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玩
摘要:花山巖壁畫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作為壯族文化中的重要遺產之一,是壯族人民審美意識的典型表現。而在當代高校中國畫的教學中,不但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技能,更需要引入學生所熟悉的當地民族特色文化。利用巖壁畫的色彩進行中國畫創作,不但使學生通過探索當地民族歷史文化而引發其對繪畫藝術的興趣,而且培養學生依據身邊的藝術對國畫創作進行創新。文章著重研究花山巖壁畫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色彩特征、中國畫教學與當地民族文化資源的結合及花山巖壁畫色彩在中國畫教學中的運用三個方面,分析花山巖壁畫色彩對于當代中國畫教學中的運用,特別是對高校中國畫教學帶來的啟示,希望能夠為民族區域高校中國畫教學帶來幫助。
關鍵詞:花山巖壁畫;中國畫教法;民族文化資源
[本文系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年度一般項目,“左江流域花山巖壁畫色彩在中國畫中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2016YB007]
花山巖壁畫地處廣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范圍包括崇左市寧明縣、龍州縣及江州區和扶綏縣境內)。花山巖壁畫與花山、明江、村莊組成了一個秀美的文化景區,包含約105公里左江、明江河段[1]。遺產區面積6621公頃,其中寧明縣為第一遺產區,龍州縣為第二遺產區,江州區和扶綏縣為第三遺產區。目前主要的觀點認為,花山巖壁畫主體巖畫是由2000多年前的戰國至東漢時期的駱越先民用于祭祀留下的巖畫。由于沿河分布于明江兩岸,因此不論從難度、廣度上來講都是非常大的,不但有考古價值,還具備相當的藝術價值[2]。
一、花山巖壁畫獨特的表現方式和色彩特征
花山巖壁畫不但記錄了駱越人的生活環境,還描出了當時的生活狀態。花山巖壁畫主要描繪了人物、動物和器物 3類,以人物為主。人物是用線條勾勒出大致的輪廓,有些直接用紅色描繪出來。
巖畫中的場景宏大,人們或敲打銅鼓,或手持刀劍,或身做娃狀,身邊環繞各種動物、生活用品,構成了一幅壯族駱越先民的生活畫卷,坐船由明江沿江觀看巖畫,仿佛可以穿越時空,回到兩千年前,回到那個人頭攢動的盛大狂歡中。
花山巖畫的主要場景如圖1所示,圖中可以看出,人物以抽象的形式出現,主要以蛙的形式描繪出人的大體輪廓,并沒有畫出人物的面目、表情細節特征。巖畫以正身人像為中心,正身人像為由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物,要掛長刀或長劍,其他人以側身形象圍繞真身人像,雙手上舉,側身繞圓跳躍,可以看出當時的主要祭祀形式,由大祭祀在中間引導,其余人將大祭祀圍繞中間,大跳蛙舞[3]。
由于駱越先民對巫術一度崇拜,目前流傳于花山附近的天琴文化就是由巫術文化演化而來的,隨著時間流逝環境變遷,壁畫已經開始剝落消逝。花山巖壁畫中所描繪的人物、動物和器物繪畫顏料均是赭紅色,有專家認為是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草把或鳥羽直接刷繪在天然崖壁上。畫法采用單一色塊平涂法,只表現所畫對象的外部輪廓,沒有細部描繪。風格古樸,筆調粗獷,場面十分壯觀。花山巖壁畫中所描繪的圖像極具審美特征,其構圖具有疏密、聚散、開合、大小、長短等繪畫審美特征,為中國畫的創作和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二、中國畫教學與當地民族文化資源的結合
近年來,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發展為目標,服務當地的經濟與民族文化發展。因此,通過對花山巖壁畫色彩國畫教育的研究,有利于高校推行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發展為目標,有利于服務當地的經濟與民族文化發展,有利于學生們對左江流域花山巖壁畫的色彩有更清晰地認識,同時對于我們在高校教學和繪畫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資源。
