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通過分析理性在藝術創作中的價值與重要作用,從油畫作品創作的角度闡述了理性對油畫藝術創作的影響,并分別論述了油畫創作中理性在繪畫構思、繪畫題材、繪畫形式等方面的表現與應用,從而說明合理運用理性能夠使繪畫藝術作品更加有魅力。
關鍵詞:理性;達利繪畫作品;藝術創作
一、理性的藝術價值
(一)理性的定義
理性一般指我們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推理、計算等方面的能力。藝術創作作品中的理性是藝術家通過現實事物和現象做出全面地了解、判斷、分析、推理,從而做出主觀地藝術處理和改變,表達藝術家一定的思想和感情,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并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對藝術創作的對象進行再加工的過程。筆者認為理性的意義在于對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卻與生俱來的社會使命負責。
(二)理性的藝術價值
在繪畫藝術創作的建構中,理性是藝術家對自然事物再創造和再加工的一種重要手段。自然界萬物給藝術創作者帶來了無與倫比的靈感與啟示,創作時如何理性運用大自然實現事物的原態,在其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加工和再創作,探索藝術家創作作品的思想和過程,便是我們探討理性在藝術創作中運用的根本目的。從創作上看,繪畫作品中的理性既以現實事物為依據,又以藝術家的創作理念為主導,使繪畫藝術作品更具吸引力與感染力。在這其中做的最好的藝術家之一,就是20世紀享譽全球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以下簡稱達利)。
達利強調自己藝術作品的非理性和潛意識性,從而否定藝術創作對客觀世界的理性把握。但是,筆者認為,達利的繪畫藝術作品是一種表面上的無意識、非理性,從繪畫技巧、組織形式、畫面構成等方面來看,又都是一種理性思維在藝術創作中的體現。對其繪畫藝術作品的分析研究,正如對夢的分析一樣,是探尋他創作奧秘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式。達利的繪畫藝術創作過程就是把幻想感受到的非理性內容經過理性的思索改裝和構建重組,再以美的普遍形式表現出來的過程。
達利在創作藝術作品中利用理性思維,借助審慎的構思過程及精確的透視構圖,理性地選擇順應時代要求并且能夠為自己帶來聲譽和財富的歷史與宗教神話題材、政治題材、人物肖像題材和人體繪畫題材,理性選擇雙重意向,多維空間凝聚的構圖表現方式,借助變形扭曲的線條和拆解轉化手法以及對經典的理性選擇再創作,甚至理性選擇適合不同藝術作品的不同于現實事物的主觀色彩等,使欣賞者進入現實和幻想的交織中,勾畫出不同的畫面效果。
二、理性與藝術創作的關系
從古至今,理性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一直受到普遍的重視,其原因在于理性對于藝術創作有著巨大的實用價值和深刻的理論意義,從而吸引了許多研究者尋求探索其中可能存在的規律和特征。那么,理性與藝術創作的關系究竟是什么呢?
