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琦
摘 要:“寫真”和“寫意”是寫意人物畫的重要特征及藝術表現形式,“海派四杰”之一的任伯年是中國繪畫史上舉足輕重的多面手。他的繪畫發軔于民間,繼承了中國畫意象造型的表現并結合西畫的水彩、速寫及透視,形成豐姿多采、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畫的內涵。任伯年的人物畫的立意由“雅”轉“俗”,由“寫真”變“寫意”,體現出畫家獨具匠心的藝術思想,任伯年用“寫意”的表現形式達到“寫真”的目的,對我們今后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任伯年;人物畫;寫真;寫意
任頤在“三任”之中成就最為突出,其繪畫風格在當時極具影響,被認為是“仇十洲(仇英)后中國畫家第一人”。任伯年人物畫題材多來源于生活,把民間趣事繪于紙上,融匯諸家之所長,結合西方畫法,體現出藝術形式的豐富多樣性,繪畫風格獨具特色。下文我們將通過具體作品來對任伯年人物畫中“寫真”和“寫意”的表現作詳細探討。
一、“寫真”性在人物畫中的表現
所謂“寫真”是指在繪畫中追求人物真實的形態,具體表現在任伯年的畫中體現了人物結構突出、線條連綿有力、設色明朗、人物神態生動傳神。
(一)結構突出
任伯年在人物畫創作上已運用了新的因素,他寫生能力強、人物突出結構,和他受到西方繪畫影響是密切相關的,他在繪畫中曾用“3B”鉛筆畫過素描,其還畫過裸體模特兒。其代表作《葛仲華二十七歲小像》(圖1),畫中人物寫實,造型逼真,結構突出,人物頭像轉折點明確,畫家有意突出眉弓骨、鼻梁、顴骨、下頜骨等結構。畫家在《趙嘯云像》(圖2)中,淡墨勾勒面部輪廓,層層渲染形成體塊。人物頭發的發際線沿頭骨結構的形體轉折而變化,由于顴骨結構的突出表現,使其一路向下延伸至口輪匝肌,正、側面形成強烈的體積感。
由此可見,任伯年人物畫與傳統肖像畫風格迥異,傳統肖像畫采用平面化的方式來表現對象的形貌、注重神情的表達。任伯年的人物畫在“寫真”的基礎上,突出結構轉折、明暗、凹凸,并且注重“體積感”和“凹凸感”,使形象更加生動、逼真。
(二)線條傳神
早年,其畫受西方影響,多表現在素描線條運用,人物畫線條與雙勾設色法結合。任伯年在人物畫探索階段對人物其面部的刻畫,借鑒了西方繪畫技法,用線條表現明暗與色調,藝術語言富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1868年冬,任伯年早期人物畫代表作《沙馥三十九歲小像》,畫中人物面帶微笑,目光有神,嘴唇微張,雙背微躬,做禮賢相讓狀。畫中人物形神兼備、傳情達意,線條圓潤,富有彈力。五官刻畫精細,衣紋采用釘頭鼠尾描法,依身體結構走勢,線條韻律感極強,在前襟、下擺衣紋平滑處和褶皺較多的拱手部位,線條疏密有致。線條的動感永遠是畫面要表現出的重要特征之一,流暢舒展的線條及筆觸是表現畫面形象美感的重要標準。任伯年通過流動的線條及筆觸來增強畫面的動感,使作品表現出鮮明的節奏感及生命力。
任伯年借鑒西方素描,非按部就班照抄,而通過點線造型傳統、結合結構組織關系、突出細節、舍去次要等外因。其大量素描運用于畫,不同類型素描線條的使用,形成了其寫意人物畫“線條傳神”的特點。
(三)設色明朗
任伯年在清代末年形成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這種風格主要表現在設色上,設色明朗,畫面淡雅,輕松活潑,頗有水彩畫的味道。其人物畫在設色上進行創新,打破傳統,引用強烈明暗對比,融合多種技法。在以水墨為主的中國畫中,任伯年推陳出新,巧用色彩,作品清新淡雅而又層次多樣,使中國人物畫水平更上一個臺階。其在人物畫設色創新的同時,將工筆重彩上的朱砂墨色勾金及西洋繪畫設色運用到中國繪畫中,用不同的繪畫技法將其表現出來。《群仙祝壽圖》(圖3)是任伯年繪畫中較為精美的一組大型作品。任伯年對顏色進行了巧妙地運用,沒有按照傳統觀念的顏色去構建和搭配。他突出主題內容,造型運用得也較為合理,構圖簡潔,關系明確,以濃墨重彩為基礎,顏色對比鮮明。
縱觀任伯年作品,人物寫實、設色明朗、對比強烈、技法多樣、獨具創新。難怪小寫意花鳥畫家王雪濤先生曾說過:“任伯年用色非常講究……”
二、“寫意”性在人物畫中的表現
“寫意”是指在追求人物像的同時又有其寫意的意蘊,在任伯年的畫中主要表現為氣韻生動、筆法寫意和工寫結合這三方面。
(一)氣韻生動
