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信息技術類專業所依托的區域經濟正在轉型升級,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與高職教育人才供給之間存在著矛盾。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構建基于“4+1工場”的工程化人才培養模式,重構“四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打造角色多樣的特色師資團隊,探索新型多方互動校企合作模式,拓展技術服務渠道,初步實現了專業主動追蹤行業產業、專業參與企業技術活動、企業參與教學全過程的平臺與機制,初步實現了專業被企業信賴、專業培養的學生被行業產業認同[5]。
關鍵詞:4+1工場;人才培養模式;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TP64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During the current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mand for IT talents and the supply of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s established the engineering-oriente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4+1 Workshop",reconstructed the specialized curriculum system of "Four Integration",and built a characteristic faculty team of multi-skilled teachers.By exploring the new interactiv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nd broadening technical service channels, the institute has initially implemented the platforms and mechanisms of actively keeping track of the industry,participating intechnic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and inviting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The institute has initially acquired the credibility from enterprises and the students cultivated have gained acceptance from the industry.
Keywords:4+1 workshop;talent cultivation mode;technical talent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引言(Introduction)
信息技術類專業所依托的區域經濟(廣州開發區、天河軟件園)發展迅速、正在轉型升級,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與高職教育人才供給之間存在著矛盾。主要體現在:
(1)人才培養以提升技能為主的技能訓練,產業需求的人才要求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意能力。
(2)課程體系的構建趨于傳統,師資團隊目前在項目研發上的能力還有待加強,具備國際化前沿技術的師資特別是既能實施教學又能實施軟件項目開發的“雙師素質”師資比例偏低,師資梯隊還沒有形成[1]。
(3)大部分實訓室還停留在以訓練技能為主,在綜合功能特別是技術研發功能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4)新形勢下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體系還有待完善,還未形成指標分明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5)校企合作的模式還停留在以頂崗實習、訂單班培訓的低級階段。
(6)社會服務能力在服務量特別是科技服務收益上還有待提升。
面對行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性構建技術服務平臺,初步實現了專業被企業信賴、專業培養的學生被行業產業認同的目標。
2 探索與實踐的整體思路(The whole idea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1)構建基于“4+1工場”的工程化人才培養模式,重構“四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
通過充分的調研,捕獲由行業產業的轉型升級而引發的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構建“4+1工場”人才培養平臺,基于DQP的學分制、工程化人才培養模式,按照既強化“實務操作技能”又融入“技術技能”的原則,以“四級”融合項目為框架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同時配套開展課程規范、網絡資源課、項目案例庫等方面的建設[2]。
(2)校企合作打造角色多樣的特色師資團隊。
全力打造角色多樣的特色師資團隊,培養既具有項目化的教學經驗,又具備實戰型項目研發經驗和企業培訓經驗的“雙師素質”教師。重點培養專業建設負責人、專業帶頭人(教學管理型,研發管理型)以及骨干教師,形成項目案例教學講師、企業級開發技術培訓師、項目研發導師、產品解決方案專家的教師梯隊。聘請行業企業專業帶頭人,組建企業專家團隊,校企共建項目講師團隊,組建創新、創業項目指導團隊。
