演奏技法,另外還有滑音和垛音結合運用的演奏方法,垛音銜接在一段絢麗的滑音之后,能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次是上滑音與垛音相結合,一般情況是先上滑音后垛音或先垛音再上滑,剛柔并濟的結合使得演奏效果更加活潑,更加有戲劇性,使樂曲的內涵更有深度,氣氛更加熱烈。
三、歷音的運用
從本音前面的某一個音開始,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向本音急速、連續地級進,叫做“歷音”,它能增加樂曲熱烈、粗獷 、有力的氣氛。歷音所占的時間極短,它分為上歷音和下歷音兩種類型,吹奏上歷音時,每個手指要依次迅速而又均衡地開放,吹奏下歷音時則要依次急速而有力地按閉音孔。每個音都要短促、清楚地吹出來。歷音是北方竹笛常用的一種技巧。它與滑音正好相反,滑音一定要圓滑連貫,而歷音必須有明顯的經過音效果,能增加竹笛的華彩效果,增加竹笛的生氣。在二人臺中運用可使樂曲更加熱烈、活潑、奔放,有氣勢。一般吹奏歷音時應該注意每個歷音的每一個音都要吹奏清晰,尤其是音頭可以根據各種樂曲的情緒需要,選用任何一種吐音相助,但除了特別強的歷音外,一般不用強吐,最好是輕吐,以免過分強硬;吹奏下歷音時,一定要加強小腹的運動和控制,運動幅度要大,使氣息受壓而沖擊,同時還要有節制的用氣,以免產生頭重腳輕的感覺,開頭很有勁,結尾卻沒有氣力的現象。在“二人臺”竹笛演奏中奏歷音應非常注意氣息的強弱走向,吹上歷音時,氣息應由弱漸強,奏下歷音時,氣息應由強漸弱。在這里要說的是“二人臺”演奏的歷音需要把先發的那個音適度地吹長一些,這就更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
四、熱烈的飛指運用
飛指即手指在笛孔上左右迅速移動,即利用手臂帶動作用,使一只手的一指或數指(最多三指)在一個或幾個音孔上左右抹動,形狀如飛,如似玉盤里吞珠,又似群鳥齊鳴,產生出強烈碎音效果,給聽眾一種新穎的感覺。飛指多在第三、四、五、六音孔上使用:當第三孔發音時,可將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在開放的音孔上迅速左右抹動;當第四五孔發音時,可將右手的食指、中指跳到第四、第五音孔上,用同樣的方法在開放的音孔上抹動即得。“二人臺”竹笛飛指多用于較為熱烈、豪壯奔放的情緒,演奏中必須保持笛身的穩定和基本平行,不能抖動,不能過度的上下傾斜手指,橫向距離相等,并保持穩定不變,要似挨非挨,不能高低不齊,間距不一,要快而勻,花而不雜,響而不噪,弱而不低為好。其實質是二個音交替出現。飛指可單獨使用,也可與花舌、喉音和垛音聯合使用。飛指與垛音的巧妙運用,是“二人臺”竹笛特殊的演奏方法,其演奏時速度快,每個音分辨不清,形成特殊的效果。飛指和垛音反復結合運用,可產生更為華麗、熱烈奔放的藝術效果。
五、特別的三度顫音和四度顫音運用
顫音種類多,用途廣,幾乎可以在所有的樂曲中都可使用。一般二度顫音的演奏方法是本音與其上方的一個音,作連續交替出現,要求均勻、迅速、手指高抬,最后落至本音,這種均勻迅速出現的音即為二度顫音,尤其是在描繪清晨、雨后等清新、別致的景色時,具有很好的效果。顫音的快慢取決于樂曲的意境、速度等因素。除了二度顫音以外還有三度、四度顫音,其奏法是用本音上方的三度音或四度音顫動,在清楚、均勻、準確的前題下,要求手指越快越好,但在實際運用時,可根據樂曲的快、慢、喜、怒、哀、樂和各種不同的情緒的要求和需要,有目的有表情地運用這一技巧,并要求顫指動作均勻、準確,音量平衡。另外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手指同時開閉音孔的顫音叫多指顫音。這種顫音是借助小臂的力量帶動手指均勻迅速有力的顫動所得,能產生一種鳥鳴、馬嘶似的效果。顫音適合表現活潑、熱烈、歡快、詼諧等情緒和遼闊、舒展等意境。“二人臺”竹笛運用三度和四度顫音較多,比如在馮子存老先生由“二人臺”過場音樂《碰梆子》改編而成的竹笛獨奏曲《五梆子》中運用較多,效果鮮明。顫音也有漸快、漸慢、突快、突慢的吹法,“二人臺”竹笛音樂中表現較為自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展現音樂。
此外,贈音也是“二人臺”竹笛吹奏中的一種加花手法,在吹奏中運用較廣。贈音高于本音時,稱為上贈音,贈音低于本音時稱為下贈音。一般贈音在演奏中是沒有標記的,所以得注意幾點:第一,氣息一定在手指下滑按閉時,向上抹開動作完畢時停斷。如果氣息停早了,贈音就出不來,停晚了贈音太長,都會破壞應有的效果。第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使贈音過強、過長或過于明顯。第三,無論是上贈音還是下贈音,在吹奏時要求不能明顯地出現從發音孔到所贈音之間的經過音應該略帶一些滑音效果,從發音孔向贈音滑去。第四,贈音屬于一種色彩性加花的手法,在一般樂曲中不宜多用。使用得當會使人感到新穎動聽,用多了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一般多在樂句或樂段末尾使用。
綜上所述,竹笛演奏中特殊技巧在“二人臺”中的特殊運用,不僅能給演奏“二人臺”曲牌音樂增添華麗、粗獷、高亢、熱烈的氣氛,也更增強了樂曲的表現力。而舞臺吹奏實踐表明,熟練地運用這些演奏技巧,則能奏出“二人臺”獨特的感人的鄉土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