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萍
河北省從2009年開始新課改,新課改高中歷史課本有多種版本,我們學校采用人民出版社編寫的版本。經過近五年的使用,感覺新教材與傳統教材變化較大,新教材嚴格依據新課程標準,明顯注重了對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現提出一些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
一、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代表了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方向
1、教材唯物史觀貫穿其中, 將教材編寫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挖掘學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如專題的設計都按照人類發展規律、根據社會形態依次編寫。每節課后設計問題,可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
2、新教材的編寫有利于學生主動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歷史意識和人文素養的養成。如每本書后設計的學習與探究,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在課程目標上,能夠堅持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協調統一;在課程內容上,能夠選取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實社會,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知識;在課程實施上,積極倡導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在課程評價上,把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嚴格以課標為依據,對課標把握得較為準確
高中歷史課標對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都做出了規定。人民出版社高中歷史教科書嚴格按照課標的規定編寫。如必修一專題八解放人類的陽光大道,第三節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課標要求概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事實,認識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歷史意義。課本在這節安排先講述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背景,然后革命經過及歷史意義。充分體現課標的要求。
三、從編寫體例上構建了以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塊為架構,以歷史專題為單元,貫通古今的歷史知識體系
專題式的編寫,可以避免學生在以前學習過程中容易混淆現象。現在編寫方式較為條理系統,使學生容易形成知識構架。
四、從教材編排內容上看
1、印刷質量精美,原始素材插圖多。新教材直接采用了大量原始的照片或影像素材,這些圖片取材廣泛、真實、可感性強,能生動直觀地反映歷史,而且提高了可信度,渲染了歷史氛圍,使教材有了藝術欣賞價值,實現了教材與學材的統一。歷史知識由此變得更加立體,使古老的歷史情景活生生地得以展現,拉近了書本與學生的距離,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感和認知度。新教材無論引用的圣旨、玉璽、瓦當、殿試金榜還是象牙腰牌,都具有很強的直觀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設問鏈接和自我檢測活潑新穎。新教材增添了帶趣味性的“學思之窗”和“探究學習總結”等欄目,在材料選取、問題設計、歷史意識等方面都顯著加強。在檢測學生牢記歷史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對歷史事實進行識記、理解、分析、比較、歸納,從而培養歷史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新教材中的“議一議”、“想一想”等注意了縱向比較和橫向聯系,有理論深度,有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訓練,相對減輕了教師設計思考題的難度。同時,課后的“自我測評”和“材料閱讀與思考”難度較小,學生完成起來比較輕松順暢。
五、以時代精神為論述核心,注重弘揚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注重凸現歷史教育的愛國主義功能
如教材在必修I中設置了“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偉大的抗日戰爭”、“一國兩制的構想及其實踐”;在知識鏈接“戰時民族工業西遷”中肯定了民族資本家以民族利益為重,共赴國難,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關注熱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材系統論述“三個代表”理論和“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還在“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為題介紹了“追尋生命的起源”和“向距離挑戰”等涉及了一些生命起源的新理論、人工智能和因特網的發展情況。
七、教材能夠充分發掘歷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學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顯歷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如在選修內容“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中,高度評價了鄧小平把畢生的心血和精力無怨無悔地獻給了中國人民,并在材料閱讀與思考中要求回答“鄧小平的個人品質和政治家的胸懷和情操”,“馬克思青年時代確立了為人類謀幸福的崇高理想”等等,這些鮮活的歷史人物對于培養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八、教材重視“以史為鑒”功能
教材對人類歷史上的悲劇非但不回避,而且還能夠以新的視角去分析,并注意總結經驗教訓。如必修I中專題一的“中國古代政治變局”,必修II中專題六“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中第一、二子目“自由放任的美國”和“羅斯福新政”。
九、教材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和諧與可持續性發展
如教材必修II的專題五在講述工業革命的積極方面的同時,還指出其帶來的環境污染、住房緊張、人際關系冷漠等問題。在材料閱讀與思考中《12英尺的戰利品》的攝影作品,描繪的是伐木工人炫耀即將被砍伐的大樹,這在當時是當作人類征服自然的杰作。
同時,在眾多優點之余,本人也有一些疑惑:一些觀點和傳統歷史、初中歷史不符,容易引起學生不解。如舊教材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新教材選修四專題一中國古代政治家第一節“千秋功過秦始皇”中則是韓、趙、燕、魏、楚、齊。新教材整體編排專題痕跡太明顯,缺少事件的完整表述,不利于學生整體把握知識的系統性。如講述政治史的同時,要適當加入經濟、思想,以便學生加深印象和系統掌握知識。個別語言表達值得商榷。
最后,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提出一些個人建議,希望大家指正:增加一些生動的事例,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要通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來認識歷史規律,也只有豐富而具體的人物、事件和現象才能誘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盡量減少使用有爭議的史學觀點和新的史學觀點,如使用可以特別做出標記;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先講授經濟史,再學政治史和思想史;在編寫教材上建議按時間先編寫世界史內容,在編寫中國史內容;教材可適當增加一些對歷史進程影響重大的歷史事件,如洋務運動等;盡可能的完整表述一個重大事件,背景、內容、評價盡可能表述清楚;建議在課本最后增加中外歷史大事年表;中國古代科技,可適當增加除四大發明外,其它的重大成就如醫學、農學、數學、天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