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言虎+苗青松+胡金梅
摘 要:該文介紹了宿州市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現狀,分析存在問題,并提出了加強宿州市糧食生產示范基地建設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抓好整體規劃布局、推進土地有序合理流轉、土地確權工作應慎重穩妥推進等。
關鍵詞:宿州市現代農業糧食產業示范基地;現狀;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005-03
1 宿州市現代農業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現狀
為促進宿州糧食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探索建立現代糧食產業經營組織體系,推進現代農業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建設,通過走訪農戶、召開座談會、征求專家意見等方式,對以宿州市埇橋區灰古鎮高標準良田示范區為核心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進行專題調研。在調研中了解到,規劃建設的現代農業糧食產業示范基地,以灰古高標準良田示范區為核心,基地人口5.84萬人,耕地約0.8萬hm2。具體包括宿州市埇橋區灰古鎮秦圩、付湖、曹廟和碾盤4個村,耕地約0.27萬hm2;宿州市埇橋區順河鄉萬橋村,耕地0.05萬hm2;宿州市埇橋區永安鎮南部王垅、永安、大許、股河4個村,耕地約0.27萬hm2,宿州市埇橋區朱仙莊鎮境內洪河路兩側新河、塔橋、朱廟3村約0.21萬hm2。
1.1 土地流轉情況 目前示范基地土地流轉面積約為0.21萬hm2,占土地總數的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
(1)從流轉意向看,80%以上的農民支持土地及時流轉;約15%目前不愿意流轉,但認為土地流轉是大勢所趨,3-5a后可考慮流轉;仍有5%人口表示,無論給怎樣的優惠條件,也堅決不流轉。
(2)從流轉形式看,租賃流轉方式占總數的90%以上;托管不到10%;嚴格意義上的土地入股方式尚沒有.朱仙莊鎮塔橋村負責人表示,今年秋季或明年將在本村133.33hm2公攤土地實施股份制,成熟后,將逐步擴展到全村所有耕地。其原因在于,土地租賃最為簡單現實,且土地流出方不承擔任何經營風險,土地租賃之后,農民就可以與土地脫離。土地托管只能滿足了部分農民“惜地”的實際需求,所以在局部地區和特定階段仍有著發展空間,但由于托管是建立在分散經營基礎上的,且農民仍不能完全脫離土地,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趨勢并不完全符合。對于土地入股,農民普遍認為現階段不可行,其原因在于農民認為入股后,與農業企業的種田大戶相比,信息不對稱,沒有話語權。
(3)從流轉價格看,埇橋區朱仙莊鎮帝元公司租賃的土地價格最高,為7 500kg小麥/hm2/a(折合人民幣1.5萬元);其余基本保持在6 000~67 500kg小麥/hm2/a(折合人民幣13 800~16 200元)。遠高于埇橋區符離鎮土地流轉平均價格9 000元/hm2/a和合肥、六安等地流轉價格37 500kg稻谷/hm2/a(折合人民幣9 000元)。目前農戶對于土地流轉的心理價格應不低于67 500小麥/hm2/a。
從土地流轉后的種植結構看,基本上以經濟作物和良種繁育為主,種植大田作物的并不多。其原因在于,過高的流轉價格讓種植大田作物基本無利可圖。
1.2 經營主體情況 基地內農業經營主體總體數量偏低,且規模較小、組織化程度較低,基地內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家庭農場的數量分別為4家、30家、12家,其中農機合作社有15家,但擁有大型機械50臺以上的上規模的僅有2家;4家涉農龍頭企業分別為皖王面業、皖神面業、天益青種業、淮河種業。除了規模化的家庭農場外,還有8%~10%的農戶通過口頭協議形式流轉親朋好友土地種植,但規模較小,平均只有1.33~3.33萬hm2,流轉價格一般在4 500~7 500元/hm2。
1.3 土地治理情況 除埇橋區順河鄉的萬橋村、王壟村2個村治理面積比例較高外,埇橋區永安鎮的永安村、大許村、股河村、雙興村4個村治理程度較低,基礎較差,比例只有20%左右。
1.4 外出務工情況 根據統計,外出務工人員占基地內總人口比例較高,總體接近30%。
1.5 美好鄉村建設情況 在全市首批123個美好鄉村建設布點中,只有埇橋區永安鎮永安村位列其中;2013年全市36個重點示范中心村無一布點在基地內。隨后,2014年永安鎮大許行政村大許中心村、灰古鎮付湖行政村付湖中心村作為全省美好鄉村重點示范村。
2 宿州市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存在問題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群眾對土地流轉有廣泛共識,群眾基礎較好,涌現出了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等一大批經營主體等利好條件,但推進宿州市現代農業糧食產業示范基地還面臨以下制約因素。
