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彪+李學衛+韓天華+趙志明+和勛+李靜+唐波



摘 要: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多端,降水量分布不勻、局部干旱高溫加重、氣溫變化大等現象突出,導致農業氣象災害頻發、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農作物脅迫現象嚴重。烤煙生長對環境條件的變化比較敏感,適應的溫度、水分、光照等條件是生產優質煙葉的基礎。該文介紹了麗江煙區近年來的氣候變化基本情況,結合目前開展的烤煙生產相關政策、技術措施等,從適應氣候變化的視角選擇合理農業技術、緩和氣候變化影響對烤煙生產影響等方面提出了應對措施與建議。
關鍵詞:氣候變化;烤煙;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 S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051-03
近三年來,麗江地區烤煙生產期間由于受到局部干旱、高溫、冰雹、大風、低溫等氣候的影響,對烤煙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不利的氣候條件增加了抗逆自然災害的勞動、資金、物質等成本,給煙區煙農增收和煙葉產量、質量穩定帶來了明顯的影響。為了預測和應對不利的氣候條件對烤煙產業帶來的影響,麗江煙草企業與當地氣象部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共享氣象信息,根據氣象預測預報情況,利用電視新聞、手機短信、微信等媒體形成向煙葉生產管理者提供氣象信息服務,并制定科學的應對措施和方案,積極應對天氣變化,將氣候變化影響烤煙生產的因素降到最小最低的程度,保障了煙農、政府、企業三方的共同利益。
1 麗江氣候基本情況
1.1 溫度 煙草是一種喜溫作物,生產的最適溫度為28℃左右,從烤煙品質出發,煙株對氣溫條件的要求是前期較低,后期比較高,這樣有利于葉內積累較多的同化物質。一般認為,要獲得良好品質的煙葉,葉片成熟階段的日平均溫度不應低于20℃,而較理想的日平均溫度是20~24℃,并需持續30d以上,對于生產優質煙葉來說,持續時間長更為有利。麗江歷年來烤煙種植期間的月平均氣溫保持在20℃左右(見表1),日間平均溫度在23℃以上,適合生產優質煙葉生產的溫度條件。
1.2 光照 光照是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重要生態條件,與煙草的生長發育和內在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合理的光照對烤煙生長發育、光合作用、生理代謝和內在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烤煙生長期間適應的光照是生產優質煙葉的必要條件,光照時間的長短與強弱不僅影響烤煙的發育特性,同它的生長也有密切關系。從栽培的角度出發,要求光照充分而不強烈,這對煙葉質量較為有利,在一定的范圍內,光照時間長,可以延長光合作用,增加有機物質的合成,提高煙葉品質。麗江三年來烤煙生產期間的日照時數見表2。
1.3 降水 降水對煙草的影響不決定于年降水量的大小,而主要決定于雨量的分布。生育期雨量過分集中或暴雨,對煙株生長不利,雨量均勻分布也不理想,最好是移栽期間降水較多以利還苗,還苗后土壤水分少些有利生根,因棵期有充足的雨水可促進旺盛生長,成熟期雨量少有利于適應成熟采收。據相關數據顯示,云南煙區月平均降雨量為180~200mm。麗江2014—2016年烤煙生產期5—9月的月平均降水量保持在160~190mm(見表3),可以滿足生產優質煙葉的降水量。
2 氣候變化對烤煙產業的影響
2.1 氣溫變化導致干旱高溫頻繁發生 烤煙對溫度的要求相關敏感,烤煙生產最適應的溫度在20~32℃,過高或過低都對烤煙生長不利。因此,這就需要在盡可以的情況下進行人為調控,將烤煙生產環境溫度調控有適宜的溫度范圍內,促進高品質煙葉的生產。如果不能夠及時對溫度施加有效控制,將其調整在合適范圍內的話,勢必會對烤煙的正常生長發育產生某種程度的不良影響。
2.2 氣候變化使全市降雨量呈現不均衡趨勢 麗江煙區在烤煙生產期間各個區域降雨量相差較大,麗江地區降水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在進入雨季之前,有一段相對嚴重的干旱期即2—5月,土壤含水量較少,移載期抗旱成本增加,且不利于煙株根系生長,抗逆性減弱,增加了感病的幾率。而種植管理期間降水量集中,特別是7、8月降水量偏多,從9月開始降水量逐漸減少(見表4),烤煙生產中期雨水多,而后期雨水減少對煙株生長發育成熟是極為不利,還增加了病蟲害發生的概率,直接影響烤煙的生產管理成本和煙葉質量。
2.3 氣候變化誘致農業災害頻發 異常天氣干旱、高溫、低溫、冰雹、暴風雨都是造成煙葉產量、質量的影響重要因素,3年來麗江煙區每年都發生不同程度的冰雹、暴風雨等災害20次以上,造成每年上萬擔煙葉的損失,給煙農、政府、企業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2010年麗江出現了百年不遇的旱情后,各個區域每年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干旱、高溫的情況,造成了烤煙生產抗旱成本的增加,降低了烤煙品質的穩定,對烤煙產業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4 異常的氣候條件易誘致病害頻發 烤煙生產期間出現干旱高溫、降雨過多等惡劣的氣象條件,容易誘發病蟲害的發生,如干旱高溫的環境條件使煙株生產緩慢,甚至停止生長,降低了煙株的抗逆性,提高了病害侵入的風險,降雨過多,煙株生長環境潮濕,不利于煙株根系周圍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與流行,特別是白粉病、氣候性斑點病等病害,在煙葉采烤后期,低溫天氣過早出現,會導致赤星病斑的發生與流行,以上各種情況都會造成烤煙產量減少、品質降低的情況。
3 氣候變化對烤煙產業影響的對策建議
3.1 調整烤煙生產布局 分析近3年來烤煙種植區域氣候特點,將自然災害頻發、水源保障差的區域調整到氣候條件較好、水源有保障的區域種植,盡量選擇氣候條件相對理想和穩定的區域,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減少氣候變化對烤煙生產的影響。
