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娟
[摘要]美育即審美教育,在青少年全面發展的諸因素中,美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問題十分重要,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小學語文 美育 教材 實際 課外閱讀
由于語文學科的特點,從某種角度看,它的美育任務更是責無旁貸,它的作用也許會更重大、更深刻。語文學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積累審美經驗,提高審美鑒賞力,培養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一、走進教材,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提高審美情趣
作為含有豐富情感、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更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也是極其深遠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而教師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視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的心理和責任感的氛圍。要盡量做到使學生有親切感、享受感,使課堂氣氛輕松、和諧、愉快,達到情感交融,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的同時使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
(一)形象美蘊涵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追求高尚品質精神美
“情”包蘊在課文內容中,“境”是課文內容所構成的整體畫面。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小朋友通過感官,置身于豐富、逼真的氣氛中,可以驅動小朋友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直觀形象的表演,以及電教設備的運用,創設一種審美意境,使小朋友入境悟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審美教育。
(二)優美的語言是從精彩的詞句中品味出來的
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可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可聽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觸摸春天》,作者描繪了一幅“盲童流連于花繁葉茂中”的綺山麗水的畫卷,他用“觸摸”這一詞語,寫出了盲童對觸摸春天的感觸,作者由靜到動描繪了春天大自然的美景以及盲童是怎樣觸摸春天的。
(三)真實的情感需要我們細讀默念,體會情感美
小學語文課文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壯,或直抒,或含蓄,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而朗讀表達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達出的情感來觸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美。《觀潮》是四年級的一篇課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看多媒體課件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盡情地游覽了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結束部分,我請學生說說體會,有的說:“杭州真美啊!',有的說:“我真想到杭州去看看。”有的說:“杭州西湖就好像一位美麗的少女。”學生讀著、說著,激動與自豪也溢于言表。
二、聯系實際,教師要善于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使學生從中感受美
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幾乎囊括語文教學的全部手段,可以落實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從傳播文化知識、訓練讀寫能力、增強思維意識,到陶冶性格情操、確立人生理想,無所不包。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教學是極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強課外閱讀和作文實踐既是必要,也有廣闊的操作余地。
作文教學往往從觀察描寫人手,這實際上就是審美情趣和審美感受能力的訓練。抓住這一環節,可以培養學生準確的審美指向和良好的審美心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和人類社會的蕓蕓眾生,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影響著我們。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都在我們的身邊演繹,我們如何去應對,如何去評價,如何去選擇?這就需要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情趣。小學生的思想與心理處于一個不穩定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也容易游離,老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而培養審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關還在于要學生能克服思維慣性,將日常態度轉變為審美態度,將科學的分類標準轉變為審美的分類標準。按這種審美標準,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陽光和雨霧相互作用的產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橋梁;白楊樹倔強地挺立著,儼然北方農民的化身。由于這種理解不再是單純的邏輯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與事物之間的相互滲透,于是,便將該事物從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這種審美感受使萬物蒙上美的光輝,無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
三、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興趣閱讀抓課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學生有了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
(二)讀好書好讀書,審美觀悄然而生
好書,以它的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跡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緊張、驚險、曲折的情節吸引人,以科學的知識豐富人。教育學生讀好書,才能使學生從好書中受到勞動美、人物美、社會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認識真、善、美,才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三)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閱讀中萌發的
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進行有體會的閱讀。言顯心聲,行露思想。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反映了他的內心,展現著他的精神風貌。作者寫人,正是通過對人物想的、說的、做的及臉部表情的描寫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因此閱讀時,要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和外貌描寫體會著讀,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的精神風貌,感受到人物之美、作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