2.1 土地流轉面臨問題 從目前調研的掌握情況來看,示范基地近年來土地流轉總體形勢不錯,80%以上的農戶和經營主體都支持土地流轉,呈現出健康發展態勢,但也存有一些制約因素,需引起注意并加以及時解決。
(1)從被流轉主體來看,尚有20%的4類農民不支持土地流轉:一是50歲以上年齡偏大留守在家的農戶,沒有能力外出打工,也沒有其他收入渠道,只能在家守地自己種,養家糊口。二是自家本身已擁有部分農機具且又搞經濟作物種植的農戶,認為自己耕種便利,種植效益更高,機器閑置反而造成浪費。三是承包地地塊太小又過于分散,由于無法一次性全部流轉致使其無法完全脫離土地勞作的農戶。據統計,目前示范基地平均每戶承包地都在5~8塊左右。四是極個別對土地懷有強烈情結的“釘子戶”,或是對土地流轉有顧慮、擔心將來經營權發生變化的農戶,不支持土地流轉。
(2)從承租主體來看,數量明顯偏少,積極性不高。綜合分析主要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認為目前平均67 500kg小麥/hm2/a的土地流轉費用已經偏高,已達到成本控制臨界點,盈利空間微乎其微,如再繼續推高,2 250元/hm2的微利都將難以保證。二是投入成本大,融資渠道少,大部分承包主體難以承受。土地種植管護、農資成本、承包租金等1hm2每年的各種成本需2.55萬元左右,流轉33.33hm2就需要85萬元的周轉資金。而普通的承包戶沒有銀行貸款所需的抵押物,如此大筆資金投入是重要制約因素。三是農業種植自然風險難以預測,且農業保險支持力度偏弱。對于大部分承包戶來說,抗風險能力較弱。國元農業保險1hm2地理賠的上限也只是4 000元,一旦發生較大自然災害,承包戶根本無法承受。據統計,去年,示范基地近1/5面積的小麥因不抽穗預計1hm2將減產2 250kg左右,承包戶都受很大程度的影響。
2.2 土地確權工作難度較大 從調研情況看,土地確權雖然是大勢所趨,示范基地內70%以上的農戶表示支持,這不僅可以讓農民吃個“定心丸”,便于土地流轉,而且可以為下一步探索用于銀行質押解決融資問題提供很好的路徑。但從目前調研所掌握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涉及人口眾多和既得利益格局的平衡可能被打破,基地內土地確權依然會有較大阻力,而且極有可能激發大量潛在的社會矛盾。農民實際種植土地面積平均大于承包面積的30%左右,農民要求按照實際種植面積予以確權。特別是另外30%的農戶通過個人墾荒等形式,現在實有地畝比承包地畝面積大,將成為土地確權的最大阻力之一。村干部對此也存在很大的畏難情緒。
2.3 社會化服務水平低 社會化服務組織不健全,特別是基地內農機配套服務力量,輻射帶動能力依然薄弱,管理有些松散。據調研中發現,規范管理、合作緊密的農機合作社較少,平均僅僅只有不到基地內擁有量的10%,剩下的大多數都是臨時拼湊的松散型服務力量。示范基地內技術全面的農機手屈指可數,大部分局限于耕種收割環節,至于土地的彈壓、深耕、植保等技術掌握的較少。此外,由于解決基地內晾曬場地的土地指標問題沒有可能性,投資較大的烘干設備幾乎沒有,導致基地內糧食收獲后倉儲晾曬難問題十分明顯,比如,帝元農業等曾出現玉米霉爛問題再次凸顯農機設備供求不對等這一矛盾。
2.4 農田水利等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 統計表明,示范基地內0.8萬hm2土地目前進行土地整理的只有0.13萬hm2左右。示范區基地內橋、涵閘、路等各種水利配套設施不健全,土地整理率過低,土地碎片化嚴重,沒有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標準,難以以適應大型農業機械化和田間作業要求。不能發揮集約經營的應有效益,提高了農業種植的成本。據測算,在示范基地內進行土地綜合整治成本hm2需3萬元,整個基地共需投入資金約2億元。
2.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夠,政策導向不明顯 一是示范基地內政府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尤其是家庭農場一次性投入較大,啟動資金缺乏。二是對示范區基地內當前糧食生產亟需的大型機械、烘干設備補貼政策傾斜力度不夠,補貼上限只有30%。三是農業保險保額偏低,賠付上限只有270元,風險防控能力太弱。
3 加強宿州市現代農業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對策建議