3.2 選擇抗逆強的烤煙品種 優良的烤煙品種具有較強的生長適應能力,如近年來麗江推廣種植的云煙87和云煙116等品種。今后要不斷加大烤煙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力度,持續優化烤煙品種,篩選出適合麗江氣候特點、土壤環境的新品種并加大推廣力度,從而實現生產優質煙葉的目的。
3.3 創新烤煙種植管理技術,提高煙株的抗逆能力 根據烤煙生長不同周期有不同需水量的生長規律,在移栽時大力推廣節水移栽技術,如近幾年推廣應用的烤煙膜下移栽技術,2014—2016年累計推廣面積達2.41萬hm2,極大地解決了烤煙移栽期間用水的問題,在移栽后推廣應用滴灌技術,提高了烤煙生產大田管理期間水資源的利用率,滿足了煙株生長的根系水分需要,促進了煙株正常生長,增強了抗逆能力,有效提高了煙株天然的防病能力,為生產優質高效的煙葉質量奠定基礎。
3.4 密切與氣象部門合作機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麗江地區地形復雜,氣候條件不夠穩定,因此要建立與當地氣象局密切的合作關系,利用氣象局的資源優勢為烤煙生產服務,將氣象預測預報資料及時、準確的提供給烤煙生產決策者參考,做出準確的判斷,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提高防范不良氣象的影響。進一步加大對氣象設施設備的建設投入力度,建設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站,強化作業人員培訓,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的能力,積極應對短時雷雨、風雹等災害性氣象,為烤煙生產服務。
3.5 加快煙區水利設施的建設,提高抗旱能力 麗江地區的降水量極為不均衡,僅僅依靠自然降雨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進一步加快煙區水源工程等水利設施的建設力度,改善煙區水利設施,緩解部分區域降雨不均衡導致的水資源匱乏的局面,實現烤煙種植區域水源有保障,為烤煙產業的穩定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3.6 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自然災害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能夠盡快建立并不斷健全防災應急預案體系的話,就可以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進而減少因此可能而導致的實際經濟損失。因此,建設煙區氣象觀測站、建立健全氣象信息預警機制、組建氣象服務隊伍是很有必要的,同時建立烤煙生產氣象服務隊伍,利用電視新聞、手機短信、微信等多媒體的形式向煙葉生產管理者和煙農發布氣象信息,加強培訓,提高應對異常天氣的能力,將氣象災害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的限度,從而保障烤煙產業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4 結語
烤煙產業不僅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而且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更要充分意識到氣候條件可能對烤煙產業發生的實際影響,進而立足當地條件,采取有針對性措施,有效降低可能因氣候條件變化而導致的各種不良影響,切實保證烤煙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史明惠.元江縣烤煙生產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及對策[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3.
[2]楊仕賢,張好艷,張春紅,等.氣候變化對新安烤煙種植的影響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4.
[3]熊莉.貴陽市烤煙生產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4]奎曉亮.云南省新煙區烤煙種植存在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國農業信息(上半月),2014(7).
[5]朱峰 孫珂 楊哈韜.基于安康山地煙區可持續發展的探索與思考[J].農學學報,2014(8).
[6]楊榮生,李開晏,賀帆,等.曲靖煙葉代加工烘烤的發展與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0,22.
[7]楊立強,李佛琳,張元偉,等.石灰施用量對騰沖烤煙生長·產量和質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2,07.
[8]焦敬華,陳曉波.論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性[J].現代農業科技,2009,07.
[9]練華珍,黃澤生.煙葉專業化生產初探[J].現代農業科技,2009,12.
[10]曹務棟,黃國友,王唯,等.關于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科技創新問題的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09,13.
[11]夏玉香.關于擴大江西煙草出口的思考[J].北方經濟,2010,22.
[12]平麗.我國煙草農業現代化模式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2,15.
[13]張川東,何騰兵,林昌虎.幾種重金屬對煙草的影響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科學,2008,06.
[14]魯黎明,雷強,羅君.我國煙葉生產組織模式創新的原則與途徑[J].安徽農業科學,2012,29.
[15]平麗,蘭紹華,李如偉,等.我國煙草農業現代化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3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