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
4月9日,美聯航航班上發生暴力拖拽亞裔旅客行為,事件在全球范圍內引起軒然大波。如果遭遇航空公司“超售”,旅客被要求“讓座”,究竟該怎么辦?登機有沒有優先等級的法律規定?
航班上有著自身獨特的安全需求,乘客進入飛行器后,為了保證飛行安全也需規范自身行為。那么在飛機上,哪些行為會涉及法律問題呢?
飛機上適用哪國法律
2016年8月,美國籍乘客董某從紐約乘坐中國航空公司的飛機飛往中國內地。飛機起飛后,乘務員要求董某根據中國法律規定,關閉手機。董提出手機處于飛行模式,在其乘坐過的多種國際航班中,該模式被允許使用。經再三交涉,董某關機。抵達目的地后,他向律師咨詢,航空公司的行為是否侵犯了其應有權利,得到的咨詢結果是航空公司行為合法。
我國刑法第6條第1款規定,凡在中國領域內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都適用本法。而根據國際條約和慣例,以下兩部分屬于我國領土的延伸而適用我國刑法,即我國的船舶、飛行器或其他航空器。
我國法律還規定,“飛行于非本國領空以外的飛機適用于本國法律”,這里的“飛行于”僅指飛機起飛到著陸前的一個飛行過程,飛機著陸后,法律優先適用著陸所在國法,這里體現了我國對他國司法主權的尊重。
在另一個案例中,香港居民張某乘坐香港國際航空公司航班從香港飛往英國,飛機著陸后因擁擠和口角而與同機的英國公民發生沖突,并將后者打成重傷。機場警察隨后將張某帶走,經法醫鑒定,傷者重傷,依法適用英國刑律故意傷害罪,最終張某在英國獲刑一年。
在對張某立案調查期間,英國警方就此事通報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政府警務廳成立專案組去英國調查此事,香港地方法院根據張某的行為認為張某故意傷害罪成立,依據香港刑律判張某兩年有期徒刑。張某在英國出獄后,香港警方直接將其帶回香港監獄,繼續服刑一年。
根據國際通例,國外法的懲罰力度高于國內法的,執行國外法后就不再執行國內法;反之,依然需要執行國內法,但刑期可依法抵消。
在中國,超售違法嗎
王彥(航空業內人士)
航空公司“超售”機票行為往往引發輿論不滿。事實上,“超售”有其合理性。
幾乎每天都有航班上出現已經售票,在起飛時卻遲遲不見旅客的情況,這些座位最終就被浪費。針對這樣的情況,一般航空公司會根據數據測算,在某航線多銷售一定比例的機票,以此提高航班客座率和經濟效益。在決定“超售”的航線上,航空公司不會沒有節制,而是要考慮效益和服務質量的平衡。比如,當天最后一個航班不會安排“超售”,因為這個航班乘客如果發生無法登機的情況,會對行程造成嚴重影響。
一旦發生準備登機旅客人數多于座位的情況,一般會根據旅客前來辦理登機時間的先后順序而定,晚到旅客可能遇到“協商讓座”。但是,解決前提是以“與旅客協商,得到旅客同意”為基準。旅客不但能得到免費改簽,而且可能會獲得一定補償。在中國,旅客在辦理登機牌時都能確定是否能上飛機,不會發生在登機后再遭遇“協商”的情況。
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曾就“超售”發布過相關公告。公告表示,如果因航班超售而造成部分旅客未能成行時,國航會在機場首先征詢自愿搭乘晚一些航班或者自愿取消行程的旅客。在沒有足夠自愿者的情況下,優先登機原則如下:
執行國家緊急公務的旅客;經國航同意并事先作出安排的、有特殊服務需求的老、弱、病、殘、孕旅客以及無成人陪伴兒童;頭等艙和公務艙旅客;國航白金卡、金卡會員及其他星空金卡會員;已經定妥聯程航班座位的旅客;國航銀卡會員及其他星空銀卡會員;證明有特殊困難急于成行的旅客(如簽證即將到期)。
飛機上“一針一線”都不能拿
李欣(空乘服務員)
乘坐飛機時,嚴禁將機上使用的物品帶下飛機,包括機上毛毯、枕頭、救生衣、耳機、盤子餐具甚至消毒洗手液。任何貪小便宜的行為,都可能觸犯法律。
有些旅客對救生衣尤其好奇,特別想占為己有。機上救生衣為航空公司資產,價格在三百到一千元不等,此種救生衣為特種專業設備,只能在飛機發生意外時供旅客逃生時使用,在其他場景下使用極不方便,而且不能反復使用。如果發生緊急情況,缺失或反復使用過的救生衣,會給其他旅客帶來生命危險。
2016年5月,張某乘某航班飛往昆明,在下飛機時私拿機上救生衣,機場公安對其處以行政拘留5日處罰。2015年8月,青島機場安檢X光機操作員查出2件行李各有一個壓縮氣體瓶,經詢問是7月30日由貴陽前往青島航班中私自拿下來的救生衣;同年7月,一名大學生在轉機時,被機場人員搜出行李包內藏有國泰航空的救生衣,最后被以盜竊罪起訴;同年9月,來自山東濟南的游客金女士準備通過安檢進入候機大廳,被安檢人員查出行李當中夾帶有一件機上救生衣,她隨后被移交給桂林國際機場派出所處理。
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盜竊、損壞、擅自移動使用中的航空設施的,可處15日以下拘留并處罰金。一般乘坐經濟艙,能從飛機上帶走的只有未食用完的餐品。
張泉(律師)
2014年6月,煙臺飛往長春的CA8223航班上,一男性乘客崔某面對空乘人員問詢行李時,不耐煩地謊稱自己攜帶的是魚竿,會爆炸,結果被警方帶走,也讓全艙乘客虛驚一場,還導致了航班的延誤。該乘客被拘留5日。
公共交通工具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火車、飛機乘運中,國家高度重視安全并投入了巨大的人財物力,采取了包括實名制、安檢在內的多種安全措施,相比乘坐火車,飛行安全要求更高,安檢措施更加嚴格。
根據我國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航空器內禁止危及飛行安全和擾亂航空器內秩序的行為。顯然,開安全玩笑就違反了上述相關條例。旅客應具有起碼的公共安全意識以及文明出行意識,自覺配合進站人身、行李安檢和登機后空乘人員對隨身攜帶物品的安全查詢。開玩笑或者出于任何原因謊稱機上存在爆炸物和其他危險物品,都將受到法律懲處。
影響安全的玩笑甚至在下了飛機之后仍可能被追查。2016年1月,一張乘客在飛機上“持槍”擺造型的照片在網絡上引發眾多關注,有消息稱涉事的幾位乘客是從首都機場乘坐飛機的。業內人士認為這些乘客所持的“槍”高度疑似某國產品牌筆記本電腦的電池。
雖然這些照片引起討論時,相關乘客早已結束旅程,但警方依然介入調查該事件。調查結果沒有公開,但是一般而言,這些乘客有獲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