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讓農村的孩子有好書讀,在假期里有個好去處。”懷著這樣的樸素想法,高密鄉村教師李濟遠、單美華夫婦將自家的房屋騰出來創辦寶德書院,自費購置電腦、課桌、圖書、樂器等,免費教授孩子們國學、書畫、音樂、體育。
三年不知不覺問過去。李濟遠夫婦的寶德書院,已由最初單純的圖書借閱室,發展為教授國學、書法、音樂、繪畫、體育的課堂,不變的是,所有這一切依舊是免費的。
在李濟遠和單美華夫婦的熏陶帶動下,他們上初中的兒子李德正也加入到這項愛心行動中,充分利用自身所學書法知識,回到寶德書院教授村里的孩子練習書法。李濟遠的母親和繼父則承擔起后勤保障工作,幫著照看孩子;大伯是村里的五老志愿者,經常到書院給孩子們講村史;二叔見李濟遠家大部分房間都供孩子學習,就把自己的房屋騰出一部分,讓李濟遠夫婦居住;三叔是特教學校的教師,閑時會來教課;小叔愛好傳統文化,曾協助李濟遠編寫《寶德童蒙錄》;舅舅則騰出房屋讓遠道而來的志愿者居住。
不僅如此,李濟遠單美華夫婦身邊的朋友、同事也加入到愛心行動中,高密市太極拳協會的志愿者每周六都來教孩子們打太極拳,李濟遠的同事畢立剛閑時來書院教籃球課。青島農業大學的志愿者每年都會來支教,教孩子們繪畫、手語、魔方、九連環、象棋、武術、舞蹈和手工制作。
創辦書院免費教授孩子國學知識
李濟遠在高密市張魯小學教五年級語文,單美華則在馮家莊小學教語文,夫妻二人多年來一直熱心公益,參與了多項志愿服務活動。
長期生活在農村,李濟遠夫婦發現,周邊村莊的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在家,生活單調枯燥。而且,馮家莊村西是膠河,村東是濰膠路,安全悲劇時有發生。
2013年“五一”期間,在李濟遠任教的張魯小學,一名二年級學生溺水,搶救52天后不幸去世,這深深觸動了李濟遠的神經。
“再不行動,更待何時?”回家后,李濟遠就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妻子單美華,兩人—拍即合。
說干就干,二人騰出結婚以來一直居住的南屋,自費購置電腦、空調、課桌、圖書等。當年7月8日,寶德書院正式開張,供周邊村莊的孩子免費讀書、自習。
“很多人以為時間長了肯定要收費”
“一開始來讀書的孩子不到五個人。”回想起書院創辦之初,李濟遠略帶尷尬地笑了起來,“很多人以為—開始不收費,時問長了肯定要收費,就不敢來了。”
為了踐行自己的承諾,李濟遠到當地民政部門申請了民間非營利性組織,自己擔任法人代表。與此同時,他還對書院進行檔案式管理,將書院發展中的大小事情以圖片形式存檔。“之所以建立圖片檔案,就是想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更好地將這件事做下去。”
如今,李濟遠家的南屋,儼然是一個圖書室的模樣。一排書架占據了很大空問,文學、社科、漫畫等各類圖書整齊擺放。李濟遠夫婦還制作了讀書卡,上面除了借書人的姓名、借閱時間等基本信息外,還記錄著圖書摘要、認識了哪些生僻字和詞語、精彩段落摘抄、讀書感想、家長評語等。
此外,李濟遠夫婦還將西廂房、陽臺和大門過道部騰出來,擺上課桌,改造成教室的模樣。
如今,每年暑假前來讀書學習的孩子達到五六十人甚至上百人,每天下午放學后前來讀書學習的孩子更是不計其數;圖書室藏書也達到上萬冊。
寶德書院六成學生是留守兒童
在寶德書院學習的孩子中,留守兒童占到了六成以上。
“寶德書院所在的馮家莊村位于膠河邊上,村民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平日村里的青壯年基本上都在外打工,只留下孩子跟爺爺奶奶在家。”李濟遠告訴記者,在留守兒童中,約有八成是家長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回家;約一成是家長在外地打工,僅在節假日回老家陪父母孩子;還有—成是外來務工子女。
農村生活比較單一,學生放學回家后不像城市孩子讀興趣班、輔導班,有些孩子會幫父母干農活,更多的孩子則是窩在家里或者去大街上玩耍,以此打發時問。寶德書院的成立,不僅是馮家莊村的孩子受益,周邊村落的孩子也跟著沾了光。
“孩子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以往暑假都把孩子圈在家里,怕跑出去惹事;在家里就是看電視打發時間,時間長了對孩子眼睛不好,但又沒別的好去處,出去還擔心安全問題。”此前采訪過程中,馮家莊村村民李秀美告訴記者,書院成立后,她就讓小孫女到書院學習,“可滿意了,能學到知識,家長上班也沒了心事。”
為了教孩子吉他,自己練了一手泡
“讀師范的時候學過吉他、口琴和豎笛,這些多年沒碰,如今又拾起來了。”為豐富孩子們的假日生活,李濟遠自費購買了豎笛、口琴和吉他,免費教授學生。
為了重拾吉他,李濟遠的左手指尖磨破了皮。“十來年沒彈吉他了,自己熟悉了才能教學生。”
單美華也不甘落后,教《論語》之余自學畫畫,然后再教授學生。
在此前的采訪中,記者看到寶德書院的課程表排得滿滿當當。上午第一節打太極、跳舞,第二節國學,第三節繪畫,第四節閱讀;下午第一節書法,第二節《論語》,第三節藝術;周六上午太極拳。
“我們不以文化課為主,更多的時間放在讀書、繪畫、書法等活動上,讓孩子們在這里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李濟遠說,非假期時,孩子們每天下午放學后來書院看書、寫作業。周六則安排社會實踐,帶領孩子們到敬老院服務,到膠河畔植樹,或是到莫言文學館當志愿者,周日則是學習國學知識。
為了教授國學,李濟遠編寫了《寶德童蒙錄》,錄入國學常識和高密當地人文知識。單美華說,那段時間,李濟遠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個暑假瘦下來十多斤。
“像這樣義務教課的,不大好找了”
馮家莊村村民單既海的小外甥在高密城區讀小學,暑假也來到寶德書院學習。
“像這樣義務教課的,不大好找了。”單既海說,書院成立后,家長不用擔心孩子亂跑亂竄,在書院里熱不著渴不著,還能學習文化知識和各種樂器、武術,對孩子的將來肯定有好處。
匡家莊村的單聯梅有個八歲的孩子,以前放學后就在家玩。如今,孩子到書院和小伙伴們一起學習,家長總算放心了。
楊浩然是比較早到寶德書院學習的孩子,以前放暑假,在家要么看電視要么玩手機,現在在書院不僅學會了吹口琴和豎笛,還學會了打太極拳、武術操,非常開心。
“我的目標就是想成為一粒種子,把美德、特長、才能的種子種到鄉村孩子們心中,盡我最大所能為當地教育事業做一點貢獻。”李濟遠表示,會始終如一地把寶德書院做下去,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讓更多的農村孩子有個讀書學習的好去處,有所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