(3)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推進多方互動合作模式。
依托軟件專業管理委員會和廣東省服務外包產業促進會,在項目孵化、強化實踐教學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形成“協會—專業—技研中心—企業”多方互動的合作模式,打造國際IT服務外包人才培養基地,校企共建“嶺南移動互聯網技研中心”。
(4)構建“教學、實訓、研發、創新”四位一體的實踐環境。
通過新建、改建、擴建等方式將軟件技術專業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成為集教學、培訓、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四位一體的、區域共享型軟件實訓基地,達到能同時滿足強化崗位技能訓練和強化技術創新訓練的目標。建設軟件技術實訓和移動互聯網實訓兩大基地。
(5)拓展服務渠道,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面向廣州開發區、廣州科學城等區域的企業提供專業技術培訓,并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項目研發等技術服務,大力開展橫向技術服務、承接橫向課題,取得經濟效益;開展面向企業人員、中高職師資人員等社會培訓;通過嶺南移動互聯網技研中心接納并負責培育頂崗實習生[3]。
3 構建基于“4+1工場”的工程化人才培養模式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4+1 workshop")
“4+1工場”即依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規劃,按技術訓練的不同層次與要求,以項目為載體、層進式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一學年,1號項目案例學習工場,采用類似于沙龍課堂的翻轉教學模式,讓學生接觸到很多深入淺出而又新穎的項目案例,通過交互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案例中牢固掌握本專業的技術技能基礎知識,開闊項目案例眼界;第三學期,2號工程規范和流程實訓工場,依托豐富的企業設備資源和具有行業氣質的師資力量,使學生親身體驗行業龍頭企業的規范和流程,并逐步成長為一個具有一定創新功底的規范職業人;第四學期,3號專項技術訓練工場,“因材施教,專才導向”,以專項或專題的形式開展富有專業特色的技術創新創意活動,培養學生的項目研究能力,并逐步成長為的技術創新和革新能手;第五學期,4號服務外包項目研發工場,學生在教師團隊的帶領下,按照企業真實需求進行真槍實戰的項目研發;第六學期,創新實戰工場,初步熟悉了行業和企業規范的職業人,具有了一定的技術底蘊,經歷了數個真槍實戰項目,學生在教師團隊的引領下,基于創新實戰工場的平臺嘗試開展創新創業[4]。
最終,形成以構建“4+1工場”為人才培養平臺,基于DQP的學分制、工程化人才培養模式,按照既強化“實務操作技能”又融入“技術技能”的原則,以“四級”融合項目為框架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同時配套開展課程規范、網絡資源課、項目案例庫等方面的建設[4]。
4 以“四級”融合項目為框架重構專業課程體系 (The fusion project to "level four" as a framework for curriculum system)
通常來說,實務教育面向當前需求,在提升操作技能方面效果明顯,而隨著人才培養規格的提升,我們不能只滿足于培養具體很強專業技能的人才,而是要求培養具有一定的技術革新和應用能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適當強化面向未來的技術基礎教育和創新教育。充分剖析各個專業的“技術”“技能”兩方面的目標,按層次遞進的原則,結合“4+1工場”每個環節的側重點,規劃設計基本技術技能項目、專業技術技能項目、綜合技術技能項目以及創新技術技能項目,通過四級融合項目的實施,使學生達到操作技能強、能從事技術活動、具有一定技術創新能力的水平。
5 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推進多方互動合作模 式(Improv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promote the mode of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1)依托嶺南移動互聯網技術研發中心提升專業教師團隊品質。
構建技研中心(如移動互聯網技研中心)平臺,并打造成“雙師型”教師的校內培育基地,每年接納不少于三名教師進行真實項目研發,并作為學生的項目實踐和實習基地。每年接納不少于50人次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同時技研中心可以作為專業進行社會服務的示范基地,開展技術服務和特色技術人才定制培養,每年至少承接一項以上橫向服務項目。并為專業每年提供真實項目案例兩個,自主研發項目每年不少于一項。
(2)專業與協會的合作模式。與廣州軟件協會合作,共同開展軟件行業人才需求調研和產業分析,就軟件行業規范開展研討,并輸送教師參與軟件協會的部分工作;與深圳市云計算產業協會合作,開展深圳市云計算標準課題研究,共同開發《云計算架構與關鍵應用技術》課程標準,并建立云計算聯合實驗室;與廣東省服務外包產業促進會開展合作,就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開展合作[5]。
(3)專業與軟件企業的合作模式。與軟件企業開展訂單班教學,為企業培養定制化的人才。具體來說,與深圳易思博合作成立互聯網金融的訂單班;與廣東用友軟件合作成立用友ERP訂單班;與廣州信景技術合作成立電商訂單班。
(4)專業、技研中心、企業三方互動合作模式。包括人力資源需求定制和強化集訓;合作實驗室環境搭建;實踐基地建立和項目聯合開展;圍繞企業規范、項目孵化、實踐教學,重點打造“用友ERP軟件”“信景電商軟件”兩個教學工廠,與廣東省服務外包協會合作建立服務外包軟件工廠一個,共同培養面向企業所需的定向軟件人才;大規模地培養軟件開發崗位上具有熟練操作技能的軟件工廠人才。