作為當地的傳統文化,當地的國畫藝術家及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積極主動地研究花山巖壁畫,并將其融入創作及藝術教學中,使用民族特有的創造性利用左江流域花山巖壁畫,重視地域性文化和花山巖壁畫藝術的開發利用,補充鮮活的本土視覺文化課程資源。這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后現代主義倡導的尊重多元文化、應用民族文化理念的一種表現,并對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深入了解本土文化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將花山巖壁畫色彩引入中國畫教學中,利用花山巖壁畫的圖像特征及色彩運用在中國畫的創作和教學中,不單單是培養學生的學術水平,而是將民族特色的巖壁畫融入創作中,將少數民族的藝術與大眾的藝術有機結合起來,以包容并進的思想將特色民族藝術發揚光大,也進一步地提高自身的創作能力。
就左江流域花山巖畫而言,本文主要是針對左江流域花山巖壁畫色彩在中國畫課程教學中的運用探究為例進行分析。身處在廣西左江流域一帶更有利于我們去學習研究花山巖壁畫色彩,對左江花山巖壁畫的深入了解和認識,構建了主客體的密切聯系,是生活的感受和對其文化的理解,催生了本文。
三、花山巖壁畫色彩在中國畫教學中的運用
花山巖壁畫這種具有主觀意向性的赭紅色具有象征意義:紅是火的色彩,表示熱情奔放,喜慶的日子用紅色;紅色又是血的色彩,因此紅色象征著熱情、喜慶、幸福、革命;另外它又象征著危險、死亡;同時紅色有時也給人以恐怖的象征。相傳花山巖畫是前人為了祭祀而畫在崖壁上的[4],通過赭紅色強化巖畫中的內容和畫中人物的象征性,起到生活與崇拜感化的作用。
色彩作為在缺乏物質與精神文明的古代一種對文明的追求,是少數民族繪畫語言的重要要素之一,不僅是情感的符號和載體,更是少數民族對于自然與藝術的完美結合[6]。在現代文明發展條件下,中國畫的色彩發展已經極具多元化,但是花山巖畫的色彩還是可以給予我們很多啟迪,如何將民族的色彩運用到中國畫課程教學中,讓古代的淳樸的智慧照耀后人也是美術創作的一種貢獻。研究花山巖壁畫色彩在中國畫課程教學中的運用,不但可以開拓“中國畫創作”這門課的新途徑,也可以喚醒對于花山巖畫的重視,進而得到更好地保護,研究花山巖壁畫色彩在中國畫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因此很有研究價值和意義。
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在幾千年諸多文化形式的孕育下,形成深刻的印記傳承在漢民族的審美情趣中,代代相傳。人們對色彩的表達與運用也更加敏銳,在使用顏色創造顏色時非常講究。中國畫教學的傳統色彩觀是“隨類賦彩”和“墨分五色”,是基于中國古代建筑社會的變化發展與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而建立起來的,有著深刻的文化底蘊。中國畫逐漸從石窟里的壁畫走到絹本設色重彩,宋元初水墨的出現,明清時期各種繪畫流派的興起,都在演變、發展。就民族文化與色彩的運用而言,世界各國各民族由于民族風俗與民族感情,并由于地理等因素對色彩的喜好,尤其集中體現在民族色彩感情的象征性上尤顯突出[7]。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目前中國畫教學與當地民族文化資源的結合,嘗試將花山巖壁畫色彩運用于中國畫課程的教學中,不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還有利于中國畫的進一步發展。花山巖壁畫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經過歲月的洗禮,依然發出燦爛光芒。在教學中將民族特色的花山巖壁畫色彩在國畫創作中進行合理運用,不但能讓學生提升色彩運用能力,更能引導學生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創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富強.對左江流域巖畫的新認識[J].廣西民族研究,2015,(04).
[2]黃偉林.花山巖畫與廣西文學——以花山巖畫為中心的文學敘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
[3]邱玉紅.左江花山巖畫與壯族文化研究綜述[J].百色學院學報,2015,(01).
[4]秦賀.廣西花山崖壁畫舞蹈形象研析[J].音樂大觀,2014,(03).
[5]蒙云龍.論壯族文化的外顯、內涵及其價值——以花山壁畫為視角[J].傳承,2013,(07).
[6]齊雪松,賀明.花山巖畫人物圖像之新思考[J].大眾文藝,2013,(05).
[7]黃禾雨.云南省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11,(06).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