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寸紅彬
摘要:普標語是云南瀕危少數民族語言之一。本文以實地調查資料為依據,使用語言代際傳承、語言使用者的絕對人數、語言使用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語言使用域的走向、對新語域和媒體的反應、語言教育材料與讀寫材料、政府與機構的語言態度和政策、族群成員對母語的態度、語言記錄材料的數量與質量等指標來分析普標語的語言生態,并分析其外部和內部生態環境成因。
Abstract: Pubiao language is one of the endangered languages in Yunnan Province. Based on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inguistic ecology of Pubiao language by referring to nine indexes such as intergenerational language transmission, absolute number of speakers, proportion of speakers within the total population, availability of materials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nd literacy, shifts in domains of language use, response to new domains and media, governmental and institutional language attitudes and policies, community members attitudes towards their own language, and type and quality of documentation. The corresponding exterior and interior ecological causes are also analyzed.
關鍵詞:瀕危語言;普標語;語言生態;成因
Key words: endangered language;Pubiao language;linguistic ecology;cause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5-0243-05
0 引言
普標人是指云南文山州麻栗坡縣境內土著民族。他們自稱“布標”“給表”“滴表”“給標”, “格彪”等,史稱“窩泥”,漢族人稱其為“普標族”或“普標倮倮”。有口碑資料顯示,普標人源于廣南府富州之普梅、普楊一帶,然而清康熙六年(1667)置開化府,裁富州地隸之,因此《廣南府志》中沒有記載普標人。普標人大概在清康熙年間離開普梅、普楊,陸續向西南遷徙,先后在中國的馬桑、馬坤、馬艾、普弄、普峰等及越南的銃士、普臘、普高等地居?。好簦?007;李開軍:2005)。
中國境內的普標人居住在富寧縣普陽、麻栗坡董干、鐵廠一帶,漢族遷居到這些地方后,普標人漸漸衰退下去,現在許多帶“普”字的地方就是原普標人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根據《云南民族識別綜合調查報告(1960年)》中記載,1957年普標人歸系為彝族。南遷至越南河江省同文、安明等縣的普標族(計400多人)被越南政府劃分成單獨的民族?,F在中國境內的這些地方要么已無普標人居住,要么已與其他民族融合,越南境內則仍居住有普標人。普標人雖然跨國界而居,但他們仍相互往來,互為婚姻,習俗相同,語言相通,只是國籍不同而已。
民國以前,普標人女性服飾上衣長至臀部以下,無領,袖子中部和胸前鑲彩條紋,后背披一塊鑲銀或像花布丁塊的披戶,佩戴銀項圈、銀耳環、因守住、珍珠項鏈等首飾。頭包布帕并別木梳于頭頂,下身著短裙,裙前加一塊淡青色的布料,腰束紅綠兩根帶子,足登船形彩花鞋(百度百科)?,F在則基本與漢族相同。
普標人聚居地主要分布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該州位于東經103°35-106°12ˊ,北緯22°40-24°48ˊ之間,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省東南部,北與曲靖市相連,西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鄰,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界,東與廣西百色市接壤。轄文山市和丘北、富寧、馬關、廣南、西疇、麻栗坡、硯山7個縣,州府所在地文山市??偯娣e32239平方千米,東西最大橫距255公里,南北縱距190公里,人口370萬。其中漢族人口最多,有約140萬人,其余還有8萬瑤族人、31萬彝族人、41萬苗族人、97萬壯族人等。全州總人口的43.5%是漢族,56.5%是少數民族。文山州是典型的農業地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2.3%(百度百科)。
普標人所居住的麻栗坡縣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4°33′-105°18′,北緯22°48′-23°33′,縣境東南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同文、黃樹皮、渭川、官壩、安明、河江五縣一市接壤,西南部與馬關縣毗連,北部與西疇縣相鄰,東北部與富寧縣、廣南縣兩縣接壤。麻栗坡縣轄3個鎮、8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麻栗坡縣地處滇東南邊緣山區,地形從東向西南華南斜。受到八布河、疇陽河、盤龍河的強烈切割,地表形成西北-東南向的山地與峽谷相間的地形。縣城麻栗鎮海拔1000米。境內有4大山脈,屬紅河水系,境內主要河流有南利河、八布河、疇陽河、盤龍河。境內均屬亞熱帶季風拭氣候,主要特征:干濕分明,雨熱同季,冬春多旱,夏秋多雨,垂直差異十分明顯(百度百科)。
普標人多居住在山區,長期與漢族、壯族、傣族雜居,生產方式接近漢族、壯族、傣族,以種植玉米、水稻為主,兼種蕎麥、豆類、薯類,普標人擅長加工餌塊、蕎麥粑粑及豆類制品,飼養牛、馬、豬、狗、雞、鴨等禽畜,在中各種蔬菜及桃李梨、核桃、香蕉等水果,種植棉花、黃麻、桐油、茶葉等經濟作物。早些時候的手工業有打鐵、銀飾加工、棉麻紡織、蠟染、刺繡,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手工業基本消失。普標人居住地一般木材比較豐富,有不少能工巧匠,從事木材加工和木工活也是普標人農閑季節應聲的方式之一。同時,普標人還出售木材、竹子、藤條及磚瓦(梁敏: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