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學勤
摘 要:該文介紹了蕪湖市鳩江區白茆鎮農業發展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從實際出發,提出了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主要包括:健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加強農業產業化硬件設施建設、加強農民的素質建設、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等
關鍵詞:農業;現狀;問題;對策;白茆鎮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007-02
1 農業發展現狀
1.1 農林牧副漁概況 白茆鎮是農業大鎮,也是棉花、蔬菜、瓜果種植和畜牧、水產養殖大鎮。由于發展以棉為主的棉蔬間作套種和蔬菜立體栽培效益比較高,20世紀80年代曾經被譽為全省農業狀元。白茆鎮耕地面積5 066hm2,總人口9萬余人,目前務農人數約3萬人.其中35周歲以下的、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務農勞動力大約有5 000人。
全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約10 333hm2,蔬菜種植面積4 000hm2,棉花面積1 666hm2,玉米面積2 000hm2,糧食作物面積2 133hm2,其他作物面積約533hm2(含復種);林業面積4 000hm2;家禽飼養量40萬只,家畜飼養量5 000只;水產養殖總面積600hm2,其中特色水產養殖面積達113hm2,螃蟹養殖面積93hm2,龍蝦養殖面積20hm2。
1.2 農業產業化現狀 知名的農業龍頭企業主要有安徽省露仙調味品有限公司、安徽省田豐緣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省光明糧油工業有限公司、安徽省福臨棉業有限公司、安徽省共創調味品有限公司、安徽省易信邦有限公司、安徽省宏徽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省復興禽業有限公司、安徽年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蕪湖市碩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蕪湖市莊稼漢果蔬種植有限公司等。其中省級龍頭企業共有1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鎮共計成立了5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2個家庭農場,其中省級示范合作社1家,市級2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家,市級1家。全鎮訂單基地面積約2 000hm2,主要生產加工黃瓜、蒜籽、雪菜、蘿卜、榨菜、萵筍、玉米、豇豆等。
1.3 特色農業發展情況 目前已申報認定了二垅二水早大蒜專業示范村。二水早大蒜已注冊了“白茆洲”品牌,通過了無公害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蘆玉合作社通過發展蔞蒿和玉米種植,形成較有特色的高效種植模式。蔞蒿主要種植品種是南京八卦洲蒿和云南昆明蒿,一般1hm2產值在9萬~12萬元,純收入在6萬~9萬元,加上玉米產值1hm2收入在15萬元左右。形成10多個農作物種植小區,20多種不同的種植模式,全鎮復種指數達2.38。另外較有特色的農業還有油桃和精品葡萄、獼猴桃種植,美國黑豬以及珍稀孔雀養殖等。
1.4 都市農業示范區建設現狀 為積極響應鳩江區委區政府“開發江北提升江南”的號召和落實打造江北一流都市農業示范區的戰略部署,白茆鎮正努力建設和打造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根據南京農業大學的規劃設計,白茆都市農業示范區總體規劃面積1 333hm2,一期核心區約466hm2,涉及新園、義圩、套北3個行政村和三官殿社區。目前示范區已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2014年,示范區被批準為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示范區核心區入駐企業共9家,分別是安徽年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蕪湖市莊稼漢果蔬種植有限公司、蕪湖市碩豐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蕪湖市泓坤市政園林有限公司、蕪湖市文成農業技術有限公司、李尚東家庭農場、蕪湖市茆豐特種水產公司、蕪湖市創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蕪湖市良墾農業有限公司。年潤、碩豐、莊稼漢3家公司承擔了2013年市級蔬菜標準園建設項目,碩豐承擔了2014年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建設項目。截至目前,6家企業共流轉土地466多hm2,已建成二代鋼架大棚近40hm2,連棟大棚16hm2,溫控溫室12hm2露地蔬菜基地93hm2,經果林約33hm2,花卉苗木近53hm2,特種水產養殖40hm2。示范區主要蔬菜品種10余種,日最大上市量50t,主要銷往蕪湖、南京、杭州、常州、上海、武漢等大中城市。勞動力實現就地打工,每人每年打工純收入一般在20 000元左右。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一是技術服務不健全。目前全鎮還沒有形成鎮村兩級比較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鎮農業服務中心由于經費不足,技術人員匱乏等原因,根本無法全面滿足農業生產技術服務的需要。技術推廣周期長,很難進行農業技術的創新。二是組織服務不健全。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組織等農業產業化組織目前規模小,數量也極其有限,規章制度不健全,服務能力不強。三是市場服務不健全。農產品交易市場設備簡陋,市場管理不規范,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還時有發生。四是信息服務不健全。農產品信息服務網絡不健全,信息更新不及時,信息量很少,無法為農民提供及時而全面的信息服務,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2.2 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 我鎮農民的文化程度和其他地區一樣普遍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絕大多數,高中畢業生少之又少。面對這樣一個群體素質的農民群體,想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3 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當前,大多數農業生產經營的方式,主要采取的還是以家庭承包土地為主的小而全分散式經營。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單個農戶經營,不僅其規模非常小,嚴重制約著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進農業技術裝備的應用,很難實現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經營。