3.1 抓好整體規劃布局 一是抓好規劃區域布局。在進一步摸清情況基礎上,在埇橋區4個鄉鎮的12個村確定建設糧食示范基地。但是,對于初步選定的示范區基地內有一部分村的農民沒有土地流轉意愿、村兩委班子較弱的,不應納入示范基地范圍。建議在保證0.67萬hm2總面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天益青種業、淮河種業、皖王面粉、皖神面業等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現有的生產基地,在埇橋區北部選擇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土地流轉基礎較好的地方,按照0.2~0.33萬hm2為單元,分片布局。二是抓好基地內土地整治規劃工作。充分整合示范區基地內涉農方面資金,加大宿州市現代農業糧食產業示范基地的土地整理力度,應做到3個方面優先:整個村整個村民組能夠推進土地流轉的優先、現有家庭農場已經成規模流轉的優先、示范基地內能夠成引進龍頭企業的優先。三是抓好示范基地內種植規劃。在示范基地內,結合地區實際,以種植優質小麥、優質玉米、優質大豆和良種繁育為主,在確保宿州市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向優質品牌要效益,向優勢品種要效益,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綠色農業。四是統籌做好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和當地的美麗鄉村建設,在未涉及的朱仙莊鎮、順河鄉2個鄉鎮,每個鄉鎮都要至少選擇1個領導班子戰斗力強、群眾基礎好的行政村,將其納入省級或市級美好鄉村重點示范村建設,同時,結合示范基地內實際,與有實力的工業園區接對開展土地置換流轉,整合示范基地內項目資金,籌集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資金。
3.2 推進土地有序合理流轉 根據調研掌握情況,土地流轉規模以63.33~33.33hm2為規模效益,太小造成資源浪費,規模偏大又會出現邊際效應遞減。由于現有基地范圍內的土地租金比較高,租賃土地收益已經接近土地收益的最高點,以土地方式入股,不能增加收入,以土地入股的流轉形式在示范基地內沒有條件,所以在示范基地內土地流轉的主體,要以示范基地內農民家庭為主,這樣有利于抑制示范基地內土地流轉價格上漲。在示范基地內土地流轉的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要以扶持政策引導為主,采取行政干預的方式不宜過多,否則會適得其反。在整村或者整組土地流轉推進中,可以選擇條件較好的埇橋區灰古鎮秦圩、付湖村實施整村推進,其他鄉鎮各選擇一個村民組作為試點開展整組推進。
3.3 土地確權工作應慎重穩妥推進 在土地確權上,可以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山東沂南縣的做法,聘請相對專業的土地測量機構或者隊伍,對示范基地內農民承包地原先登記的面積和與專業實際測量的面積進行“雙重確權”。對于示范基地內農戶通過平整廢棄溝渠田壟等獲得的30%的耕地,可作為村級集體用地。由目前正在耕作的種植戶繼續耕種,下一步由示范基地內的村集體集中調配使用。
3.4 加大對示范基地內的購買農機設備的補貼力度 由于現有的農機裝備存在成本回收期比較長,且購置農機以及機庫建設的資金需求是剛性的,不論是市級還是埇橋區政府的農機補貼資金應該優先確保示范基地內農機專業合作社使用,對示范基地內加入聯合體的農機專業合作社購買的大型農業機械,在享受現有國家層面農機補貼政策的基礎上,宿州市和埇橋區財政還應分別給予10%的累加補貼資金,對新建設的機庫棚超過300m2的要給予10萬元的一次性補貼資金,進一步增加示范基地內農機補貼力度。
3.5 加大宿州市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內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創新現有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種類,在宿州市現代農業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內實施以土地經營權為抵押貸款的試點,進一步盤活示范基地內的土地資產;創新內貸款擔保方式,推廣示范基地內聯合體龍頭企業的質押擔保方式,解決示范基地內家庭農場啟動資金不足的這個首要問題。二是對宿州市現代農業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內的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進一步落實宿州市和埇橋區的各項財政補貼政策。三是對示范基地涉及的灰古鎮、順河鄉、永安鎮、朱仙莊鎮及村給予專項的土地流轉工作經費,充分調動示范基地所在鄉鎮和村干部工作積極性。四是研究出臺具有可操性的土地流轉政策,以示范基地內的村為單位,結合鎮村實際,對確實不愿流轉的農戶,深入走訪了解,對其進行地塊的集中調配,以便形成集中連片規模。五是提高糧食生產政策性保險保費和賠付標準,盡最大可能的減小家庭農場糧食生產經營的風險。建議在宿州市現代農業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內家庭農場種植的小麥和玉米1hm2保險增加至7 500~9 000元,費率提高1%。大豆1hm2保險增加至6 000~7 500元,費率提高1.5%~2%。除此以外,實行宿州市和埇橋區2級保費補貼,建議宿州市、埇橋區兩級各承擔40%,農戶自繳20%。同時向省財政廳建議對增加保險部分資金實行相應的配套政策,以實際行動支持宿州市現代農業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建設。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