6 校企合作打造角色多樣的特色師資團隊(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create a diverse role of teachers team)
培養一支既具有豐富的職業教育經驗又有實際的項目研發經驗和技術培訓經驗的技藝高超、技能精湛、具備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關鍵。利用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軟件行業機遇,承接產品研發項目,開展技術服務,進行應用技術推廣和創新型課題研究,打造專兼結合的具備軟件技術培訓、實戰項目研發、創新產品設計特質的專兼一體的師資團隊。
(1)選拔專業帶頭人,進行管理和科研綜合能力打造;在現有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中選拔中級以上并具備碩士或博士學位的“雙師”型教師進行重點培養,帶領、組織軟件專業教學團隊進行專業教學、課程體系開發、企業技術培訓、軟件項目產品開發,并能承擔國家級科研課題或承接企業技術攻關項目專業負責人。
(2)按照分方向按照規劃培養具有明顯專向優勢的帶頭人;通過集中培訓、國內調研、出國學習、參與軟件項目開發的生產組織活動、校企合作課題開發,培養具有不同專攻和特長的專業帶頭人三名。其中教學管理型專業帶頭人至少應該主導或核心參與省級以上教研教改課題一項,并能指導學生參加省級以上的競賽項目并獲獎。研發管理型專業帶頭人至少應該主導或者核心參與校級或市級以上的科研課題一項,并能夠帶領技研中心學生團隊實施橫向技術服務項目不少于三項。
(3)提升專業帶頭人的職教水平和專業規劃能力;參加先進職教理念培訓,提升專業建設與規劃能力,能夠構建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參加專業技術培訓,掌握技術前沿動態,并能夠帶領團隊實施省級以上的師資培訓和企業定向的技術培訓。
(4)加強專業骨干教師培養。制定骨干教師培訓規劃,圍繞培養既熟悉國際軟件動向、勝任軟件開發工作,又能教書育人的專業骨干,通過一系列舉措,使之逐漸成長為項目案例教學講師、企業級開發技術培訓師、項目研發導師、產品方案專家等角色。
7 構建“教學、實訓、研發、創新”四位一體的 實踐環境(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raining,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four in one practice environment)
按照基于“4+1工場”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四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以及實訓模式需求,對內打造“軟件技術實訓基地”和“移動互聯網實訓基地”。
同時,利用良好的校企資源,與廣東用友、廣州信景企業、廣東省服務外包協會合作建立校內軟件教學、實訓工廠三個,在注重硬件建設的同時注重融入企業文化,讓學生在一個充滿職業氛圍的實訓環境中接受良好的熏陶,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對外新建校外頂崗實訓(10人以上)基地,主要承擔學生認知實習、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和教師頂崗實踐等任務。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將采用無報酬見習、微薪頂崗、無薪頂崗、企業項目引進、企業項目外包開發、合作項目開發、合作項目申報、委托項目研發、企業兼職教師等各種形式實現人力資源、設備資源共享。通過積極參與企業項目開發,使企業項目物化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的創新創意物化再在企業的成果中。
8 結論(Conclusion)
基于“4+1工場”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四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等框架來實施信息類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使人才培養規格同步產業轉型升級,使高職院校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成為可能,同時以“四級”融合項目為框架的專業課程體系能有效保障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成效,技研中心項目同步社會技術服務需求,使得專業參與企業技術革新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金建剛.軟件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 (26):30-31.
[2] 佘學文.高職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軟件工程師,2015(01):28-30.
[3] 顧韻華,季賽,呂巍.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相關機制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141-142.
[4] 龔芳海,李文彪,吳道君.構建基于“4+1工場”的工程化人才培養模式[J].中外企業家,2015(20):139-140.
[5] 李林林.高校軟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11):77-78.
作者簡介:
佘學文(1977-),男,碩士,講師,系統分析師.研究領域:高 職教育,軟件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