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榮榮
摘 要 以安徽生活廣播早間新聞脫口秀節目為例,分析、思考在融媒體環境下,如何通過強化互聯網思維、改造節目生產流程、打造適合融媒體傳播的節目形態,來實現傳統廣播節目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 媒體融合;新聞脫口秀;節目升級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6-0059-02
安徽生活廣播是一個已經開播15年的成熟頻率,主打城市人群,關注城市的發展和城市人的生活。2015年下半年,安徽生活廣播結合市場分析和自身定位,對全天節目進行了重置。其中,早間新聞節目因為定位模糊,新聞自采能力不足,在同時段競爭中一直表現平平,經過調查分析,頻率決定通過“融合轉型”,將原來的《資訊早餐車》全面升級,打造一檔全新的脫口秀節目,提高早間時段的競爭力。
目前安徽上空,本土生產的優秀脫口秀節目并不多,特別是早間時段,主要是以主持人播報的新聞節目為主,節目的表達方式比較單一。這就為早間脫口秀節目提供了生存空間。同時,這種低成本而富有張力的節目形態也更符合生活廣播的人員結構特點,能將有限的資源,最大程度的釋放。
“脫口秀”這種節目形態早已有之,“從脫口秀的英文talk show中,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脫口秀的兩個要素:談話、表演,相對于新聞,“談話更為娛樂,更注重人的性格,談話更關注人的觀點”[1]。不過,目前廣播領域能充分運用好這一節目形態的新聞節目并不多,不少脫口秀節目選題能力不足,內容滯后,缺乏深度,“脫口秀”甚至變成主持人“脫口而出”的秀。那么如何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克服目前脫口秀節目普遍存在的短板,打造一檔有質量、有特色的脫口秀節目呢?我們做了如下探索。
1 明確“互聯網+”的思路
什么是融合轉型?通過多次學習、調研,我們明白了,融合轉型不僅僅是通過“兩微一端”進行內容的互聯網二次傳播,也不僅僅是用新的技術手段和方式豐富節目的互動方式或活躍氣氛,而是要像《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融合轉型的本質是:用“互聯網+”的思維,轉變發展方式,升級傳統廣播。
“互聯網+”的思維方式核心是什么?是以用戶為中心。那我們的用戶是什么樣的呢?“他們是被移動互聯、社區網絡、體驗經濟深刻改造過的人,他們生產、生活、消費模式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2]我們的節目或者說內容產品,毫無疑問的應該以用戶作為設計原點。在用戶越來越細分、個性越來越得到凸顯與尊重的媒介環境中,一檔節目不可能滿足所有用戶,我們收集了收聽率調查機構以及移動廣播平臺的用戶分析,并結合頻率的品牌定位和營銷戰略,最終給早間消費群體的畫像是:30~45歲之間、中高等收入、中高學歷為主的城市中層市民,收聽的主要場景是移動收聽。那么這樣的用戶需求、喜歡什么樣的內容呢?由于目前我們的聽眾和用戶的數據庫建設相對滯后,收聽率調查只能對受眾進行一個籠統的歸類,我們不能在用戶精確畫像的基礎上,進行產品設計。那選擇什么樣的內容,我們只能整合現有的大數據。節目組成員分工,分別跟聽了安徽上空同時段廣播節目、國家臺、省市臺同時段收聽率較高的廣播節目,以及蜻蜓、喜馬拉雅、企鵝FM等平臺上點擊率較高的節目,然后將數據進行匯總。我們發現,新聞、本土資訊、音樂、幽默段子是最受用戶歡迎的內容,那么如何用脫口秀這種節目形態,更好的承載這些內容呢?我們多傳統脫口秀節目的內容生產和表現形態進行了創新。
2 立足內容 創新形式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節目的轉型升級并不是簡單的開通微博、微信,或者將節目內容平移到網站或者移動廣播平臺,而是要一種新的生產流程創新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根據互聯網媒體社交性強的特點,我們在內容生產過程中追求產品的精細化和生產開放化。內容生產則采取PGC(專業生產)與UGC(眾籌)相結合的方式,以增強節目原創能力和集成能力。PGC生產主要由節目的編輯、記者、主持人負責,以主持人為中心。