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新時期互聯網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群眾攝影活動廣泛開展,隊伍不斷擴大,創作熱情逐漸高漲,水平不斷提高。因而,必須加強群文攝影工作隊伍建設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群眾攝影新需求。
關鍵詞:群文攝影 隊伍建設 思考
一、充分認識加強群文攝影工作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
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群眾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對于弘揚社會正氣,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文化發展成果,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是新時期構建公共文化的重要內容,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就必須要有一支具有較高素質和較強能力的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群眾攝影有著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建設好一支過硬的群文攝影干部隊伍,讓他們充分發揮才智,真正成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普及公共文化服務的生力軍,惠及百姓,實現全民參與,這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來說,意義重大。比如王羽來從一個棉紡四廠攝影愛好者成長為著名攝影工作者的事跡,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原來棉紡四廠是坐落在天津河西區的大型企業,王羽來就是該廠工會宣傳干部,他的攝影作品《火海奪棉》獲得全國金獎。王羽來1983年調到河西區文化館負責攝影工作,成立“廣角攝影協會”,使天津攝影工作影響到全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啟立來津,專程到河西區文化館“廣角攝影協會”視察,便可說明此事的非凡影響力。
二、加強群文攝影工作隊伍建設的思路與方法
(一)加強群文攝影干部隊伍的建設,提高群文攝影工作干部素質
群文攝影干部是群眾攝影文化的組織者、策劃者,公共文化的具體實施者,這必然要求群文攝影干部要提高能力,增強綜合素質。要樹立公共文化服務意識,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觀能動性,發揮核心作用。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為群文事業服務的能力。
1.群文攝影干部要做先進文化的實踐者
群文攝影發展的重要要素,群文攝影干部要有責任感,要有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這樣才能搞好群眾攝影文化,出精品、提品位、上水平、創品牌。現代社會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人才的競爭,群眾攝影干部在群文事業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人才角色。由于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廣大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生活不斷提高,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這就給群文攝影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新標準。
我們可以從新時代特點出發,如策劃并組織手機攝影展等新鮮的形式,亦可作為群文攝影的內容和載體呈現在百姓的眼前,如河西區文化館將在2017年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中設立手機攝影展,旨在讓運動員及所有能夠接觸到比賽與生活的人們參與其中,利用身邊的共有攝影設備——手機,鼓勵全民參與并從多角度反映國家級事件的迷人之處。這樣創新的形式很多,這都是群文攝影干部工作上爭做先進與打造群文攝影品牌的新思考。
再如“希望工程”的標志性攝影作品“大眼睛”,作者解海龍原是北京崇文區文化館的攝影干部,大眼睛蘇明娟的照片,只是他大量感人照片中的一張,也是他在感動中拍攝的一張經典照片。照片中那一雙充滿渴望的大眼睛曾經感動了中外無數有愛心的人們,上至中央領導,下到普通老百姓,以至海內外華人、國際友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為“希望工程”踴躍捐款。老少邊窮地區貧困學生們艱苦的生活和學習的狀況深深地打動了解海龍的心靈,從1991年開始,他深入中國貧困地區,足跡遍及中國26個省120多個縣,采訪拍攝了數百所農村學校、上萬名農村學生和鄉村教師,發表了數百幅具有強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紀實攝影作品。他曾說過:“一定要堅守一個‘真字,不能夠搞虛假的東西,還要求及時性,動作要快。要有自己的獨特的視角,要出新,不要俗套化。我們用鏡頭記錄今天,目的是告訴未來。”解海龍的這份責任感就是群文攝影干部必備的素養,他走在了時代的前端,感染、影響了無數人,甚至為中國歷史進程的推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此可見,群文攝影干部的以身作則是建立過硬的群文攝影隊伍必不可少的條件。
2.作為群文攝影干部,要樹立時不我待的意識,在觀念上、思想上要進入新時期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狀態
一是學習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正確把握形勢,站在攝影文化發展的潮頭,講政治,宣傳先進的科學理論,引導群眾攝影文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在發展和保障公益性群眾文化中起到引領核心作用。二是要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實際攝影工作技能和綜合素質,增強開展群文攝影工作的能力。三是要樹立奉獻意識,增強能動性和自覺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理論和實踐中傳授先進的群眾文化,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對群眾活動進行輔導、引導,使群眾文化活動健康發展。
