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桿是當前經濟運行過程中的重要任務。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加強企業自身債務杠桿約束,降低企業杠桿率,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強化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財務杠桿約束,逐步將企業負債降到合理水平,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這是我國防范和化解企業債務風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中長期發展韌性的重要舉措,同時也表明企業去杠桿的緊迫性與艱巨性。
借助杠桿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是經濟中最正常的行為。正確發揮杠桿作用,使企業在獲得杠桿收益的同時,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企業杠桿包括財務杠桿、經營杠桿和復合杠桿。合理利用財務杠桿可以使企業的資本結構得到優化,合理利用經營杠桿可以有效控制企業的經營風險,合理利用復合杠桿可以平衡與控制企業發展與風險的關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科學地利用杠桿原理,不僅能給企業帶來杠桿收益,同時也有助于企業合理規避風險,提高資金營運效率。
杠桿是把雙刃劍,如果使用不當,不僅對企業有害,還會將企業推入債務深淵。債務是高杠桿的內在源頭,債務融資是大多數企業主要的融資方式。在宏觀經濟運行處于上行狀態及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環境下,債務融資有助于企業的發展。而當宏觀經濟運行處于下行狀態及企業經營狀況惡化環境下,因其債務比例過大,企業杠桿過高,企業的風險越大。由于企業杠桿與金融緊密相連,企業風險又會引發金融風險。高杠桿是金融高風險的“原罪”,縱觀歷史上的金融危機,都與高杠桿有關。
近年來,我國企業杠桿率高企,債務規模增長過快,債務融資成本增高,債務負擔不斷加重。在國際經濟環境更趨復雜、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的背景下,一些企業經營困難加劇,導致債務風險上升。
為了解決近年來我國企業杠桿率高企,債務規模增長過快,企業債務負擔不斷加重的矛盾,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提出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強化自我約束、盤活企業存量資產、優化企業債務結構、有序開展市場化債權轉股權、依法依規實施企業破產、積極發展股權融資等,旨在有序地降低企業杠桿率,切實降低企業負債率。
必須明確去杠桿主攻方向,去杠桿的重點是去企業的杠桿。要抓住去杠桿的本質,去杠桿是去企業的負債、降低企業的杠桿率,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使企業在經濟轉型中輕裝上陣。要鎖定去杠桿主角,國有企業是去杠桿的主戰場,國有企業不僅存在“自身債務杠桿約束”不足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國有企業負債是我國非金融企業債務的主體。降低國有企業的杠桿率,能有效化解企業杠桿率高企的矛盾。去杠桿的目的在于減輕企業的負擔,激發企業的活力,為深化改革和經濟轉型升級贏得戰略空間。
要強化杠桿的戰略約束作用。企業杠桿率高企的根源是投資。企業投資規模過大及投資不當,導致產出過低,不能支撐投入成本而陷入債務深淵。其根本原因是投資決策的關鍵要素缺失,即財務杠桿沒有對企業投資決策形成剛性約束。企業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將投資置于首要戰略層面,而將財務杠桿因素置于從屬地位,由此導致企業債務持續增加,杠桿率不斷升高。去杠桿首先必須強化杠桿約束,企業投資過程中,將財務杠桿上升到企業戰略層面,作為投資經營的底線嚴格堅守。
要建立企業杠桿管理的自我約束機制。建立企業自發地控制杠桿率、形成合理資產負債結構的長效機制,不僅是企業去杠桿的治本策略與根本途徑,也是防止企業杠桿降后復升的制度保障,同時還是厘清降杠桿過程中不同主體責任,明確并落實企業主體責任,使法治化手段有效發揮作用的基礎。只有建立有效的杠桿管理自我約束機制,才能避免出現企業將降杠桿的責任、成本向外轉嫁的現象,才能防止因經營者權責不清,約束機制不完善所導致的過度負債和杠桿率過高問題。
去杠桿是一場攻堅戰,必須明確目標,堅定信念,科學施策。去杠桿是復雜的系統工程,與去產能、去庫存等密切相關,必須平衡好它們的關系。去杠桿也是漸進的過程。從長遠看,關鍵在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增加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