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梅
(廣東省高州市南塘中學)
摘 要:寫完整一篇文章對于初中生而言不是難事,然而寫一篇好文章卻讓很多學生覺得很難。因此針對學生平時在習作中拖泥帶水、泛泛其談等問題,我的觀點是:寫好文章,重在語言的錘煉。
關鍵詞:語言錘煉;簡潔凝練;對稱性;參差美;富有情感;新奇感
一、習作中讓表達的語言簡潔凝練
說到語言的簡潔凝練,我先羅列一篇習作片段作個論述。如《水漫宿舍》:
“怎么辦,水堵不住。”舍友喊。
“快,搬起袋子,衣服要淹濕了。”李然大聲道。
“糟了,水往我的床位涌來了。”我邊慌張地打掃邊驚呼。
樓下也熱鬧了。
“通了嗎?”在樓下通水管的劉虹對著樓上高聲問道。
“沒有!”樓上的異口同聲。
這篇習作妙在用最少的字表達了緊張的氛圍。“快,糟了”“通了嗎,沒有”簡簡單單八個字,就把事情說得生動形象且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二、習作中讓表達的語言有對稱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美叫做對稱美。如樓房建造的左右對稱,教室門窗、燈光、課桌的對稱;出操隊列也講究對稱,它的效果會給人一種自然舒服的感受,達到一種美的效果。而寫文章我認為也是如此。
如有一位學生在《成績出來之后》的作文里這樣表達:“風依然輕輕地吹,它不會因為我的心情失落而失去它的嫵媚,仰望夜空,星光依然燦爛,猛然醒悟,我要重新振作!”
粗略看這段文字,它的確不失美感。但當我們細品之后總會覺得有一些美中不足。原因很簡單,就是缺乏語言的對稱性。
如果改動一下:“風依然輕輕地吹,它不會因為我的心情失落而失去它的嫵媚;夜空依然星光燦爛,它不會因為我的情緒消沉而黯然神傷。猛然醒悟,我要重新振作!”這樣再讀,就可以感覺到這段文字均衡對稱了,節奏感也強了。
三、習作中讓表達的語言有參差美
語言的參差是在文章中語言盡量富于變化,長短句、駢散句交錯使用,使文章有較強的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美感。
我們來看一段學生的習作《彩虹》:“哇,大家快來看哦!”“好漂亮哦!”……驚叫聲,歡呼聲,把我從樓房里引了出來!彩虹!是彩虹!!是兩道彩虹!!!不,站在陽臺,只可以看到彩虹的一端!快,上樓頂去!我一口氣跑上樓頂。一道,不,兩道相隔不遠而且平衡的彩虹,頓時完完整整地出現在我的眼前,就像兩道七彩橋橫架在天空,從南面的小河,一直延伸到北面的山峰。“誰拿彩練當空舞”,是仙女?是嫦娥?不,都不是,讓彩虹現美的是雨后的太陽,伴彩虹舞動的是蒙蒙的雨絲。
這段話雖然寫的是我們并不陌生的彩虹。可是,讀起來卻是那樣的富于美感。它的美就在于它語言參差交錯,而在總體上又不失語言的簡潔凝練,使語言的節奏感強,讓人讀起來意猶未盡。
四、習作中讓表達的語言富有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是,要把我們心中那真摯的感情表達出來是要在語言上多加琢磨的。
有一學生在《最美妙的聲音》中寫道:“一天夜里,我起床上廁所,發現耳邊少了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我疑惑不解,朝爺爺的床上打量,原來是爺爺用厚厚的棉被子蒙住臉所以才沒有聽到鼾聲。”
這種表達很平常,也很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它是很安靜地告訴我們最美妙的聲音顯示的原因。讀者讀過之后,可能會頷首稱同,但很難被感動。
如果我們在這段文字加一點點煽情,加一點點的歇斯底里,換一種詞語選擇和語句組合方式,你會有不同的感受:一天夜里,我起床上廁所,卻意外地發現耳邊少了世界上最美妙的聲音。我疑惑不解,朝爺爺的床上打量。天哪,這是六月天哦,爺爺竟然用厚厚的棉被子蒙住了臉,難怪爺爺的鼾聲會變得如此的微弱!“爺爺……”我終于抑制不住眼淚噴涌,快步上前掀開爺爺的被子,抱著爺爺心疼不已。
這樣一改后,我們再讀一讀,就不僅僅只是告訴你什么,而是感染了你什么,其抒情性與感染力看上去好像加強了。
五、習作中讓表達的語言富有新奇感
語言需要新鮮新奇化,不可程式化。如一學生在《看日出》中寫道:李老師微笑著說:“明天我們去看日出。”好耶!聽到看日出的消息,我高興得跳起來!
又有一學生在《看日出》中寫道:聽到看日出的消息,我心中的煙花都綻放了。
同樣表達得知看日出消息時的高興,第一個學生運用“跳起來”就是語言的程式化。久用成習慣,習慣成自然。學生一想到高興就寫“跳起來”這是語言定式,是一種通病。
第二個學生則用“心中的煙花都綻放了”表達了內心喜悅、新鮮、新奇的獨特感受,讀來讓人眼前一亮。
當然,語言錘煉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只要我們在寫作中適當的位置自然而然地運用,我們的作文一定會讓人讀后感同身受。
參考文獻:
單猛.讓你的文章“花枝招展”:談談記敘文寫作[J].語文教學之友,2011(1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