“氣韻”指風度與韻致,在繪畫上指繪畫的風格韻味。任伯年秉持著“所傳者在人不在貌”,把描繪人物精神放在首位,注重人物氣韻的塑造。其畫作背景無過多雕飾,追求自然、淳樸的畫風,旨在揭示客體的真性情。他畫中的人物氣韻不盡相同,各盡其妙。神話人物氣度非凡,風格迥異,超凡脫俗;文人則是文質彬彬,溫文爾雅;歷史人物則是玉樹臨風,器宇軒昂,浩然正氣;現實生活人物則真誠善良,樸實無華;仕女則雋秀柔美、端莊大氣。其中《蕉陰納涼圖》(圖4)描繪的是,畫中吳昌碩坐于竹榻之上,雙目凝視,嘴微張而唇厚,袒背露胸,大腹便便,悠然自得。畫家著重用簡潔的筆墨描繪人物形體結構,繪以淡彩,畫面具有強烈的整體感,背景簡潔明了,虛實得當,巧妙地襯托出主體人物形象。任伯年在其扎實的寫生功底基礎上,把摯友神態描繪得酣暢淋漓。相比于任伯年之前的作品而言,此時人物畫“氣韻”的追求才是最高境界。
任伯年畫作傳神、寫形融于畫內,“意”是情之所動,心之所想。而任伯年則說:“每見其人,必觀其行為、動作?!边@也是作者先實際觀察,后描繪人物本質的“氣韻”。
(二)筆法寫意
任伯年的寫意人物畫落筆露鋒入紙,行筆勁挺有力,以勒勢收筆,人物神形躍于紙上。在他的人物畫作品中,如《鐘馗斬狐圖》《蘇武牧羊圖》《風塵三俠圖》等,其線條不論是方折、圓轉,還是長揚、短促,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形式的美感。《以誠肖像》(圖5)繪于1877年,此畫面部以沒骨法勾勒,淡墨微染,濃墨點須、眉,人物面部表情生動,凝視前方,仿佛思索。人物衣著采用大寫意筆法,瀟灑隨意/蒼勁有力,中、側鋒并用,起承轉合步步到位,寫意味濃烈。任伯年還運用釘頭鼠尾描畫法,線條排列有序,層次分明,以線描畫人物形象,別是一番韻味,其在《沈蘆汀讀畫圖》中線條表現尤為突出。
這一時期,任伯年領悟到“寫”字的重要性,此后畫中線條筆筆講究個性、新意、韻律、節奏和裝飾性。線條不僅是形體的邊緣,而更多的是代表一種獨立的審美而存在。
(三)工寫結合
任伯年的工筆人物畫用線遒勁極富質感,變鐵線為游絲,設色豐富艷麗,具有裝飾趣味,一改陳洪綬古拙怪誕的繪畫風格。其后,他從工筆中汲取經驗,將其運用到獨特的寫意人物畫中,深厚造型能力,嫻熟筆墨技巧,大寫意勾勒,結合潑墨技法,達到了色墨相融的境界。任伯年人物畫中面部施以精工細描法,達“肖似”目的;狂放大寫意筆寫衣飾,表現畫面整體氛圍。如《葛仲華像》(圖1)畫中人物面部采用工筆畫技法,細筆勾勒,線條流暢,設色上層層渲染,結構突出,體積感較強。大寫意筆法繪人物衣飾,采用釘頭鼠尾描法,抑揚頓挫,線條靈動,工寫結合。
“工”是“收”,“寫”是“放”,有緊有松,“收”“放”自如,兩者兼顧方可相得益彰。任伯年人物畫為突出人物面部的基本特征,對其進行精細刻畫,突出結構,惟妙惟肖。為了增加畫面的藝術性,制造輕松氛圍,以大寫意潑墨技法繪人物衣飾,淋漓盡致,“工寫結合”是任伯年人物畫的顯著特色。
三、結語
任伯年作為晚清海上畫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國畫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的繪畫風格在中國古代人物畫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現代人物畫因素,具有強烈的“寫真性”和“寫意性”意味,是近代最著名的人物畫家之一。
關于任伯年的研究著作、文獻浩如煙海,大多集中在對其生平、影響、繪畫風格與畫風轉變上。而本文通過其“寫真”與“寫意”性這兩方面進行切入,依次從他人物畫中“寫真性”的結構、線條與設色三方面和他人物畫中所表現出的氣韻生動、筆法寫意、工寫結合的寫意性進行論述。其鮮明的繪畫藝術性,具有雅俗共賞的特色。他獨具創新的繪畫風格,為中國畫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在中國人物畫上重要的藝術成就,為我們今后研究人物畫提供了重要的學習藍本。
參考文獻:
[1]徐文生.中西繪畫語言的相關性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35).
[2]黃宗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133-135.
[3]王婷.淺談任伯年人物畫創作的藝術特色[J].金田,2014,(07):170.
[4]黎冰穎.論清末任伯年的人物畫[J].蘭臺世界,2013,(34):119.
[5]毛建波.從任伯年反思當代人物畫[J].美術觀察,2002,(10):56.
作者單位:
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