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馳疆+李志鵬
50年前,袁隆平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長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揭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2016年9月21日,他出席在邵陽舉辦的關于這篇論文50周年座談會上說:“這是一篇救了我的論文。”“文革”期間,他因為這篇論文受到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即后來的科學技術部)關注,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力保他進行雜交水稻研究。
之后,聶榮臻、華國鋒對雜交水稻大力支持,袁隆平成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最有影響力的“種田人”——中國一半以上的農田都種上了雜交稻種。
有一種說法一度流傳:兩個“平”讓中國人吃上了飯,一是鄧小平,二是袁隆平。
曾幾何時,袁隆平是個只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名字,但這兩年,他卻有了“網紅”的潛質:逛車展只買國產車,網友們紛紛點贊“仇富不仇袁隆平”;采訪時一句“號召愿為科學獻身的年輕人吃轉基因水稻”引發軒然大波,高度敏感的話題,所有人都盯著這位大咖表明態度;還有隆平高科、超級稻、億萬身家,這些關鍵詞讓他數度成為輿論中心。
“請別再向超級稻潑臟水”
第一次見袁隆平是在去年6月,長沙的空氣中彌漫著濕熱。記者等在芙蓉區中國雜交水稻博物館門口,一輛黑色小轎車緩緩駛來。
86歲的袁隆平神采奕奕地走來,步伐穩健。他剛做過眼睛手術,特意戴了一副墨鏡,見到記者就打趣說道:“像不像個黑老大?”
80歲后,他越來越注重養生,從前是一天抽一包中華,如今已完全戒掉。他說:“保養身體,是為了每天下田。”只要在水稻生長期,他必定每天親自下田觀察。
前幾年單位給他配了奧迪車,但他卻喜歡騎電動車上班,說這樣環保。
他也是“霸道”的,在研究中心事必躬親,具體到3萬元以上的開支都要由他簽字。嚴以律己,也嚴以律人。
他身上有科學家的固執,也有歷史親歷者的豁達。
對待外界的爭議,他盡量選擇消化于田間。他說自己如今滿腦子就是一件事:“90歲以前實現超級稻每公頃18噸產量。”去年是他主持的“超級雜交稻培育計劃”20周年,超級稻第四期已經實現每公頃16噸(每畝1067公斤)的產量,創造了世界水稻產量的紀錄。
其他的爭議他不予理會,但關于超級稻,他絕不退讓。
2014年10月,他在《環球時報》上發表題為《請別再向超級稻潑臟水》的文章,對網友的質疑一一進行駁斥,承認有問題,但也絕不是一些“居心叵測”之人描述的那樣,文章不卑不亢。結尾處他寫道:“超級稻研究事關國家榮譽和糧食安全,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絕不會退縮。”
本性里,他愿意安之若命,20世紀60年代剛做雜交水稻時被人揶揄理論不對,“文革”期間甚至遭遇秧苗全部被毀,都鮮少與人爭論,覺得“做好研究才最重要”;但現實是,他不得不出來反駁,因為袁隆平早已經不是獨屬于個人的袁隆平了,他的身后是一個巨大的產業,他是這個國家農業的定海神針。
隆平高科旗下密密麻麻的組織結構,從育種科研到育種公司,經銷商到肥料公司,都有賴于“袁隆平”三個字熠熠生輝,全中國數以億斤計算的雜交稻種都可能因為他的一句話無法被播種。
他最早明白這個道理是在1992年。那一年,農業部主辦的某報紙上刊登了一次座談會的報道。會上,一些權威人士大肆斥責雜交水稻,稱其為“三不稻”,即“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
這是袁隆平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研究已經超出了個人榮辱毀譽的范疇。不久,他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雜交水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才算是穩定了全國種植雜交水稻的信心。
2000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沒同意,后來多位國家級領導勸說,加上他考慮到隆平高科成立后,雜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國人投資,就同意了。
隆平高科許諾每年提供200萬元的科研經費,以及由姓名使用權換算而來的5%股本。許多人說袁隆平賣掉股份就能輕松拿到上億元,他說:“我一分錢都不能賣,我一賣,隆平高科就垮掉了。人家會想,隆平高科是不是有什么問題了?”他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辭去了董事的職務,埋首新一輪超級稻的研究,他說:“我就是個‘過路財神。”
“我就是還想爭取新的東西”
袁隆平出生在戰亂年代,1930年的北平,“隆”字輩,于是被起名“隆平”。父親是國民政府鐵路局官員,他從小便與父母、兄弟顛沛流離:北平、江西、湖南、重慶。
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做老師。他沒有政治身份,家庭歷史又“成分”不佳,偏居鄉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機遇。
1956年,黨中央號召向科學進軍,國務院組織制定全國科學發展規劃。袁隆平意識到這是讓自己發揮長處的機會,他帶領學生科研小組做試驗,希望能研究出一種高產的作物。當時蘇聯生物學家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在中國流行,袁隆平就嘗試無性嫁接,最后均以失敗告終。無性雜交不能改變植物的遺傳性。
1960年全國大饑荒,填肚子只能用雙蒸法(米飯蒸兩次,看起來更多)。袁隆平曾在路邊、橋底、田埂上看見餓死的尸體,走出校門就是狼藉一片。湖南農民對他說“施肥不如勤換種”,他就開始用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研究育種,最后在茫茫稻田中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水稻,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雜交水稻研究。
整個60年代,他經歷過“文革”的動蕩、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不斷實驗,尋找最佳的雄蕊敗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澤里發現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歲的袁隆平驚喜發現這就是他尋找10年之久的目標,并為它起名“野敗”。
野生敗育的稻子成了成功的先鋒。“野敗”成為雜交稻的第一個母本,從此雜交水稻登上了中國農業舞臺的中心。到今天,那一株幸運之稻,已經演化為覆蓋全國農田近60%的后代。
“野敗”之后,時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的華國鋒在1970年的湖南省農業科技大會上將袁隆平請上主席臺,他說:“一些人囿于認識的局限和世俗的眼光,對袁隆平這樣一個安江農校的普通教員及其雜交水稻研究,還抱有種種成見,袁隆平面臨著僅僅靠他們自身努力根本無法克服的困難。”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幾萬株“野敗”;1975年,升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華國鋒,提出在南方13個省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的決定;1976年,多事之秋的中國在糧食上卻迎來了豐收——這一年全國試種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雜交水稻迎來了最輝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賓召開的國際水稻研究科研會議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996年,在成功突破“兩系法”后, 袁隆平主動請纓立項“超級雜交稻”,4年后,他的稻種已經能在每畝土地上收獲700公斤的糧食,轟動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級稻后的第十年,聯合國停止對華的糧食援助,標志著中國 26年糧食受捐贈歷史畫上了句號。
“失敗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時間, 究竟是什么支撐你?”記者問道。
他說:“講大道理的話,就是為人民服務。但我覺得還有一方面是我的好勝心,有一個內在的動力,我就是還想爭取新的東西。”
80年代他最盛名時,湖南省委組織部請他出任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正廳級。他拒絕說:“我不適合,當院長,意味著我要離開雜交水稻的研究崗位。”
他說:“我們一生有很多東西需要堅守,如果浮躁了,就難以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有些事情,我們也要勇于放棄,必要的放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堅守。”
(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