例如有一位攝影家連續為山東的一個家庭每年拍一幅全家福,這些全家福就是生活變化的最好紀錄,節目還被搬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春晚舞臺,他們是來自山東滕州的宋女士一家。2015年春晚,在春晚吉祥物“陽陽”的介紹下,一張張滿載幸福的全家福呈現在大家面前。對于這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來說,根本沒想到自己家的照片能登上央視春晚,宋阿姨說現在還感覺像做夢一樣。她培養出了三個研究生,為全國人民做了表率,而這良好的家風與精神,便是通過群文攝影來傳遞的。它引領了社會先進的發展方向,帶動了更多的攝影愛好者投身于用鏡頭去記錄百態生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服務于民,受之于民。
(二)加強攝影工作志愿者隊伍的建設
文化志愿服務是目前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政力有限,民力無窮”。要充分調動和發揮文化志愿者隊伍的能力和潛力,使志愿者成為不在編的“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攝影工作隊伍,筆者以為有以下幾種做法。
1.舉辦攝影知識講座
請經驗豐富的攝影記者結合幻燈演示,形象地講授普及攝影知識,內容覆蓋攝影器材、攝影構圖、攝影美學、新聞攝影等專題,并引導和組織志愿者參加高水平的攝影講座和攝影比賽。
2.定期舉辦攝影交流活動
為了提高志愿者團隊的攝影專業技術水平,可定期組織作品交流展、作品研討會、作品分析等,讓知識與經驗橫向傳遞,加速隊伍進步,提高藝術水平。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3.加大刊登和展示攝影作品的力度
在各級、各類新聞和文化傳媒平臺上開辟攝影作品的展示欄目與板塊,不定期開展評比與獎勵活動,極大地激發志愿者們的興趣,充分調動群體的積極性,從而鼓勵他們拍攝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形成群文攝影生態的良性循環。
4.群文攝影組織要成為群眾攝影人之家
群眾攝影工作,不僅要不斷為群眾攝影搭建平臺,更要加強領導。建立活動平臺,提高服務質量,交知心朋友,凝聚人氣,使之成為群眾攝影之家,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群文攝影隊伍的積極作用。
這些年來,天津河西區文聯、河西文化館、河西區攝影家協會組織形成多樣的攝影創作與交流活動,群眾攝影工作者盡心盡力地搞好各項服務工作,舉辦公益講座、名家互動、交流研討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在河西凝聚了天津市各區的攝影積極分子,活力空前。
群眾攝影工作,沒有活動,就沒有凝聚力,只有經常搞活動才有凝聚力,群眾攝影工作才有活力。
三、以攝影作品大賽、展覽、出版影集等多種形式推動隊伍建設
2013年,天津河西區文化館、河西區攝影家協會舉辦了“千萬張笑臉”全國攝影大賽暨展覽活動,發動廣大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走進社區、走進社會各層,將鏡頭瞄準社會各層面的群眾進行攝影抓拍創作活動,歷時兩個多月的時間,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廣大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的一萬多幅攝影作品,透過全國56個民族張張笑臉,反映出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國富民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表達了人民對黨對國家和對生活的熱愛。正是這樣一個貼近人民生活的主題活動,搭建了這樣一個主題攝影比賽平臺,很好地引領攝影愛好者聚焦人民生活,深刻地刻畫新時代人民內心世界的喜悅和對生活的熱愛。隨后,攝影作品展覽在天津市文化中心隆重開幕,參觀者絡繹不絕。有人稱贊說“欣賞這些作品讓人心花怒放、心情舒暢”。我認為,這為群眾攝影提供了很好的創作平臺,展覽也得到很好的社會反響。河西區文聯、區文化館、區攝影家協會組織了多場弘揚“主旋律”的全國、省市的攝影展覽和比賽活動,如“中國紅”“美麗中國”“天津海河橋”“平安河西”等30余起攝影藝術作品展覽和比賽活動。
2014年10月由區文化局、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區新聞中心主辦,區文化館、區攝影家協會,天津歷史博物館協辦的“聚焦美麗中國”首屆全國群眾攝影交流展大型攝影活動,這在全國為首創。歷經半年的時間,收到來自全國31個省市、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僑胞攝影愛好者14800余幅(組)作品,聘請了全國著名攝影家組成的評選委員會,進行認真的篩選,精選出200幅佳作。其中包括一等獎2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10名,優秀獎50名,作品進行精制裝裱,在天津歷史博物館隆重展出,受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這些作品貼近百姓、貼近生活,全方位、多視角、真實生動地記錄了當代中國文化、社會、自然生態的壯麗場景,突出地反映了祖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黨和國家與廣大人民團結奮斗的偉大成就,藝術地再現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美好瞬間。
在多次舉辦大型攝影展覽的同時,我們還積極籌措經費出版了《路·河·橋》《中國紅》《聚焦美麗中國》《西岸攝影》《京津冀美術書法攝影才藝作品集》《平安河西》等多部攝影作品集,既鍛煉提高了攝影工作者的能力,也凝聚起一批攝影愛好者,建立了攝影志愿者隊伍,推動了群眾攝影活動的開展。
以上,是筆者對新時期加強群文攝影工作隊伍建設的幾點思考。筆者相信,通過加強群文攝影工作隊伍的建設,一定能夠更好地引領群眾文化攝影活動的廣泛開展,發揮群文攝影活動的積極作用,全面、真實、準確地記錄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助力推進和加快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時代步伐。
(作者簡介:劉學禮,男,大專,天津市河西區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責任編輯 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