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平
2015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習主席同時提議先做五件事:一是加強政策溝通、二是加強道路聯通、三是加強貿易暢通、四是加強貨幣流通、五是加強民心相通。要完成習主席這相互關聯、不同類型的五件事,首當其沖是“道路聯通”,但是,亞歐大陸橋通而不暢,成為困擾著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理發展速度主要原因。
一、解析絲綢之路經濟帶
為了便于理解絲綢之路經濟帶,筆者將其解析為上、中、下三層:國際物流基礎層、國際經貿中心層和行政文化上層建筑。開拓絲綢之路經濟帶思路:“創建沿橋陸港網、開發陸港產業園、建設亞歐經貿城、共建絲路經濟帶”。
1.國際物流基礎層:絲綢之路經濟帶陸地上有三條鐵路運輸大通道,北通道——亞歐大陸橋(西伯利亞)、中通道——新亞歐大陸橋、南通道——南亞歐大陸橋,沿橋各個經濟中心城市依托大陸橋國際鐵路運輸線,將鐵路車站升級為“國際陸港”,創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陸港運輸網、形成國際物流基礎層。
2.國際經貿中心層:沿橋各個經濟中心城市以國際陸港為進入大陸橋之大門,依托國際陸港開發建設各個城市的陸港產業園,以陸港產業園帶動沿橋各個經濟中心城市經濟貿易國際化、建設國際經貿中心層。由國際物流基礎層和國際經貿中心層共同構成絲綢之路經濟帶。
3.行政文化上層建筑:設立“亞歐經濟貿易合作組織”,該組織是由沿橋各國共同派員組成的亞歐經貿常設機構,其主要職責是:處理沿橋國際貿易日常事務和突發事件,制定大陸橋運行的規則和亞歐經貿長期發展規劃。以該組織為基礎組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上層建筑,帶領、協調沿橋各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二、中國鐵路總公司是開拓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先行官。
未來,中國鐵路總公司是開拓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先行官。
1.中國是倡導者。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偉大發展戰略是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的,中國是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導者和主力軍,鋪路搭橋的先行官必須由中國人擔當;
2.經濟總量最大。2015年中國(GDP)67.67萬億人民幣,進出口貿易總值24.59萬億元人民幣,遙居亞歐大陸各國之首,隨著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深入進行,中國是最大利益方,應當主動承擔責任,擔當鋪路搭橋的先行官;
3.國際鐵路最長。北、中、南三條大陸橋橫跨中國、通達歐洲,在我國境內通車里程占有據對數量優勢,中國鐵路建設與管理水平國際領先,理應擔當鋪路搭橋的先行官。
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先行官,肩負著開拓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使命,在進展過程中,一是需要在國內地方政府協調下,共同促進國際陸港和陸港產業區的發展;二是需要在外交部、國家海關總署、國家檢驗檢疫局等有關部委幫助下,同亞歐大陸橋鐵路通道沿線國家協調國際陸港的建設和運營,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先行官非中國鐵路總公司莫屬,維其可擔當重任。
三、暢通亞歐大陸橋的三個建議
(一)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協調大陸橋沿線各國鐵路管理部門,共同組建“亞歐大陸橋跨國鐵路網股份有限公司”,協調大陸橋國際大通道暢通運輸。
1.合作共贏,統一管理。亞歐大陸橋中通道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要國際鐵路運輸線路,但是,1992年通車至今幾十年一直被“通而不暢”困擾;亞歐大陸橋南通道,至今尚未貫通。為了暢通三條亞歐大陸橋、促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議由中國鐵路總公司協調大陸橋沿線各國鐵路管理部門,共同組建“亞歐大陸橋跨國鐵路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歐跨國鐵路股份公司),協調大陸橋國際大通道暢通運輸。
2.用股份公司的形式,保障各國鐵路網利益分配。各國以境內在亞歐大陸橋上所屬鐵路線的長度為基礎,參照適用性和質量等級以及物流、人流參數等因素,折合換算成股份投資,吸納國際資本資金投入參股,亞歐跨國鐵路股份公司可以較好地保障沿橋各國利益合理分配。
3.亞歐跨國鐵路股份公司統一負責大陸橋鐵路線路和站點的全面管理和運營。一是大陸橋鐵路運營實行“路網分離”,提高運營效率;二是亞歐跨國鐵路股份公司統一負責對路網、站點的養護、維修和更新改造,促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陸港運輸網建設。
亞歐跨國鐵路股份公司的設想,科學、巧妙地解決沿橋各國在亞歐大陸橋運行過程中的利益分配問題、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問題,解決沿橋各國之間“分而不治”的問題,解決沿橋線路建設“良莠不齊”問題,解決跨國運輸“通而不暢”問題。
中國鐵路總公司應該肩負歷史使命,引領沿橋各國鐵路運輸企業,籌建亞歐跨國鐵路股份公司,保障三條亞歐大陸橋的建設和運營,主導大陸橋國際運輸網絡建設,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做出開創性的貢獻。
(二)沿橋各國將“國內車站”升級為“國際陸港”。
大陸橋如同一條國際海上航線,沒有國際港口的海上航線,則不能運營;沒有國際陸港的亞歐大陸橋,則不能高效運轉。
將“國內車站”升級為“國際陸港”的涉及主要文件有《中國陸港發展規劃》、《國際陸港組織結構和人員配備方案》、《亞歐國際陸港合作經營備忘錄》、《陸港與海港合作協議》、《國際鐵路貨運通關準則》、《國際陸港人才培訓計劃》等;將“國內車站”升級為“國際陸港”,牽扯到沿橋各國和相關鐵路運輸組織,統一組織是實施的關鍵所在。
(三)組織專家學者研究《伯爾尼公約》和《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重新修訂《亞歐大陸橋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公約》以適合大陸橋運輸。
部分歐洲、北非等33國的國際鐵路運輸機制遵循的是《伯爾尼公約》,前蘇聯、中國、朝鮮、蒙古等國的國際鐵路運輸使用《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一個亞歐大陸分別使用兩個國際運輸體系,而且體系老舊,其不適用于亞歐大陸橋國際運輸,因此,需要組織專家學者研究修訂適合大陸橋運輸的國際運輸體系。
保障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的機制有《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陸港)》、《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托收統一規則》、《聯合運輸單證統一規則》、《合同擔保統一規則》、《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和國內的《海商法》、《民法通則》等相關文件,但是,這些文件都是以海洋運輸為基礎為國際貿易和國際物流服務的,我們要組織專家學者結合對國際條約、國內法、國際商事慣例進行研究修改,制定中文、俄文、英文并存的單證操作體系,使之適應國際陸港和內陸地區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并在世界范圍內推廣。
打造亞歐鐵路網,共建絲路經濟帶。亞歐陸橋是一條缺少“國際陸港”、缺少“國際運輸機制”的國際陸地鐵路運輸線路,且沒有實質的挑頭組織擔當,開通二十年,依然通而不暢;沒有國際陸港的大陸橋就不可能良性運轉,沒有良性運轉大陸橋、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可能蓬勃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參照海洋運輸和貿易體系,將“國內車站”升級為“國際陸港”,沿橋布點、由點連線,打造大陸橋陸港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
(作者為陜西省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陸港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