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五月的到來,自然界完成了由春到夏的季節轉換。初夏時節,常常斜風伴著細雨。而在語言當中,“風”和“雨”也經常一起使用?!坝辍保吹靡娒弥?;那么,對于“風”這種有實無形的事物,古人又是如何理解和表達的呢?
“風”最初沒有自己的字形,在甲骨文中是借用“鳳”的字形,寫成等形狀。有的文字學家認為,這種借用純粹是因為二者讀音接近,而沒有意義上的關聯;但也有文字學家認為,鳳鳥振翅引起空氣流動,從而形成風,因此,借用“鳳”的字形來表示“風”這樣一種難以刻畫的形象,這包含了古人對風產生過程的理解。
后來,“風”和“鳳”的字形逐漸區別開。最晚到了小篆時期,“風”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字形,寫成。
“風”從一開始就是指一種空氣流動的現象,與我們今天對“風”基本意思的理解并無二致。惡劣的大風天氣跟過量或不足的降水一樣,都可能對農業生產造成傷害,因此,古人對刮風現象非常重視。通過對商代甲骨卜辭的考察,我們可以知道,那時候的人對風已經有了詳細的觀察和記錄,能夠初步區分風力大小,并且對大風給農業生產可能造成的影響有了認識。比方說,在甲骨卜辭中有“其遘大風”“今日不風”之類的說法,這是當時人對大風天氣的占卜和預測。
民間的習慣像風一樣流行,影響到一大片區域,因此,“風”發展出風俗、風氣等意思。風土、民風、移風易俗等詞語中的“風”就是這樣來的。再比如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逼渲械摹帮L”也是“風俗”的意思。
再進一步,民歌、民謠當中反映了民間風俗,因此,“風”也被用來指民歌、民謠等。正如宋代朱熹《詩集傳·國風一》所言:“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薄对娊洝分械摹秶L》就是古代十五國民歌的匯編?!稘h書·藝文志》:“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逼渲械摹帮L”指的也是民歌、民謠等詩歌形式?,F在,我們仍然使用的“采風”一詞,既可以指搜集民歌,也可以指了解、體驗民風民情。
消息像風一樣傳播,因此,“風”還可以指傳播出來的消息,比如通風報信、聞風而動等。然而,有的消息雖然流傳很廣,卻無憑無據,像風一樣,一吹而過,所以,“風”有時也表示“傳說的”“沒有確實根據的”之類的意思,比如風聞、風言風語等。
《論語·顏淵》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把小人比作草,而把君子的言行比作能使草偃仰的風。也就是說,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后來,“風”就被用來比喻君子的言行作風,例如漢代司馬遷《報任安書》:“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風采、風度、風范等詞語中“風”的意思應源于此。
跟“雨”一樣,“風”曾經也可以表示動作意義,即“(風)吹”。還是漢代劉向《說苑·貴德》中的那一句:“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逼渲校诙€“風”跟第二個“雨”用法類似。因此,“風”也可以比喻教育、感化。例如《漢書·武帝紀》:“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再如《史記·平準書》:“天子于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以風百姓。”以上兩句中的“風”字都有教育、感化之義。在表示這類動作意義時,“風”應該讀成fèng。
“風”現在作為部首使用。以“風”為部首的字大都跟“風”義有關。例如:“颯”和“颼”都形容風聲,“颶”指“颶風”,“飚”指“暴風”,“飄”本來指的是“旋風”“暴風”,現在主要表示“隨風搖動或飛揚”等意思。
一年四季,風吹不斷。既有“吹面不寒楊柳風”,也有“秋風蕭瑟天氣涼”,更有“朔風勁且哀”。風雨歷練,成就人生,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