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蘭++喬田
摘 要 隨著電子通信技術更新到web3.0,以微博、微信、手機QQ為代表的自媒體開始逐步改變著受眾接受和傳播信息的方式,以公眾為主導享有絕對話語權的自媒體時代宣告到來。自媒體又被稱為“草根媒體”,任何公民只要具備網絡條件都可以在自媒體上發表自己的言論或者對某一社會熱點事件的看法,且具備匿名性質,因此,自媒體成了社會輿論最先發出的窗口。但與此同時,自媒體作為新興事物,相關部門對其監管尚且處于起步階段,于是導致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侵犯受眾隱私、網絡輿論暴力等媒介倫理失范行為頻繁發生。文章以“羅一笑事件”為例,利用內容分析法來研究自媒體時代微信傳播倫理的界定以及出現倫理失范行為的原因,最后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自媒體時代 ;微信傳播 ;媒介倫理;“羅一笑事件”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6-0003-02
1 “羅一笑事件”事件的相關背景
2016年11月25日一篇名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在短短幾分鐘內刷爆微信朋友圈,文章出自深圳的一名作家羅爾。他的女兒羅一笑被查出患有白血病,每天都需要高額的醫療費用,不得已賣文救女。文章中濃濃的父愛親情引來眾多網友紛紛轉載和打賞,但不久之后事件發生翻轉,有網友爆料稱此事件純粹是炒作,羅爾本人在深圳有3套房2輛車。與此同時,作者羅爾同在《深圳女報》的朋友爆出了真相,稱此事是小銅人公司在背后做營銷。30日晚,羅爾與小銅人公司聯合利用羅一笑進行帶血行銷的言論充斥網絡,迫于輿論壓力深圳市民政局開始展開調查。12月1日上午,羅爾及小銅人公司發布一份“關于羅一笑事件的聯合聲明”,聲明中稱因“羅一笑事件”傳播遠超預期,帶來不好的社會影響,“作為當事人,在此深表歉意”。針對此事件,微信也發表聲明:將微信平臺三天內2 626 919.78元的贊賞資金原路退回至用戶零錢包。
2 微信傳播的倫理界定
微信的傳播特色都是從網絡傳播的基礎上發展的,其信息傳播過程中所遵循的倫理規范也勢必來源于網絡倫理。因此說,討論微信傳播的倫理問題可以適用于探討網絡倫理的基本原理問題[1]。學界關于網絡倫理的界定眾說紛紜,苗偉倫在《網絡倫理的初步建構》中認為,“所謂網絡倫理是指人們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所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和規范的總和。”[2]在文章《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問題探討》中,郝鳳英指出:“網絡倫理是指在網絡信息活動中被普遍認同的道德觀念和應遵守的道德[3]。筆者認為網絡倫理即網絡媒體和網民在網絡傳播行為中所要遵守的道德規范和準則。
3 探討微信傳播倫理失范行為的原因
1)微信傳播的特點。讓·諾埃爾·卡普費雷在《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一書中指出:“群體通過一個有效的交流網連接、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圈子,這個圈子越是緊密,謠言就越容易流傳”[4]。微信朋友圈即類似于半封閉式的社交網絡圈,朋友圈里的人大多是熟悉或者認識,因此受眾對以微信為載體所進行的信息傳播具有極高的信任度,而且很少有人去求證信息是否真實。此外,朋友圈的轉發功能讓消息的擴散更為迅速,使得許多不真實的信息很容易達到病毒式的傳播效果。
“羅一笑事件”最初發生的起因是羅爾通過個人微信公眾號發布了一篇名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煽情類的文章很容易讓網友觸動,霎時間就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因此,該事件在如此短時間內能造成轟動效應,跟微信朋友圈半封閉式的信息傳播結構以及自帶的轉發功能密不可分。
2)權威信息的嚴重缺失。自媒體時代,新媒體憑借其信息傳播速度快、容量大、及時性強等特點成為越來越多的受眾選擇獲取日常信息的渠道。但是,在信息的權威性方面,傳統媒體顯然更具說服力。首先,它的從業人員都是職業化的新聞傳播者;其次,傳統媒體已經具有發展成熟的一整套新聞理念。
但是,一旦權威信息缺失,就會增加新聞事件的模糊性,當眾多繁雜的網絡信息撲面而來,公眾只會被迷的暈頭轉向,無法辨別信息的真偽。“羅一笑事件”發生當天,《人民日報》發表了評論文章《真相你給我站住》,文章中提到關于羅一笑的醫藥費問題時引用的是《北京青年報》中對羅爾的采訪,緊接著評論文章又附上一張網上爆出來的醫藥費清單,文章中隨機提到澎湃新聞向深圳市兒童醫院核實,深圳市兒童醫院聲稱清單數據不實。繞來繞去,這篇評論文章并沒有告訴受眾關于羅一笑醫藥費問題的真相,反而把更多的疑慮拋給了受眾。
