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木偶是木偶藝人進行情感表達的重要媒介,具有強烈的藝術審美認識功能和獨特的戲劇文化形式。木偶走過悠久的歷史,歷久彌香,今日卻漸入難以為繼的險境,是走完全原生傳統藝術道路,還是走進市場發展的規則,是一次重要的抉擇。基于對南充市川北大木偶的發展現狀認識和未來發展的可行性進行討論分析木偶能否以“靜”帶“動”,從而推動木偶藝術的發展。
關鍵詞:木偶;市場;南充;川北大木偶
一、南充川北大木偶歷史文化背景
木偶,古代叫傀儡、魁儡子、窟儡子,用它來表演的戲劇叫木偶戲。木偶的產生歷史源流悠久,普遍觀點認為“源于漢,興于唐”,但在論及木偶藝術發展的起點過程中,段洪波先生認為“由原始的圖騰崇拜開始,出現了祭祀,并由此催生出巫術的產生,而巫術中的祭祀儀式,以及‘偶像傷害術'所使用的偶人正是木偶戲的源頭”。劉霽,姜尚禮先生認為木偶源于商周時期的俑,俑是一種專供陪葬用的明器,是人的模擬物,所以又叫“偶人”,即對偶于人的意思,目的是替代生人或動物來殉墓,供死者的神靈使用。至戰國時期出現了樂俑,西漢則將樂俑作為一種表演形式,三國時期出現了技藝精湛、模仿人歌舞雜戲的木偶表演水轉百戲。隨著人戲的發展成熟,木偶吸收人戲的優秀的發展因素,發展為木偶戲。至宋代是其發展的黃金時期,出現了杖頭傀儡、“水傀儡”。元、明、清木偶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川北大木偶也應運而生。
據口碑,川北大木偶已有300余年歷史。清初湖廣人青發榮、青發旺在湖廣填四川移民時,將大木偶藝術帶到了川北儀隴縣,后來,青氏又將此技藝傳給了楊三合。1914年儀隴縣包包場(今石佛鄉)木偶藝人李約之買了楊三合后代的木偶,率其子李章福、李章祥,創建了“福祥班”,或稱“李家班”。此后,大木偶流傳于川北一帶,故而得名川北大木偶。川北大木偶屬于杖頭木偶,所謂杖頭木偶,就是用竹杖或木棒支撐木偶的軀體,表演者一手握住竹杖或木棒,像撐傘一樣把木偶舉起,另一只手操作木偶上的兩根鐵簽,從而讓木偶比劃各種動作。
1949年以后,儀隴木偶劇團、南充市木偶劇團相繼成立。1999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審批,南充市木偶劇團更名為四川省大木偶劇院。2006年6月10日,川北大木偶被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二、南充市川北大木偶發展現狀
川北大木偶是川北地區傳統文化和民俗精神的延續,代表著大巴山的文明和歷史。如此與鄉土情結緊密相關的藝術傳統,現在的巴蜀人是否還記得呢?“川北大木偶的木偶劇離劇場演出越來越遠,漸漸淡出大家的視線,尤其是年輕觀眾,木偶劇成為了他們消費中最寂寞的一類。”在采訪中四川大木偶劇院院長李力說。同時,年輕人對于木偶劇的態度,大都是“木偶劇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了”。由此可見,“觀眾斷層現象”成為了阻礙川北大木偶發展的現實問題。在采訪中李院長也表明:“木偶劇如何走進年輕觀眾的心里,這個問題值得琢磨。”為此,四川省大木偶劇團積極開拓市場,在劇目編排和舞臺效果上也積極地融合現代的技術,以木偶為主的兒童劇和綜藝節目《靈秀峨眉》《峨眉韻》等相繼推出,使劇目迎合市場的情況,更新劇目與旅游結合,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讓許多游客驚嘆不已,但對于觀眾斷層這一問題上沒有實質性的效果。
在一次和朋友的閑聊中,聊起了木偶藝人,她談起了在她老家發生的一件事情:朋友的老家在四川東部的一個偏遠山區的村莊里面,在那里有一位住在土屋里的老年鰥夫。他年輕時也是一位走村串鄉的木偶藝人,會作會演,在當時還頗有名氣。隨著時代的快速變幻和年紀的增長,木偶戲的觀眾少了,表演少了,他的生活日漸窘迫。但是,這位老人家一直不愿意放棄木偶另謀生活之路,他在等,在等一位可以學會他所有手藝的年輕人,這一等就白了頭,彎了腰,結果也沒有等到。問及這位老藝術家現在的生活時,朋友是這樣回答我的:依靠國家對藝人的補貼生活,孤苦無依。聽到此處,筆者的內心很受觸動。