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宜
突圍的復調之聲
——初探巴赫金的復調理論
◎張康宜
巴赫金在研究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基礎上借用音樂術語“復調”一詞提出了復調理論。復調即小說創作中存在不同獨立的聲音結合在一個統一體中的多聲部現象,在巴赫金的復調理論中,復調的特點大致分為:主人公的自我意識、未完成性以及對話思維。
復調 陀思妥耶夫斯基 自我意識 對話思維
復調本是音樂術語,巴赫金借用此詞來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世界的完整統一,不可以歸結為一個人感情意志的統一一樣。”[1]
簡言之,復調小說其實就是指作者多個人格的對話,小說創作者樹立這種復調式的小說創作理念,其作品必然更能反映人性在現實社會的真實狀態。巴赫金借用復調理論這一術語來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詩學特征,以區別于那種基本上屬于獨白型(單旋律)的已經定型的歐洲小說模式。
巴赫金在《詩學與訪談》中就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特征中的重要幾點作了分章節的概述,下面是筆者粗略提取后的分條總結。
(一)主人公的自我意識
在陀翁的復調小說中,主人公的任何一個特征、任何一個細小的特點都不會由作者敘寫,而是把一切都納入主人公的視野中,把一切都投入主人公自我意識的熔爐內。巴赫金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整個是自我意識。他的主人公永遠沒有完結的功能。可以說,自我意識是復調小說中塑造主人公形象的藝術主導因素。這一特點表現在文本中,例如《地下室手記》,地下室主人公保護了給自己作定論的權利,保留了自我意識的最后判斷,這就是巴赫金理論中“主人公自我意識”一個顯著的體現。“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是一個簡單的客體形象,而是一個充滿價值的議論,是純粹的聲音。”
(二)未完成性
巴赫金認為,陀翁的復調小說中的人物是開放的,未完成的,并不包含什么主導的性格傾向。巴赫金非常重視“未完成性”這個概念,它強調對話的不可完成性。[2]在小說里,作者和主人公的對話是不會完成的;作者是不會創造文本而是參與文本的,因此故事的后續不斷被生成。這一特點在文本中的表現,如小說《罪與罰》的開頭,拉斯科爾尼科夫下決心殺死老太婆之前的內心獨白:“……正是羅季翁去……最要緊,先得想到他……”“要緊的當然是羅佳,寶貝的羅佳啊……”這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內心獨白,卻包含了自己諷刺挖苦和母親溫柔愛撫兩種迥然不同的語調,兩種聲音的相互呼應,表現了小說“未完成性”的特點。
(三)對話思維
這一特點與未完成性特點相輔相成相互滲透。對陀思妥耶夫斯基來說,“生活中的一切全是對話,也就是對話性的對立”。這一特點在文章中有表現:陀翁的文章中,組織不同的聲音,使不同的思想意向交鋒,推動情節的發展。在《環境》一文中,陀翁先就陪審員的心理狀態和宗旨提出問題和假設,以問題和假設的形式表述了一系列看法,情節的進一步發展都是通過不同聲音的交叉來完成的。用“眾聲喧囂”來概括這一特點再合適不過了。[3]
首先,作為區別于傳統獨白型小說的重要特征的“主人公的自我意識”,它在作品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有著眾多的各自獨立而不相融合的聲音和意識,在他筆下的世界里,多種不同立場、各自平等的議論聯結在一起,他們不僅僅是作者議論所表現的客體,而且也是直抒己見的主體。
其次,未完成性的特點包括“情節的未完成性和人物的未完成性”。正如“地下室人”是一個既不局限于自我冥想的空想家,也不是人云亦云的盲從者。他只要活著,就有生活的意義。在作品中,這一特點拓寬了主人公視野,并為小說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它反映了巴赫金思想體系的核心。
最后,對話思維在作品中推動不同的聲音不斷地進行交流碰撞。文學是一種設問活動,作者通過不停地對話來提問和解答,形成一種循環后也就形成了文學的意義。對話思維的確立,引起了創作中藝術結構的變化,復調結構由此而來。同時,對話思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完成性,三者交融匯通,共同使復調小說獨特而閃光。
綜上所述,巴赫金的復調理論為我們理解文學作品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豐富了理論與文學批評的方法,其思想內容不僅涉及文學,更蘊涵了深刻的哲學意義,內容繁雜,博大精深,學術成就值得敬佩。
[1]巴赫金.詩學與訪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格非.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復調[J].花城,2010(03).
[3]高立偉,趙佳慧.眾聲喧囂的世界——淺析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體現的對話藝術[J].品牌,2015(01).
[4]汪月華.淺論陀思妥耶夫斯基復調小說的創作藝術[J].海外英語,2016(21).
(責任編輯 劉月嬌)
張康宜,女,本科,河北大學文學院在讀學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