節目編輯根據大數據對當天新聞進行熱度分析,挑選之后,進行信息的進一步整合與深度開掘,每天在節目中生成兩組“資訊團”,以快報的方式囊括重大時政、國內、省內、國際等新聞,信息量在30條左右;主持人和編輯一起,從當天的熱點新聞中,確定6~8個選題進行評論,評論的方式、語言風格圍繞主持人的特點展開;節目設置音樂編輯,讓音樂成為內容的進一步延伸,在調節節目節奏,增加節目可聽性的同時,對新聞內容起到畫龍點睛或者評論的作用。本土資訊采取開放式的用戶生產方式(UGC),本土的商家、用戶(新華書店、大麥網、醫院、本土文化機構等)同時成為內容的生產者,以語音、文字、嘉賓的形式,提供最新鮮、最貼地的資訊服務信息;與微信公眾號、微博大V等合作,共同生產更具網絡化特點的傳播內容。
另外,媒體融合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讓傳統媒體的強大內容生產能力,在新媒體技術、產品、市場的渠道里暢通無阻,改變新媒體傳播領域生態。”[3]如何讓傳統媒體生產的內容,適應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那就要改變傳統媒體內容產品的形態。我們選擇了節目內容的碎片化、產品化,讓節目不僅能在電波上傳播,也可以在微博、微信、移動廣播平臺等新媒體渠道傳播,同時還可以作為聲音產品,進入各種不同的場所,適應不同的場景。目前,節目單元包括《資訊早餐車》《新聞關鍵詞》《飛哥神吐槽》《編輯部的故事》都在安徽廣播電視臺移動媒體平臺“達耳文”上得到了較好的傳播;目前,節目正聯合安徽本土文化機構正在生產的關于二十四節氣的聲音產品,將產品市場定位為合肥市中小學課堂。
3 打造對用戶友好的界面
傳統廣播線性傳播、互動性差、難以留存,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恰恰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看到,新媒體普遍擁有對用戶友好的界面,比如近幾年發展迅速移動廣播平臺,蜻蜓FM、喜馬拉雅FM等,用戶可以定制喜歡的內容并實現場景化的收聽,這些都是傳統廣播可以吸收和借鑒的。我們認為,傳統廣播節目打造對用戶友好的界面應該做到三個方面。首先,用戶隨時隨地切入節目,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這就要求節目追求線性、流暢性,整檔節目像珠串一樣,用戶既可以實現碎片化的收聽,也可以流暢完整的收聽。其次,節目與用戶的互動應該便捷、深入,通過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我們的節目不僅通過頻率公號向用戶推送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用戶還通過各種渠道,成為節目的參與者和內容的生產者。最后,要將節目給用戶帶來的價值向線下延伸,形成為特定用戶群量身打造的地面活動,通過活動,凸顯和凝聚用戶成為“社群”。目前,依托節目內容產品的生產,欄目已經開展了“書店奇妙夜”——親子共讀系列活動、“跟著主播買買買”等地面活動,從線上內容生產向線下服務延伸,實現用戶線上內容消費到線下體驗經濟的無縫對接。
4 結束語
總之,在融媒體環境下,一檔好的廣播節目,應該有較強的內容原創和集成能力,內容產品應該具有融媒體傳播的形態,同時借助新技術,構建對聽眾友好的界面,實現線上內容生產向線下服務的延伸。早間節目的追求目標是:塑造集幽默感、草根精神、媒體情懷、正能量與一身的品牌形象,通過內容持續創新、融媒體高度覆蓋、形成節目粉絲群,最終擴展線下盈利模式。目前我們離這一目標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將繼續努力,堅持媒體融合的方向,不斷調整前進步伐。
參考文獻
[1]朱克奇,劉景妍.一種鼓舞人的力量——美國新聞脫口秀及其對我們的啟示和借鑒[J].中國廣播,2009(9):67-69.
[2]孔劍平,金韶,何川,等.社群經濟——移動互聯網時代未來商業驅動力[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178.
[3]梅寧華,支庭榮.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6)[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