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陳楊
摘要: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已經不僅僅滿足于達成某一目標,而是要通過整治工作實現水質、景觀、生態三方面共同發展。城市河道的整治不僅要治理水體污染、提高城市河道的觀賞性,還要構建和諧的生態環境。本文就城市河道整治控制要素分析與生態護岸結構展開綜合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process of urban modernization, urban river regulation work has not only satisfied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but also to achieve the three aspects development of water qual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through remediation work. The regulation of urban river is not only to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improve the viewing of the river, but also to build a harmon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ntrol elements of urban river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revetment structure has been taken.
關鍵詞: 城市河道整治;控制要素;生態護岸結構
Key words: urban river regulation;control factors;ecological revetment 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5-0033-02
0 引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河道的整治工作又有了新的要求。河道的整治工作不僅僅是疏通河道,使其發揮出防洪排澇的功能,還要求其具有改善河道水質、提高河道觀賞性、構建和諧的生態系統這三種新的功能。城市河流直接影響城市發展,城市化快速發展,土地開發建設與水的矛盾也越來越明顯,如河網密度、河流長度等遭到嚴重的破壞,同時對原生動植物的生存形成威脅。現階段,對河流整治提出新要求,并對周圍環境要相互協調,保護好自然生態景觀,重點分析城市河道整治控制要素。
1 河道整治控制要素
河道整治控制要素中重點分析水網密度、水面率、水位控制及水位最低流速等。
其一,水網密度。適當的水網密度對于城市防洪排澇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對改善水環境和調節小氣候均有明顯的作用。因此,城市河道整治中要對水網密度值進行控制,確保水系結構不能過于簡單,讓河流生態系統處于健康發展的狀態,而水網密度系統要嚴格按照規定水網密度指數,該指數直接反映區域水的豐富程度,同時也是對區域內河流的總長度以及水域面積、水資源量的評價方式。
其二,河流整治中保持一定的水面率對于城市防洪排澇建設以及河流生態更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各國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文條件的不同,適當的水面率也有所不同,而且水面率定量計算需要經過繁雜統計工程。現階段對于河道生態、景觀的護理工作中,主要將國家以及地方規定的河道排洪排水要求作為水面率計算的基礎。
其三,水位控制要素分析。水位控制對于一個城市的防洪、通航以及水上活動和洪水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城市可通過對水閘調節水位、修壩或者是蓄水,通過排水段使得河水控制在適當的水位升降幅度中。河道整治工作中應確定水位控制方法和對策,高、低水位的高差控制在1米之內,而河、湖常水位與岸線地面控制在0.3米至0.8米最好,常水位時手腳可觸摸到,而高水位不會漫上岸。
2 生態護岸結構形式
為了預防的洪水對河岸的沖刷,同時還要保證岸坡防洪堤腳的穩定性,通常會對岸坡實行保護。河道護岸包括有硬質型護岸和生態護岸兩種形式,護岸形式對于防洪以及景觀生態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保證河道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同時對于濱水區域的生態要求其可持續性發展。其中硬質型護岸形式,具有河道排洪、蓄水以及行洪等功能,其護岸結構主要使用較為簡單且破面光滑和堅硬的材料,主要采用漿砌石或者是鋼筋混凝土護岸等。
硬質型護岸對水土間的通道以及水土之間的聯系具有明顯的破壞作用,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如混凝土砌塊的表面比較光滑,魚類或者是兩棲動物失去了繁衍和避難場所,水生物無穩定的生存環境,水自凈能力大大降低,該護岸方式對陸地以及水體起到破壞的作用,很容易出現水體污染,同時硬質型護岸過程中局域很明顯的人工痕跡,與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相違背,同時對于周邊的氣候和城市景觀等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而生態護岸形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植物型護岸。植物型護岸中可能會采用到竹林、水杉護岸等方式。一般會選擇根系發達的護岸植物,本身具備良好的凈化功能,發揮固土防沙、預防水土流失的作用,不斷地增加水體自凈能力。而對于岸坡上的植物組成的植物圈對周邊的生態環境具有十分明顯的改善作用。
其二,動物型護岸形式。動物型護岸主要對河道出現的螢火蟲、蜻蜓等昆蟲或者是魚類的生理特點和習性開展護岸設計。該護岸方式有助于提升生物的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同時也為人類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比如,螢火蟲護岸中,主要根據螢火蟲生活習性進行研究,設計合適螢火蟲生存環境的護岸方案。螢火蟲在水中生活時對于水流速度的要求低于30每秒厘米,因此,構建時一般采取蛇形低水護岸的方式,蛇形有助于減緩水流速度,而坡腳可以使用木樁加固,粗糙表面則是為水生生物提供棲息場所,低水位坡面則可以使用石頭堆砌,石縫中可種植螢火蟲比較喜愛的水芹等水生植物;而高水位坡面則可以采取卵石堆砌,積極地為其他生物和水生植物提供一個舒適的生長環境。而護岸上的動物、植物起到美化城市的效果。
其三,木材護岸。可以使用各種伐木材作為護岸材料,為美觀可將木材制作成各種形狀,與石材配合以便增強岸坡的穩定性,同時木材還可以生出大量的微生物,對于水質具有一定的凈化作用。
其四,石材護岸。石材是常見于自然中的天然材料,石頭可以根據自身的審美習慣進行有規律或者是無規律的堆砌,將之與水混凝土混合壘砌。石材具有成本低廉、材料來源廣、耐用以及抗沖刷能力強等特點,其粗糙的表面可為水生植物提供生存、繁衍空間。
其五,蜂巢格網護岸。蜂巢格網內一般填充石頭,然后在按照工序開展工程。蜂巢格網所用的鋼絲材料主要采取軟鋼制成,使用機器編織而成,格內使用毛石或者是粗石完成填充,這種類型被歐美國家廣泛地使用,現階段,我國也開始該護岸形式。
其六,臺階式混合型護岸。當處于多變濱水區域中,自然型護堤作為基礎,根據該區域的水位變化實際情況作為依據,然后開展梯型護岸,采取鋼筋混凝土的等高強度材料,將之制成箱形框架,放入石塊、泥土或者是種植水場等,組成一組植被景觀。
3 結束語
河道的整治工作是需要長期堅持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整治好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環境的變化,并結合城市規劃以及園林學、生態學等,吸取國內外優秀的河道生態建設經驗,從而全面促進城市河道整治控制要素分析與生態護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任賀靖.城市河道整治控制要素及生態護岸結構探討[J]. 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2(2):26-28.
[2]左文靜.淺談城市河道生態治理[J].商品與質量·建筑與發展,2014(8):34.
[3]武志強,李健,賀英.河道治理中生態護岸方法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
[4]唐瀚.城鎮河道治理中生態護岸方法分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