3)微信平臺中把關人的職責缺失。把關人理論最早是由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認為信息的傳播和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的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和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進入傳播渠道。而后,懷特又將這一理論引入新聞學研究,提出了新聞傳播的把關模式。在傳統媒體中,最終傳播給受眾的新聞都是新聞編輯基于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念的引導下所做出的取舍選擇。但是,在自媒體時代絕對的新聞自由讓傳統的“把關人”被“意見領袖”所取代,受眾所接受的信息也大多出自“意見領袖”,但是“意見領袖”所傳播的信息的真實性卻無人考證。
在“羅一笑事件”中,羅爾是一個自媒體人,擁有著一定的知名度,面對微信傳播群體,他就是一個意見領袖,受眾對他有著極高的信任度。但是,在此事件中微信后臺沒有肩負起監管的責任,技術層面的把關力度不成熟,微信打賞機制也不夠完善,才導致了這種營銷事件的發生。
4 應對微信傳播倫理失范行為的策略
1)受眾應增強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是完全自由的,受眾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傳播者,但不同的是他們沒有接受過專業化的訓練,缺乏基本的新聞素養,也未必能夠遵守新聞職業道德規范。因此,他們的信息傳播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不曾考慮傳播虛假信息可能給受眾帶來的危害。再者,微信朋友圈是半封閉式的信息傳播結構讓受眾很容易被群體性活動所引導,像羅一笑這種涉及慈善的敏感事件,網友很容易被觸動。碎片化信息時代讓人們思考能力逐漸降低,大眾媒體的“麻醉功能”[5]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受眾必須提高自己的新聞素養,增強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在新聞事件發生時能多思考,有自己的對事件的看法和觀點,爭取不讓自己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2)微信平臺要規范傳播行為。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作為一個新興的社交媒體平臺,微信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危害。由于其后臺運行的監管技術不夠成熟,無法對信息進行有效的過濾,這一定程度上給受眾接受信息時造成誤導,會錯把虛假信息當成是真實的。因此,微信運營商必須引進相關的技術人才,不斷創新,改進微信后臺的監管技術,增強對信息傳播的把關力度,讓微信平臺朝著更為健康的方向運行,使得處在自媒體環境下的受眾能更有效的接受和傳播信息。
3)執法部門要制定相關性法律。為了規范自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的問題,我國已經頒布了相關性規定,例如2015年1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實施,在“第二百八十六條”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如若致使違法信息大量傳播的情形進行法律約束,但是這些條款的約束面都不夠深入,可見當前我國的網絡立法還不夠完善。法律的滯后性讓自媒體人鉆了法律的空子導致傳播中的失范行為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制約。因此,為了促進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環境的健康發展,我國相關部門必須盡快成立專業研究自媒體法律機的研究,從而制定出相關法律措施,規范網絡信息環境傳播中受眾的權利和義務。
5 結束語
媒體環境的變化讓媒介倫理失范行為的事件時有發生,從“文章馬伊琍的周一見事件”,再到今天的“羅一笑事件”,信息的傳播媒介、信息傳播的結構和受眾的心理都發生了變化。要想構建健康的自媒體信息傳播環境避免媒介倫理失范行為的發生,這不僅需要自媒體規范自身的傳播行為,相關監管部門要積極承擔責任,加強監管。公眾更應該認識到自身行為的盲目性,在新聞事件發生時不妨更為理性一些。
參考文獻
[1]阿依很·胡那西別克.探索微信傳播中的倫理問題[J].傳媒新論,2012(11).
[2]苗偉倫.網絡倫理的初步建構[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1):40-44.
[3]郝鳳英.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問題探討[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2(5):21-24.
[4]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5.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