理性掌控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方法。一幅藝術作品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藝術家對藝術作品的創作思想和意圖的理性掌控。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因為審美觀念的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在藝術創作中,關于理性的運用,東西方也都有著自己的特色,比如西方油畫的表現語言是以色彩為核心的,色彩是西方油畫的重要造型手段。但不管藝術家怎樣去看待和運用理性思維,他們在藝術創作中都是用理性來掌控表達自我的情感,他們借助理性思維運用屬于自己的個性藝術語言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帶給人們不同的審美感受及情感體驗,達利的繪畫藝術作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縱觀藝術創作發展歷史,不管是古典主義時期的具象客觀物體的表現、寫實主義時期的印象派,還是巴洛克時期的充滿奢靡之氣的繪畫藝術作品,抑或抽象派的構圖形式和表現手法及表現主義時期的情感表達,等等,畫家都是借助理性來掌控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借助理性思維掌控全局、最終通過各種表現形式和方法來表達內心思想感情和繪畫意圖的。
三、理性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體現
藝術家理性根據不同的創作主題來創作藝術作品的整體結構,同時為突出創作作品的某些特征或某些個性元素,根據畫面來進行理性變形和夸張處理。藝術繪畫作品的畫面表現應該根據藝術家所要表達的藝術觀點和情感,理性地掌控分析進而融會貫通。
(一)繪畫構思中的理性體現
一位藝術家的藝術觀與藝術風格的形成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藝術家對以往藝術觀念與成就的看法、藝術家所處的時代環境背景、情感生活、性格特征及其獨特的人生際遇都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體現在藝術家的作品以及藝術觀念之中。一位藝術家的任何觀念都有可能對創作產生影響,同時任何一種藝術追求也必將通過創作過程和作品得以體現。
無論是自幼形成的性格特征使然,還是因循老師所教授的創作方法,又或者戰爭對其產生的深刻影響,又或者是超現實主義思想對其產生的影響,他們追求在無意識狀態下的自然流露,他們相信夢比現實更加真實,而達利卻認為夢中世界的奧秘和不可思議的內涵,并非偶然性技巧能夠全面和深入地表現出來。他覺得這樣消極被動的創作手法無法表現出他想要表達的主題,不容易把握到想要表達的事物的本質,也不能產生他想要的效果。他想要追求的,不是消極等待潛意識中的結果出現以及機械式地自動書寫,而是更為積極、更具征服性的超現實表現層次。想要達到這樣的創作要求,就要借助理智的力量,借助特殊的方法,經過長時間不斷推敲才能“去偽存真”地掌握潛意識的奇幻世界。以筆者《最后的晚餐》這幅油畫的創作過程為例:2015年的時候,筆者已經對環境污染的主題產生興趣,一直在收集資料,構思這幅油畫的構圖,期間選擇嘗試過很多構圖,最終選用了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構圖法。經過一年的審慎構思和準備,2016年3月,終于開始了這幅油畫的創作。但是,畫面沒有照抄原作的構圖,而是根據筆者想要表現的畫面主題將背景和餐桌上的事物主觀處理成一樣的分量,可以說是筆者理性選擇和再創造的結果。畫面上餐桌的動物和人物形象,它們的動態、表情、身體比例、表現方法、色彩搭配都是筆者經過深思熟慮以后的結果,在創作畫面期間,動物的比例、色彩、位置等都被筆者反復修改過很多次以后才形成最終的畫面。畫面背景的大樹和土地、河流的形態、色彩的確定,也是筆者經過理性地思考分析、反復推敲和實驗后的結果,這正是體現了畫家對理性作畫的一種堅持。
(二)繪畫題材中的理性運用
縱觀達利一生的繪畫作品,歷史和宗教繪畫題材的作品占了很大的一部分,這不僅是達利想要表達的藝術感受,也是達利理性選擇適合自己在政治和藝術場域順利發展的結果。達利為了保全自己最大化的利益,始終用理性思維控制著自己的繪畫題材,甚至在最為敏感的政治題材上理性地保持著藝術家少有的清晰立場。不得不說,達利所取得的世界級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歸功于達利的理性選擇。
