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龍 鄭玉冰 汪浩文
摘 要:書畫同源在歷史發展早期是符合現實的,隨著漢字不斷抽象化和邏輯化,以及“書寫”與“涂畫”實際功用的分化,書與畫終致分道揚鑣。而后,當“書寫”演化為“書法”,“涂畫”演變為“繪畫”,書與畫又互通款曲。在當代藝術語境中,現代書法與油畫的創新結合也變得可能和可行。究其路徑,有五個方面:其一,借傳統向現代演變之勢;其二,探具象向抽象轉變之微;其三,挾設計以為橋梁;其四,聯通媒介之疆界;其五,發微技法以互鑒。現代書法與油畫創新結合的道路既有險阻,也有驚喜。想探尋其妙,就要一心堅守和探索。守住中國書法的傳統根底,吸收西方藝術的現代基因,不斷發掘整合,做出新的嘗試。
關鍵詞:現代書法;油畫;創新;結合;路徑
[本文屬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指導)“當代藝術語境下對現代書法與油畫創新結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2015SJD035]
在中國美術傳統中,詩、書、畫、印四者因為經常出現在同一藝術作品中,常被相提并論,被認為是傳統美術的四項基本功或基本要素,其中尤以書、畫為重,也以書、畫關系最近。詩有前輩名篇,石有旁人代刊,唯有書、畫不能取巧。故而,在中國美術發展史中,書法和繪畫一直都是兩條關系密切卻又相互獨立的線索。書與畫仿佛一對兄弟,相輔相成、相協相濟,二者的成長和發展創造了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進程。首先,書乃是書寫漢“字”,而倉頡造“字”之初則是畫萬物之形,故“字”其原本也就是畫,可以說,文字與繪畫在創造伊始并沒有明確的界線。只是在而后歷史的推進過程中,一則因為漢字不斷抽象化和邏輯化,二則因為“書寫”與“涂畫”的實際功用不斷分化,終而導致書法與繪畫漸行漸遠,以致分道揚鑣。其次,當“書寫”演化為“書法”,“涂畫”演變為“繪畫”,二者又互通款曲,緊密聯系在一起。當南齊謝赫提出繪畫六法的“骨法用筆”后,書法以一種筆法融入了繪畫;當繪畫形式上出現題跋和落款后,書法以一種畫面基本構成元素出現在繪畫中。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到日本現代書法的影響,中國傳統書法和西方現代藝術之間的壁壘逐漸被打破,相互吸收融合,出現一批創新型的現代書法作品。現代書法的概念提出以來,廣泛吸收了西方現代藝術的一些元素,尤其是西方繪畫的視覺元素,以畫入書,塑造傳統書法的現代性。將現代書法與油畫進行創新結合,不單單是在書法中進行改革創新,也可以在油畫中吸收書法的技巧和神韻,以書入畫。二者的結合可以通過以下幾條路徑:
一、借傳統向現代演變之勢
書法是漢字的藝術,在傳統書法發展到現代書法的過程中,傳統書法中漢字的“形”與“意”的對應關系不斷被解構,新的“形”與“意”的多元映射逐步建立:由字“形”轉向圖“形”,由文“意”轉向圖“意”。摒棄傳統書法中漢字固有的具象形式和意義,不再以單個的漢字作為創作基本單元,而是進一步粉碎分解,運用構成原理,以點、線、面建立起新的圖式語言,忽視字“形”的運動,重視圖“形”的形式,用拆解和變形轉向一種抽象圖像及其衍生的意義。現代書法引入繪畫語言,在傳統文“意”的基礎上,注入現代思維和現代觀念,將傳統書法的實用內涵向現代藝術的裝飾性能進行轉化,以畫入書,以圖傳意。例如日本現代書法家的跨邊界探索,寫出來的既不是漢字,也不是假名,日本書法家稱之為“墨象”。在形態上已與繪畫有了部分重合,在風格和用筆上卻隱約還有著書法的影子,以傳統為基礎,結合西方現代藝術原理,傳達出不同于古人的情感狀態,“對傳統的再發現是藝術史上反復出現、在轉折關頭有重大意義的問題”。
二、探具象向抽象轉變之微
繪畫由具象向抽象發展,源于其對自身某些審美元素的偏愛或偏執性的強化,比如色彩、線條、點畫、塊面、筆觸、節奏、動勢、痕跡,等等。部分或局部不斷強化,突出甚至夸張和變形某些個性與特征,對其他部分則不斷弱化、淡化,降低其畫面影響力。在此過程中,畫面中的具體形象被分解、消融,逐漸消失,具象及其代表的含義和審美模式也逐漸退隱。視覺呈現形象開始抽象化,抽象符號和圖案所衍生的意義和審美不斷向前,逐漸代替或融合吸收了具象及其美學體系。再看書法,它賦予了線條美學意蘊和形式美感,其本身又具有空間平面、造型簡練、結構抽象等特點,雖與西方抽象繪畫分屬不同的審美體系,但其抽象化的藝術特征卻與抽象藝術不謀而合。這也為書法與抽象繪畫的遭遇提供了可能。在中國美術傳統中,“以書入畫”自古就有,即在繪畫作品中用書法的筆法、墨法等表現手法去描繪事物景象。籍其經驗,在油畫創作中將書法中的用筆方法、空間結構語言、精神內涵以及審美趣味等要素引入其中,有助于提高中國當代油畫的內涵深度、審美趣味,有助于推進當代藝術的綜合創新和品格自立。
三、挾設計以為橋梁