這么一位手藝精湛、能說會唱的老民間藝人,為何晚年是如此境況?如果木偶藝術持續輝煌,是否能將他的生活條件改善呢?是否能有徒弟侍奉左右呢?是否能到晚年不至于手藝失傳嗎?木偶藝術發展到今天,出現了很多問題,大到社會群體對于傳統藝術的藝術感知力,小到傳統藝術家的個人生活。在面對這些問題時,面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單方面從木偶戲本身去考慮是不夠的,應該要從多角度去探索木偶藝術的可能性,要擅于化整為零地去思考。可以通過市場來帶動社會對于木偶藝術的認知需求,讓木偶藝術生活化、親切化、可觸化,擺脫“高閣”之中的藝術形象;通過將木偶藝術碎片化,讓木偶戲的主角木偶,帶著獨特的地區風采和藝術表現被觀眾帶走,讓木偶走進觀眾生活,為木偶藝術代言。
三、木偶走向市場的可行性分析
木偶,從來都是作為木偶戲舞臺上的明星存在著,觀眾也是通過木偶的一移一動一抬一舉等動作,來感受木偶藝人的情感,而木偶藝人更是傾注心血去設計和制作木偶的藝術形象。木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木偶戲的代表。當人們看到木偶的時候,可能不自然地就會聯想到劇目中的經典故事橋段和動作范式。對木偶戲表演會出現下意識地回味和口頭傳播,情到深處時,更會進行動作再現。
在木偶設計的過程中,木偶藝術家在形象上極為考究。對于不同的傳統劇目,木偶的形象是要追溯劇目的源流,從服裝的樣式和圖案到人物面部表情和妝容的塑造,都要符合劇目的歷史狀態,凸顯地域文化差異,傳達人物性情。木偶的藝術形象是一種“靜態的對白語言”,讓“靜態的語言”帶著“動態的文化”走進市場,能否成為一條走進大眾的巧徑?
自2005年以來,文化產業逐漸成為了投資的熱點。根據《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和《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核算方法》,經國家統計局核算,2011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15516億元,2012年,增加值為18071億元,同比增長16.47%,2013年增加值為21351億元,同比增長15%以上,2014年增加值23940億元,比上年增長12.1%,2015年增加值272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根據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的文化產品消費需求呈快速增長態勢。根據相關的推測,到2020年,按實際需求測算,中國城鄉實際文化消費將達到29460億元,如果按照恩格爾系數與文化需求的關系計算,文化需求將達到29460億元。而目前文化產業的供給規模為21000億元,也就是說,到2020年我國文化產業的市場空間達到8460億元。面對如此龐大的文化市場需求,筆者認為,木偶藝術是時候走下“高閣”,走進大眾了。通過多種途徑與文化市場結合,以“靜”帶“動”,從“市場歸屬”達到“文化歸屬”,從初級的市場競爭過渡到較高級的文化創新,從而使木偶文化能在保持自己獨特底蘊的同時,不斷地走進市場,走進消費者身邊,最終走進生活。
國際民間藝術組織副主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先生曾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體系日趨完整,但瀕臨和消亡的速度并未減緩。作為一個文化大國,我們應重新審視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提升文化自覺。”面對現代文化市場的紛繁嘈雜和高效的更新換代,木偶藝術一直處于弱勢狀態,臨近危機。但對于任何一種形式的傳統藝術來說,一味地走向市場,拋棄傳統文化底蘊和獨特的人文精神,無疑等于自我滅亡。在推向木偶走向市場、走向人前的過程中,要堅持復興木偶藝術的傳統工藝精神,結合地區特色文化思維和底蘊,讓木偶藝術越走越遠,越走越近。
