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宇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可見,生活既是學習數學的起點,又是學習數學的歸宿。
現實生活的日新月異,千變萬化與教材的相對滯后已被廣大教育工作者共識。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強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實實在在地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又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情景引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選材
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也應用于生活實際。因此,用貼近于兒童的生活實際去創設問題情景,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經驗,使其自主地積極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例如:我在進行六年級數學《圓柱的表面積》一課的教學時,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小小的設計師,要設計一個飲料罐,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鐵皮?孩子們聽說要自己當設計師,興趣一下子就來了,但又苦于無從下手,這樣就調動起了他們對新課的興趣。
二、對一些新知識的理解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
好的數學教學內容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變得有趣、生動,易于感受。在新課的進行中,數學中的一些知識比較抽象,這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學生的童真、童心出發,把握住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而樂其業。
如:教學“循環小數”,先要讓學生理解 “循環”的意思,我念了一首童謠:“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很會講故事,他說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老和尚很會講故事,他說??”說到這里,同學們都笑了,有的同學還朗聲接下去:“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我故作驚訝:“你們怎么知道老師下面要說的話呀?”就這樣,在師生的共同研討中學生體會了什么是“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理解了什么叫“循環”,為學習循環小數作了準備。
三、形式多樣的作業可以貼近生活
學生對作業是否感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業的內容是否新鮮、有趣。他們對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作業感到乏味,而喜歡貼近生活實際,富有童趣的作業。
如:復習“計量單位”知識后可布置改錯題《小東的日記》:
2003年2月29日星期七
今天清晨9點鐘,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起來,用了10小時很快刷了牙,洗了臉,然后吃了200噸的早飯。我背起了2克重的書包,飛快地向4000千米以外的學校跑去,速度達每小時10米。路上碰見了體重45克的小胖阿明。來到教室,我拿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2米厚的練習本做起了作業。”
學生們看到這則日記都忍不住笑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數據都是不合實際的,老師借機讓他們改正錯誤,加深對計量單位的認識。
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進行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把數學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就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世界,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向科學的思維方式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例,老師的一塊玻璃臺板不小心被壓破成兩部分(如右圖),如果要照原樣配一塊,你認為應該怎么辦?
有的學生在生活中曾經碰到過類似的問題,但他們從沒有仔細考慮過。這時候他們的思索被激活了,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經過觀察思考,有的學生認為把兩塊都帶去,有的學生得出帶第二塊去,實際上具備了長方形的幾個要素,等于帶走了完整的玻璃臺板。但是,有的學生提出,他會用繩子測量一下玻璃的一條長邊和一條短邊,然后把繩子帶玻璃商店,配回一塊原樣的玻璃,比帶一塊碎玻璃方便得多。還有的學生說直接量出玻璃的長與寬,記住長與寬的數據?..學生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老師緊接著問:“那么你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中用哪種方法更方便快捷?”這樣,就讓學生體驗到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空間,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把課堂知識拓展深化于生活實踐中,能加深學生對數學價值的認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學習應是兒童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小學數學教育應真正地回歸到兒童的生活中去,真正去關注兒童關心什么,經歷了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在生活中發現了什么,也就是用一個整體浸入兒童生活的視野,去充分關注兒童的整個生活的、精神的和科學的世界,將學習與兒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發現、探索,認識和掌握數學。數學教學只有接通數學知識的生活源泉,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才會折射出人性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