筆者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主觀理性地選擇了以能夠激發自己情感和藝術創作靈感的身邊的人物和環境為創作藍本:如理性地選擇以校園里幾個玩耍的女孩為創作對象的《青春之歌》,以筆者在學校看到的小孩為創作對象的《不情愿的小孩》,以童年記憶里夏天家鄉豐收的場景為創作對象的《大地豐收情》,以現在生活的校園的夜景為創作對象的《校園月夜》,以現在生活的校園的籃球場為創作對象的《校園籃球場》,以學校的窗戶為創作對象的《窗外》,以筆者自己的父母為創作對象的《父親母親》,以筆者自己的妹妹為創作對象的《我的妹妹系列》《小妹婷婷》,以筆者和自己的妹妹為創作對象的《姐妹》,以正處在幼小童年的小表妹為創作對象的《童年系列》,以在火車上見到的乘坐火車的人為創作對象的《列車時代》,以筆者自己學校宿舍為創作對象的《門窗系列》《宿舍靜物系列》,以筆者自己學校宿舍的學姐為創作對象的《宿舍兩位學姐》,以自己為創作對象的《自畫像系列》《我的腳》,以家鄉的羊為創作對象的《羊系列》,也有以自己幻想為藍本的《冥想系列》以及反映自己情感的愛情《生死系列》《吻別系列》等等。
也有表達童年經歷為藍本的作品:如以表達烈日炎炎的夏天,筆者在池塘邊戲水、玩耍,樹林里爬樹嬉戲的童年場景為藍本的《童年·記憶》(如圖),以筆者童年的孤獨感受為創作藍本的《溫暖》,以筆者童年有過的一段幸福時光感受為創作藍本的《幸福的一家》,以筆者在鄉下奶奶家看到的親戚們的插秧場景為藍本《插秧》,以筆者童年與小伙伴們有過的開心時光為創作藍本的《幸福的笑容》以筆者幼時在奶奶家見到的過年場景為創作藍本的《過年系列》以及以童年的感受為創作藍本的《自由》《飛翔》等。
以筆者少年經歷——失去心愛的寵物,朦朧的愛戀,少年的幻想、恐懼、困惑等為創作對象的《少年系列》,以及對少年時光的懷念為創作藍本的《時間·回憶》。也有單純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束縛》《逃離》《女人》《希望》《絕望》《死亡》《逃離》《驚恐》《血液》《愛吻》《強迫》《凝固的瞬間》《私奔》等,也有表達對國家和先烈敬意的《國家·記憶》《亮劍精神》,也有表達諷刺當前人類對環境污染的《最后的晚餐》等等。這些藝術作品的創作題材都是經過筆者的理性思考和分析以后做出的能夠表達筆者真實感受的選擇。
(三)繪畫形式的理性應用
1.造型的拆解轉化
在達利的繪畫作品中存在著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對前人經典構圖的模仿繼承和拆解轉化。達利在拆解轉化傳統的過程中,常常把古典傳統繪畫藝術符號與客觀現實并置,產生古代與現代交疊的時空交錯混沌之感。達利意圖解析、顛覆、拆解、轉化經典,使已經僵化的經典符號得以重新被詮釋、創新,產生與時俱進的創新意義。
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環境污染已經成為與時俱進的全球人類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油畫作品《最后的晚餐》中,筆者經過理性的分析判斷后,借助達·芬奇《最后的晚餐》構圖,將受到環境污染的人類放置在畫面中心,一輪明月高高掛在人類的頭上,神靈在森林的上方注視著這場晚餐,畫面以被污染的河流、土地和森林為背景。被環境污染的十二種動物,聚在一起吃著末日來臨前的最后一頓晚餐:它們變異成或人頭動物身、或人形動物頭,有的已經奄奄一息,有的向罪魁禍首的人類發出怒吼,有的只顧著眼前的最后一餐,有的哀傷地看著眼前被毀滅的家園。人類本身也無法逃脫被污染的命運,白色的皮膚,不男不女的身體以及變形的五官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后果。在這頹廢的一切之中,冥冥之中存在著萬物的循環,萬物都有因果循環,有生就有滅,有滅就有生,在一切毀滅之中,焦黃灰黑的土地上有新的有生命的植物誕生,還有森林里面幼小精靈對生命的期盼,神明的俯視,這一切都暗示著新的輪回的開始。警示人類對大自然的污染,最終可能會毀滅人類自己,但是宇宙是生生不息的,人類可能會毀滅,但是生命不會。
一切都如過眼云煙,云煙極其虛幻,但是,云煙也異常美麗。達利在傳統藝術符號與當代意象之間玩弄的拆解轉化的魔幻手法,筆者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借助達利的拆解轉化手法獲益良多,但是究其實質也就是一種真實而理性的表達方式,表達藝術創作者的真實感受罷了。