完全復興木偶藝術,市場成本將會很高,會不利于木偶藝術市場的長期發展。那如何能做到既降低成本,又能保留傳統的木偶文化?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幾點措施:
首先,推動木偶文化的發展中,要倡導文化旅游(指游客通過各種形式體驗、感知、了解當地文化內涵的過程,將當地文化轉化為產業的重要形式和有機載體),通過地區傳統文化源流與木偶藝術設計結合的結合,創意地區文化旅游,催生木偶藝術在各類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淵源。
其次,進行創意設計時,定義消費目標群體。對于中老年人、青年人、青少年、幼兒等不同的年齡階段和高檔、中檔、中低檔的消費群體,要根據其喜好、消費能力、文化水平和使用途徑的不同,進行產品的設計。例如:中老年人會比較注重物品的收藏價值,青少年會比較注重新奇性,幼兒較注重生動性。基于不同的消費心理,進行創意產品的思考和設計,提高消費率。
再次,對于制造材料,在面對特定的消費階層時,在制作的過程中,善于尋求木質替代品。例如:大麻、竹木、木質復合材料、塑化木等,降低生產成本,平衡消費價格。
最后,任何非物質文化的表達和傳承,都要做到“活態文化傳承”,使非物質文化動態化、活態化。在木偶文化的表現和傳承上,要注重與木偶戲表演結合,使“動”與“靜”融合,在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消費,消費之后有話可講,在無形中進行有效傳播;同時也要鼓勵民間木偶老藝人放寬傳承要求,使想學之人、要學之人都能夠有機會接觸到木偶,從而觸動年輕人學習木偶藝術的訴求。
目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市場的研究處于稚嫩的狀態,木偶文化走向市場,是當前市場發展下的不可逆的趨勢。將獨特的木偶文化轉化為有效的市場資源,并衍生出以此為中心的木偶文化產業鏈,能為地區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市場化的過程中,木偶藝術會被全方位分解研究,當前木偶老藝人所面臨的無傳承人的情況,也將得到有效地緩解。
木偶走向市場,必然要探討的是木偶本身的問題,將木偶多方面地進行剖析研究,讓木偶文化更加清晰地呈現在市場之上。木偶走向市場,并不是盲目地隨著市場的潮流,而是從木偶文化本身出發,漸入市場,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文化產業市場增加色彩。
四、結語
在當今產業化、市場化的文化發展現狀下,對于傳統藝術形式的保護,并不是口頭上簡單的一句口號能完成的,要對傳統藝術保持尊重和敬畏的同時,讓它遵循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實現自身的可持續性。木偶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不能完全跟隨市場的腳步前進,它的發展也需要與文化發展的步調保持一致,使市場發展與文化內涵達到內在的統一,市場中有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文化中有現代市場發展的軌跡可循的狀態,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發展。任何傳統藝術的發展都要追隨歷史的發展趨勢,不僅南充川北大木偶要緊隨時代發展趨勢,隨時而變,創意創新發展,其他地域的傳統木偶藝術的發展也不例外,只有積極地尋求藝術性、歷史性、當代性的發展,木偶才可能永葆生機和活力,最終不至于在悠久歷史中迷失自我。
參考文獻:
[1]劉霽,姜尚禮.中國木偶藝術[M].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3.
[2]段楊波.中國木偶戲源流[J].中華文化論壇,2011,(04).
[3]唐國良.文化的堅守與突圍——川北大木偶知行錄[J].四川戲劇,2015,(01).
作者簡介:
吳小麗,安徽大學藝術學院2016級美術史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