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莎莎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附屬中學)
摘 要: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個性化閱讀;應該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引導學生的思路不偏離主題,正確而深入地進行閱讀;應該培養學生從全局把握文章的習慣,不局限于個別文章和個別字句。
關鍵詞:中學閱讀;個性化;針對性;全局把握;理解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在中學語文這一領域,課堂閱讀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只有培養好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真正加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把握和敏感程度,也才能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然而,現代社會越來越趨向于圖像式的交流溝通,文字閱讀在學生的生活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小,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針對這一問題,結合個人的教學經驗,筆者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提倡個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對教師的要求是轉換身份,從以前的灌輸者變成現在的引導者,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中學閱讀課應該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發散思維和個性思維為基本模式。閱讀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的事情,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自己的見解是好事,即使與標準答案不一致,我們也不應該輕易扼殺,反而應該鼓勵這種“與眾不同”。
有一次公開課,在賞析“曉霧將歇,猿鳥亂啼”的時候,一個小男孩站起來說,他覺得“亂”字用得不好,因為這篇小短文表達的是陶弘景面對自然景物時喜悅愉快的心情,而“亂”字不僅沒有體現欣悅,反而流露出煩躁混亂的感覺。我當時就表揚了他敢于思考的創新精神,并且肯定了他的理解之中的合理之處。并就“哪些詞句表達了作者心情”這一問題在全班進行了討論,當時氣氛非常好,在適當的引導帶動下,學生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僅加深了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更培養了主動探究的閱讀風氣。
二、加強針對性,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固然重要,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徹底“放養”的模式也是行不通的。因為學生的專注力和理解力還有限,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引導。具體到閱讀實踐中,就是要因人而異,具體地、有目標地、有目的地進行閱讀教學,做到既“放得開”,又“收得住”。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時學生的思路很發散,但是沒有抓住文章的關鍵點,或者在理解上多少存在偏差。我們如果否定孩子們的思路,就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如果不否定,又難免將閱讀課引向散亂無序的地步。這時候,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我們應該適當引導,將學生不太準確,或者有點跑偏的思路糾正回來。
還拿上面的例子來說,那個男生能考慮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出“亂”字的感情色彩不合適固然難能可貴,但我們也知道,他的說法還是存在問題的。于是,我在課堂上,當時引導學生思考“亂”字的含義,除了“混亂”“雜亂”之外,還有沒有別的意思或者其他的感情色彩。學生的思路被逐漸打開,有的提到“亂”表現了猿鳥鳴叫時的繁雜,表現動物的自由與生機;有的提到了“花開紅樹亂鶯啼”,證明“亂”這個字在古代常被作者用來表現一種充滿喜悅和生氣的鳴叫聲。隨著討論的進行,學生的思路在打開的同時,也得到正確的約束,基本上能準確地把握到文章具體字句的含義,也對古人的文字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三、把握全局,注重理解
閱讀與語文其他的板塊不同,它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首先,閱讀的終極目標是理解,一篇文章如果不能理解那就是白讀了;其次,閱讀訓練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文字敏感度,而不是針對某一篇具體文章的“摳字眼”。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具體的文章,包括教材在內,都只能作為閱讀教學的工具和參考,如果只把一兩篇名家名段作為經典,字斟句酌,而忽略了閱讀的整體性和廣泛性,是難以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的。
我記得我剛剛從事語文教學的時候,對課文中《背影》《散步》等經典之作很是費心研讀,在探究關鍵句子、主旨句上花費了很多時間。后來發現,學生對關鍵句的理解只是單純地記住了,死記硬背背下來的“標準答案”,但是換一種問法就茫然失措了。比如說《記成天寺夜游》中對“閑人”的理解,學生都會背“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但如果問他們“閑人”暗示了作者什么樣的性格和氣質,就很少有人答得出來。后來我吸取了教訓,在注重重點語段研讀的同時,更加注重對文章全局的把握。而一旦學生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時,對關鍵句的理解也會融會貫通。同時,我還加強了相關文章的拓展,講到《春》,就會再選幾篇關于春天的文章,與課文進行對比;講到《如夢令》,就會加入一些關于李清照身世經歷的文章。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是增加了閱讀量,而且有利于學生從一個較為開闊的視野來認識作者,理解文章。這樣,學生對文章就能從全局上加以把握,真正做到知人論世,理解閱讀。
參考文獻:
[1]王獻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D].淮南市語文學科評論文,2013.
[2]許翠英.淺談中學語文閱讀方法[J].新課程(中學),2015(5).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