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具象走向抽象,是一個全面解構現有美學及其規則的過程,是一項宏大的破而后立的思想和藝術工程。傳統書法、現代書法、具象繪畫、抽象繪畫及其美學被逐一拆解和分析,打破了原有的藝術結構與邏輯,還原成基本的藝術元素和審美基因;重新審視檢閱既有美學原則和創作規則,從中挖掘或重構新的審美和創作的原則。這一過程就好像先把一架機器拆解成基本的零件,甚至還原成更基礎的材料,將制造機器的設計圖紙也燒成了灰燼,而后,用這些零件或材料,重新設計制造一架創新的機器。解構既成,重構的第一要務就是圖紙,也就是要有一套方法和規則,能夠將這些原材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制造出符合心理預期和原則的新的機器來。在溝通現代書法與繪畫的創新實踐中,這套圖紙之所來便是設計及其美學。設計既可以滿足現代書法與繪畫對形式的需求,又可以將二者不容之處調和相協,進而推陳出新。所以,以設計的原則和語言為橋梁,以繪畫、書法的基本規則、基本元素為素材,通過打通作為抽象圖案的現代書法和抽象繪畫之間的隔膜,架構二者之間的聯系,可以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語言和審美趣味,為藝術之苑新增一朵獨樹一幟的奇葩。
四、聯通媒介之疆界
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具象走向抽象,以及設計語言及其美學的介入,從藝術素材、美學原則、創作規則等角度為現代書法與油畫的創新結合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和路徑啟示。從實際創作而言,材料與技法的豐富,對藝術思想的再現和藝術感受的表達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現代書法與油畫創新結合,從探索材料與技法的全面結合開始,可以為其藝術創新和探索提供更多可能。
在材料方面,有筆、墨(顏料)、紙(畫布)等多種工具種類,每一種類又包含各種不同的工具。由于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點,適宜于表現不同的內容和感受。研究材料對二者藝術融合創新具有積極意義。就筆最重要的部分——毫毛而言,有天然的(羊毫、狼毫、鼠毫、豬鬃等)也有人工的(尼龍等),有較軟的(羊毫)也有較硬的(豬鬃),有尖頭的,也有圓頭、扁頭、扇形的,等等;就承載畫面的介質而言,有紙本、有絹本、有棉布、有亞麻布,還有木板、紙板、玻璃、墻面,等等;就染色媒介而言,有墨、有顏料,墨和顏料各自又分為很多種類,比如松煙墨、油煙墨,以及水粉、水彩、油彩、丙烯、油漆、金粉,等等;除此之外還涉及水、油、乳等各種溶劑以及鐵絲、塑料、紙張、金屬粉末、木材等各類現代藝術綜合材料。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各種材質、媒介的性格和特點,發揮各自優勢和風格,打破傳統實用習慣,才能真正為藝術創新提供啟示、助力。
五、創作技法和呈現方式的互鑒
藝術創作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它并非是單純地“創作”的哪一個階段,還包括前期的積淀、醞釀、構思,以及后期的裝裱、展示等階段。在包括構思、創作和呈現的全過程,現代書法與繪畫可以在技法層面進行全方位地接觸和交流,互通有無,互相借鑒和啟發。譬如在創作前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東方思維和西方思維,歸納思維和演繹思維,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定量思維和定性思維等)和觀察方式(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在創作階段,有各自不同的創作技法(書寫技法、國畫技法、油畫技法、壁畫、涂鴉、漆畫技法等等);在創作完成后,有不同的裝裱技法(紙拓、卷裱、綢裱、鏡框、畫框、板裝等)和展示方式(掛軸、手卷、冊頁、畫框懸掛、壁畫展示等)。綜合掌握和運用不同藝術門類豐富的創作和展示技法,可以進一步啟發探索適宜表現現代書法與繪畫創新結合的新的表現思路和技法。
總的來說,現代書法與油畫創新結合走的是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需要人們付出十分的堅守和努力;也是一條充滿可能的道路,因為無法預知它會帶給人們什么樣的驚喜和回報。對我們而言,需要做的就是堅守和探索,守住中國書法的傳統根底,吸收西方藝術的現代基因,不斷發掘整合,做出新的嘗試,這是發展中國傳統藝術的一條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郎紹君.后現代原則.[J]書法研究,1991,(04).
[2]邱振中.書法與繪畫的相關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畢海清.西方油畫對中國書法線性借鑒的可能性[D].江西師范大學,2008 .
[4]王佳寧.中國現代書法圖式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4.
作者簡介:
李秀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助理研究員。
鄭玉冰,正德職業技術學院助教。
汪浩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助理研究員。
(注:李秀龍、鄭玉冰并列第一作者,汪浩文第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