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山東
全家合力建文化胡同
83歲的昌德松是一名退休教師,10多年前,他和老伴都退休在家,由于周邊中小學比較集中,從2001年開始,老兩口就創辦了文化庭院和文化胡同,在粉刷后的墻上書寫古今詩詞、格言名句,繪制壁畫等。許多學生每天經過胡同時,都被濃厚的文化氛圍感染。文化庭院長期對外開放,接待過數千名學生、家長。
我們了解到,老人的兒子和女兒也是教育工作者,由于家庭教育環境好,孫女一直成績優異,現從事法語翻譯;外孫女學習刻苦,連續多年被評為“三好學生”。昌德松家人一直都很支持老人的公益事業,兒女們利用節假日,幫助老人辦起文化胡同。老人常說,全家人的支持讓我很高興,尤其是老伴兒張英,經常和他一起打理更新胡同內容,粉刷文化墻時,老伴幫他把穩凳子,遞筆和顏料。在高處寫字累得手臂抽筋,老伴兒就給他按摩、推拿。在實驗中學教書的女兒幫助父親在網上搜集宣傳材料,完成一些校對文字、拍照、印刷等工作。在青島第三中學教學的兒子,利用節假日時間,幫助父親整理所需書籍、材料等。2012年,昌德松家庭被評為“青島市五好文明家庭”。
胡同充滿文化味兒
我們來到位于萊西市建華街的文化胡同,—進胡同,就看到幾位老人正興致勃勃地站在文化墻面前觀看,嘴中還念念有詞。上前觀看,這是一塊闡釋中國夢的展板,上面用文字詳細介紹了中國夢的定義、目標、指定群體、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許多問題。
“我每天都過來轉一轉,散散步順便學習學習!”73歲的張樂福樂呵呵地說,“別看我一把年紀了,腦袋一點都不糊涂,國家大事知道的不比年輕人少,不信你考考我,胡同里都有!”
繼續向前,很多不同類別的板塊映入眼簾:畫風生動的保護環境連環畫,用隸書書寫的《居民安全防護守則》,還有“只要站起來的次數比倒下去的次數多,那就是成功”這樣振奮人心的名言警句。
這些精彩杰作都出自83歲高齡老人昌德松之手。他創辦文化胡同至今已經近20年,胡同里的內容,他會依據居民文化需要定期進行更新。“沒有更新就成了‘死的東西了,居民們看膩了,也就得不到什么進步了。”昌德松說。
2008年,借助北京奧運會契機,昌德松將胡同打造成“奧運胡同”,向廣大居民普及奧運知識,宣傳奧運精神。上海世博會期間,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世博會,呂德松自費購買顏料,并查閱大量資料,辦起了“世博長廊”宣傳上海世博會,2014年,昌德松老人又把“中國夢”搬上了墻。
自掏兩萬辦起免費書屋
“除了文化胡同外,幾年前還辦起了一個家庭小書屋,免費供周邊的學生借閱。”昌德松介紹說,5年前,老人和兒友商量,想把自己的一些藏書拿出來,再拿出部分退休金購買一些圖書,在家里辦一個愛心書屋,讓學生們免費學習。老人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老伴和兒女的贊同,大家不僅支持,還拿出資金幫助。在一家人的努力下,昌德松的家庭書屋正式辦了起來。—開始,老人將自己上千冊藏書整理出來,擺在一間小屋里,誰來都可以借閱。慢慢地,老人覺得現有藏書根本不夠,就自掏腰包購買新書,幾年間花去兩萬元退休金,免費供小區居民和學生借讀。一個不足30平方米的小屋,擺滿了歷史、文學和少兒等各類書籍,每天都有居民和學生前來借閱,借讀的“會員”也超過了兩千。有的居民和學生受老人的影響,常常將自家的圖書送到書屋,和大家一起分享,書屋目前已有藏書3000多冊。為了方便社區居民閱讀,昌德松還特意在小區設立了—個“流動報刊圖書服務站”。這里的圖書和報刊,每天都會更新,小區居民可隨手借閱無需打招呼,看完后都會送回原處。幾年來,前來借閱的居民、學生已無法統計,卻一本書也沒有丟過。為了加大對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力度,書屋還準備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合訂本,發給社區家長代表。每當雙休日忙不過來時,昌德松的老伴和兒女就一起幫著整理、歸納、辦理借書、搬運宣傳板等工作。
入選“最美家庭”獲點贊
“2015年2月全國婦聯啟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后,昌德松一家的事跡感動了眾人。”萊西市婦聯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昌德松老人一家熱心公益事業,在萊西市民中被傳為佳話。這次在全國最美家庭尋找活動中,全國共有300戶家庭入選候選家庭,昌德松一家作為青島唯一的最美家庭代表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