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輝
下課散步回來,經過學生宿舍區,經常會見到—對對年輕的戀人在門口告別,他們一邊各自轉身走開,一邊依依不舍回頭張望。
十幾年前,這所大學談戀愛的學生很少,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了。寂寞的人越來越多,活得浮淺的人越來越多,追逐表層感性生存的人越來越多。
我講授哲學課,每當看到這些情景,總禁不住感嘆:“多么神奇的一個哲學世界!”
你看,他們原本擁抱在一起的身體各自走開了,從物理學的角度看,這叫做物體的空間位移,從哲學的角度看,這叫做事物的分裂。他們雖然身體分開了,但內心深處還想著對方,他們的情感依然黏在一起,沒有分開——可見,人的情感世界是一個細膩的、更容易沖破時空制約而保持深層聯系的一個微妙世界。“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說的就是這個秘密吧?
但是,情感世界也是有缺陷的。第一,戀愛中的情人各有各的自我觀念,說明這個世界還是有分裂的,有“我的情感”和“你的情感”的分別和對立,有“我愛你”和‘你愛我”的主客對立,并非一個絕對統一的世界;第二,這個世界還是無常的,變化的,不是永恒的、寧靜的,再有耐心的情感等待,也有海枯石爛的一天,“時間會沖淡一切”,說的就是這種現象;第三,這個世界還是矛盾的,不穩定的,也許某一天為了一點什么,醉心的愛就會轉變為刻骨的仇恨。
那么,疑問來了,有沒有這樣一個世界:相愛著的人們,能夠永遠在一起,不用擔心情感會被時間沖淡,不用害怕雙方會因愛成恨?
有的!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有限的肉體生命,局限不了心靈深處與人民的無限融通,猶如浪花覺悟到了自己的深處就是大海。你看,這樣無我無私的愛,省略了過程,省略了時空,省略了性別的誘惑和情感的連綴,一切就在當下,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
性別只是生命的表面,心靈深處沒有男女之別。但是,沒有證悟到這個境界的人,他們的生命都是片面的,不得不通過愛情、婚姻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于是,男女相互追逐、相互糾纏、相互索取、相互折騰的人間情事就產生了。對于普通男女而言,談戀愛很辛苦:相貌、品德、性格、金錢、地位、家庭背景等等,都要考慮。對于被情感折磨成了哲學家,想要覺悟的人來說,談戀愛也很辛苦,要從對立談到統一,從細膩的情感談到無我的境界——一個漫長而迷茫的過程。
至此,我們可以從邏輯上分析出世界的三個層面了。最表層,是一個物質化的、物理學的世界,充滿了事物的分別、對立和運動,充滿了事物的時空變化和人類的生老病死。中間的層面,則從物理世界進入了心理世界,有情有義的人們,可以在這里發現情感的微妙聯系,找到生命和萬物相依相靠的和諧感。最深層,已經沒有了“我”“你”“他”“她”“它”的對立,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成為天然的一體,再也沒有任何分裂。《莊子·秋水》篇云:“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的的確確體會到了世界微密深處的不可思議。陶淵明詩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從中可以隱約讀出詩人萬物一體的世界體驗。
世界的三個層面,對應著生命境界的三個層次。最表層,就是肉欲。肉體常常有本能的自私性,抱“人不為已,天誅地滅”信念的、強調生存競爭的人,就活在這個層次。中間層,是情義,能夠超越肉體的生物自私性,為情而死的情種,為義而獻身的俠士,都會有犧牲表層肉體的對立性而追求深層一體感的傾向,他們因此也能一定程度上解脫表層自我觀念和自私心理造成的生命孤獨感。中國詩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追問,道出了這個生命層次的困惑;西方詩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決意,道出了生命升華的渴望。最深層,是無可言喻的永恒境界,我們只有深入傳統文化無我無私的心性和紅色文化解放全人類的情懷,才能有所體會。
愛情比肉欲細膩,慈悲比愛情無私。愛情是有選擇性、方向性、片面性的,慈悲,才是渾然一體,是對世間萬物天然地一往情深,無任何人、任何事可以離間。英雄最懂情。只有英雄才能慈悲,才能獻身,并在獻身中讓生命回歸到萬物一體的最深境界。
人類的肉眼睜開著,但情義之眼和智慧之眼往往關閉。凡夫俗子只看到世界表面的聲色貨利、得失成敗,為自己的人生遭際喜怒無常,卻不能讓心靈稍稍潛入生命的深處,感受一下情義和覺悟的幸福。
情之為情,奧秘大矣哉!若用情真誠、無私,情到深處,可通向生命的大徹大悟,在人性中盛開最潔凈最芬芳的蓮花。這一朵蓮花,就是人間世所有眾生苦苦追求卻又無從尋覓的永恒、自由、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