2.線條的變形扭曲
在達利的繪畫作品中,扎實的造型和高超的寫實技法將線條的變形運用到了極致。達利在自己的繪畫作品畫面上,所詮釋的是理性思維支配下的“變形、荒誕、夢幻的美”這一抽象時空概念。達利認為藝術家的審美觀點和對藝術美的理解可以超越客觀物象,用理想美的原則來代替客觀事物,只要能清楚地表達藝術家的藝術觀點,任何表達方式和手段都是可以借用的,不管是無意識的夢境還是有意識的理性構圖,都只是達利表現自己繪畫理念的一種方式而已。筆者借助線條的變形扭曲創作出屬于自己藝術語言的藝術作品,如《人體系列》的六幅人體油畫作品,畫面的人體被筆者主觀理性地變形扭曲,表達自己的藝術觀點和感受。再如《宿舍后兩位學姐》中兩位學姐的形體和床上的枕頭、被子以及椅子都經過筆者的理性分析和掌控之后進行適度地變形扭曲,達到筆者想要的畫面效果和藝術氛圍。
3.主觀改變的色彩
達利認為繪畫應該是能夠表達自己藝術觀點、能體現個人特色的藝術,由主觀的色彩和理性的構圖所構成的夢境世界。達利將主觀色彩在他的繪畫作品中運用得淋漓盡致,追求一種永恒的神秘荒誕之美。筆者運用主觀色彩理性地表達著自己的內心感受,一幅幅有別于客觀事物色彩的創作作品,就是最好的證明。以《自畫像系列》為例,分別以紅、黃、藍、綠色系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壓抑情感,雖然色彩極其強烈,但是畫面卻給人以窒息之感。當時創作者的感受極其壓抑痛苦,故而也將這種情感表現在畫面之中作為宣泄。再以《我的妹妹系列》《吻別系列》《生死系列》為例,為了達到《生死系列》想要的效果,筆者經過理性分析思考把背景和色彩均降到最低,多以黑紅為色調,突出生死瞬間的痛苦感受,將創作者的深刻感受躍然畫面之上。《我的妹妹系列》中,經過理性地分析和判斷之后,選擇用反自然色彩的紅、橙、黃、綠、藍、紫為六幅畫面的主色調,反映畫面人物各種各樣的情緒和姿勢,映射了六種不同的畫面氛圍和情感。《吻別系列》中的畫面主要部分大都采用鮮艷的色彩,突出主題,吻別是熱烈而悲傷的,通過不同畫面的主觀理性色彩的處理,打造出一幅幅不同氛圍的吻別場面。
四、結語
理性思維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藝術創作中,理性思維也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但是,理性不等于沒有感性或者失去感性因素,而是通過理性結合感性把事物的本質更好地體現出來。如何充分表達藝術家的創作思想和內涵,使畫面效果與藝術家的創作思想相契合,這就需要藝術家借助理性的整體掌控和分析,把握好作品畫面的尺度,這樣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另外,隨著近代藝術的發展,藝術家開始普遍重視個人情感意念的完美表達,而表達藝術家個人思想情感的掌控載體就是理性思維,因此理性掌控在藝術創作作品中的情感表現作用也日益凸顯,其表現手段和表現手法也日趨多元。
然而,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堅持一種創作方法的同時,藝術作品所體現的形式上的面貌又會遇到藝術風格創作上的瓶頸。當今,藝術家極力尋求著專利性的藝術圖式和繪畫語言來代表自我,既表達藝術理念,又表現自我藝術面貌,中國當代藝術在今天多元的名義下表現出單向度的發展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就像當下在方力鈞作品背后是許多的畫面變成了撇嘴傻笑的光頭,張曉剛作品背后是許多虛虛乎乎的效果一樣,藝術符號的重復和延續是一味地追求強有力的形式,樹立千篇一律的自我圖式來迎合他人的口味,還是真正在藝術上打開了自由之門,這就得藝術家自己去借助理性思維進行深刻反思了。
總之,作為一種當代藝術創作中的方法運用,達利繪畫作品中的理性運用給我們的藝術創作帶來了很多現代性的意義,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何政廣.世界名畫家全集:達利[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蔣勛.魔幻·達利[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3]柳淳風.達利[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