2.4 “龍頭企業”起不到“龍頭”作用 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存在不均衡現象。在市場供求關系有所變化時,尤其是發生較大波動時,因為缺少有效地組織和管理,也沒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條款的約束,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極容易發生經濟矛盾。雖然近年來隨著農民的法律意識的增加,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也常常會簽訂收購合同。但實際上當市場上農產品價格低于此前所簽訂的合同價時,企業往往不能按合同收購,導致農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2.5 農產品銷售難 由于農產品質量檔次不高,缺乏名特優新農產品,常規蔬菜種植效益低,銷售難。
3 農業發展對策
3.1 建立健全農業服務體系 進一步發展和壯大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引導其規范化運行。要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建立物聯網和網上銷售平臺。加強市場硬件和軟件建設,為農產品銷售建立暢通有序的市場網絡。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做好現代農業信息化服務。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投入,加大基層農業服務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增加基層農業服務人員,保障經費供給,并在農產品電子商務和信息化服務上加大投入。
3.2 加強農業產業化硬件設施建設 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很多,其中之一是硬件設施不健全。因此,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的問題迫在眉睫。村村通公路建設,引江、河、湖水灌溉農田的水利設備建設,給農作物噴灌用的設備、設施以及用電設施建設等,都應該盡快完善。
3.3 加強農民的素質建設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來實現。沒有高素質的人,產業化生產和經營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因此提高農民尤其是種田大戶的整體素質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中之重。可以通過農業技術常識宣傳和知識普及,也可以通過讓農業技術骨干到培訓基地接受培訓,還可以通過與高等農業大學對接來實現實驗田與農業技術的“互換”等方式,更好地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3.4 加強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 每個村發展1~2個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機制,從而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通過信貸支持、稅收優惠、財政扶持等措施,支持合作社加強生產設施建設,提高產品質量,促進農產品營銷,不斷地做大做強。應在政策和資金上多給農村專業合組織給予扶持,并進一步加強管理和合理規范引導。
3.5 加快農業項目實施 按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民收入,積極開展部、省、市農業部門實施的高產創建、蔬菜標準園、菜籃子工程、小麥、水稻攻關、玉米振興計劃、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土壤測土配方、作物綠色防控、農產品認證、農產品質量監管、秸稈還田以及畜牧、水產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等項目實施。以點帶面,輻射帶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3.6 完善龍頭企業建設 龍頭企業帶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種重要形式。一方面要扶持龍頭企業的成長,落實相關扶持政策,不斷使其發展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積極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不斷提高龍頭企業的競爭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對龍頭企業的監管。必須通過合同、制度等明確龍頭企業和農戶間的責、權、利關系。以龍頭企業為中心,將龍頭企業的優勢轉化為走農業產業化、合作化的道路。要重點扶持白茆都市農業示范區企業做大做強,多培育幾個省級龍頭企業,加大對龍頭企業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力度。
3.7 實施農業特色化和品牌化戰略 利用全鎮每個村的優勢發展一村一品,走特色化道路,同時加大農產品品牌建設力度,鼓勵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在做好農產品“三品一標”申報的基礎上創立農產品品牌。爭創安徽省名牌產品稱號,以品牌化促進農業上新的臺階。應把農業特色化和品牌化戰略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中之重,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
3.8 發揮都市農業示范區樣板示范作用 白茆都市農業示范區建設目前已初顯成效。要逐步發揮都市農業示范區的引領示范作用,利用示范區的示范效應,帶動全鎮乃至全區農業上一個新的臺階。不僅要發揮傳統農業的優勢,更要注入農業新的功能和涵義,發揮白茆生態農業的潛力,走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與高科技農業相結合的路子。示范區要瞄準國內外農業新科技成果,大力發展現代高科技農業,設施農業,精準農業,走生態、高效、可持續農業道路。要把白茆都市農業示范區按一流的都市農業示范區標準進行打造,進一步創新工作機制,整合力量和資源,加大資金投入,把白茆都市農業示范區打造成全區解決“三農”問題的樣板。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