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蘭+王遠征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胃疼、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及嘔吐、身體容易疲倦等對于職場人士來說并不陌生,也有人已對這些癥狀習以為常。但疾病本身卻不簡單。以消化不良為例,其癥狀表現包括很多種,具體到個人也有一些差別,有些人主要表現為腹脹,早飽等,有些人則表現為食欲不振、疼痛等。
專家認為,消化不良為癥狀表現,主要包括功能性與器質性兩種。功能性消化不良,即臨床的各項檢查均正常,未發現炎癥、息肉甚至腫瘤等征兆,不存在結構及形態等方面的異常,對于這類消化不良,臨床中治療主要是針對癥狀進行調理,—般來說,能夠達到緩解癥狀的效果即可。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消化不良則是可以檢查出相關病因的病變,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
“胃”病可能是“脾”的緣故
有些胃部不適癥狀,除了胃本身可能存在的問題外,可能還與脾有關。
中醫認為,脾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各個組織器官的正常運行,均需要依靠脾臟生發之“氣血”。氣血不足容易引起多種癥狀,比如胃痛、反酸、脹氣等,人們似乎已習以為常,其實這些可能與脾胃不和有關。
人體攝入的食物不僅能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食物在人體內消化吸收的情況也會影響人的健康。若食物被順利消化吸收,則能滿足^體的正常營養需求,相反則容易引起健康隱患。
中醫認為,跟其他器官相比,脾胃在參與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中起主要作用,但兩者起到的作用也存在明顯差別。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胃主受納,而脾主運化;胃氣主降,能夠使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則主升,使食物之精華得以營養全身;此外,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
因此,在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中,脾胃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兩者運行平穩,則人體能夠順利完成食物消化吸收中的重要環節,反之則容易出現脾胃不和。
胃疼、食欲不振先看持續時間
總的來說,胃疼、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的出現與脾胃不和有很大關系,如何對待這些癥狀,則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如果這些癥狀只是偶爾出現,持續時間不長,則無需擔心,因為偶爾飲食不規律或睡眠等作息習慣被打破后,人們也有可能出現消化不良等癥狀。如果這些癥狀出現的頻率相對較高,而且經常無緣由出現,從中醫角度來看,這些癥狀便是脾胃虛弱的表現。
具體來說,常見的食欲不振、易疲憊、胃疼等屬于脾氣虛的表現,這也.是脾胃虛弱的常見類型,需要引起警惕。
預防脾胃不和保持規律生活
在中醫中,胃部不適不僅僅是胃本身的問題,中醫認為,脾胃共同主持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脾又是人體“氣血生發之源”,一些看似胃部不適問題,可能與脾胃不和有關。保持科學的飲食結構,合理膳食,多攝入蔬菜、水果等,盡量增加食物種類,避免單調飲食,同時應避免大量攝入生冷食物,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脾胃不和癥狀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