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
摘 要 北京文藝廣播名牌欄目《演藝群英會》作為廣播節目視頻化最早的踐行者,通過10年來的專業積累和銳意創新,經歷了一個全媒體時代發展趨勢下由轉變到融合的過程。文章旨在通過對以往經驗的梳理,簡析廣播節目視頻化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 媒體時代;發展過程;環境;趨勢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6-0092-02
北京文藝廣播《演藝群英會》節目始創于2007年,到今年已經過了將近10年的歷程。這是一檔集戲劇、影視、創作全方位一體的開放式、互動式、話題性訪談節目。每期節目都會有嘉賓、有專題,包括一些即時性的影視戲劇作品的專題分享,還有演藝名人以及主創的交流表達,每周會有一次點評和分析性質的概覽綜述,是一檔“跟人打交道、跟作品打交道、跟文化打交道”的節目。
這樣的節目定位奠定了傳統廣播與視頻相結合的可塑性。畢竟,節目涉及內容相對比較形象化,具有可視覺展現的豐富性,包括嘉賓的知名度與可看性也是成正比的,另外節目中所呈現的跟文化藝術創作者溝通交流的狀態、言談舉止等方面,往往還是可以挖掘出一些娛樂性或者打動人的地方,這些人本身也比較有特點,被可視化以后,多一層渠道提供給聽眾去主動觀看,也是為聽眾著想、滿足其需求的一部分。
《演藝群英會》視頻化嘗試經歷了一個適應全媒體時代發展的過程。
首先,2009年開始初次嘗試視頻直播,對于包括主持人妝容衣著以及嘉賓儀表上,都有了要求,也有了提升,從呈現水準上是在逐漸向網絡直播
看齊。
2011年開始了視頻直播中的圖片類內容插入,顧名思義,就是在直播間之外,專門設崗,有節目組的圖片視頻編輯,根據每期節目的內容,準備好充分的圖片、照片、海報以及短視頻等,由導播在節目進行中,根據主持人和嘉賓的交流內容,相應插入這些素材,讓視頻直播出去的人和人的對話中,多了視覺信息,豐富了可看性內容,也讓主持人和嘉賓的對談更加具象化、具體化、細致化,比如主持人和嘉賓在談電影《泰坦尼克號》,幾乎同時,在網絡視頻上就可以看到電影海報的插入,如果要聽一段電影的原音重現,那么就會有電影片花在視頻里的插入,以此類推,這樣的好處,其實是符合現如今聽眾和觀眾的需求的,就是任何信息都即時性、提示性的展現出來,節目主創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叫法——“內容便利性”,就是任何內容,其中所涉及到的次內容、衍生內容,就會像一本書的索引一樣,被第一時間具體插入呈現,有助于信息內容傳播獲取。這是一個“信息視覺化”的時代,或者叫“讀圖時代”,具象可視性,提供了信息感知,內容感知,這些感知從而逐步轉化生成理解和認識。
2013年前后,上述的圖片類內容視頻直播被取消了,節目組的專職圖片視頻編輯崗也取消了,節目視頻直播回到了最初,回到了純粹依靠主持人和嘉賓的相對傳統的訪談,也對話題內容設計和選取有了更高要求,對訪談的節奏和情緒控制,對于人情模式的挖掘和主題意義的提取,也有了更高要求。視頻直播依然起到了比較重要的作用。
2017年,北京人民廣播電臺與北京新媒體集團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開啟“互聯網+廣播”模式,“北京時間”電臺專區正式上線。《演藝群英會》作為首期嘗試的七個節目之一,開啟了“互聯網+廣播”模式。登錄“北京時間”網站或下載“北京時間”App,即可收聽、收看廣播節目的實時直播或點播,還能隨時查詢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名牌欄目、主持人信息和知名電臺主持人的時間號入口與主持人直接互動。
通過《演藝群英會》節目8年的視頻化嘗試,讓筆者對全媒體融合時代廣播節目視頻化有了一些深入的思索。
首先,廣播人需要客觀面對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大環境和大趨勢。美國權威的媒體雜志曾對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我們獲取信息的形式、獲取內容的形式,已不再是固定式接受,也不是單純的搜索式接受,而是一種隨時隨地會得到信息的交互即時影響,比如朋友圈、微博等這些自媒體平臺的信息和內容生產及傳播,則是最自由自主豐富多變的,也是如今對我們影響最大的。
因此,實際上我們的生活方式已經產生了變化,那么傳統媒體也自然會在這種巨大又長久的變化中,不斷去調試自己的位置,去嘗試改變,迎接時代和大眾的需要。與之相應的,廣播無論怎么求新求變,還是要去滿足那一部分人的需要,而不是所有人,并且積極處理好與這一部分大眾的關系。
其次,在全媒體信息化時代,廣播不會輕易被替代。廣播已存在上百年,屬于最傳統的傳統媒體,它的不可變性,也就是不可替代性,其實就是廣播特性,根本上是聲音唯一屬性,僅通過聲音去傳遞和描摹,僅通過聲音去構建完整的信息獲取氛圍,通過聲音去呈現完整的內容氛圍,并且在有限的聲音之下去為大眾提供想象空間和認知空間,這一點至關重要,這也是聲音傳播最為獨特的地方,也是廣播傳播的神秘性所在。
廣播的神秘性如今已經被打破了,打破的意義總體是積極的,因為它讓廣播節目的形式有了新一種呈現,包括節目制作和主持人互動等方面,也越來越接近新媒體形式,越來越公開,越來越被大家所關注。
廣播節目的視頻化,其實并不僅僅處在應用層面,而是一種面對全媒體融合的姿態,這個姿態彰顯的跨越意義要大于實際的渠道和內容層面。
再次,廣播作為傳統媒體優勢需要最大化開掘。
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的優勢到底是什么?
1)內容優勢,長期以來對于內容的儲備以及內容選取甄別的敏感度。
2)人力優勢,科班人才與專業系統的培養,對于新聞媒體來講,始終還是至關重要的,有這樣一群人在,不斷衍生和滋養的氛圍,還是比較規范和完整的。
3)渠道優勢,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其渠道的拓展性和專業性,平臺的規范化和穩定化,包括運營維護的經驗和流程,還是一種優勢的存在。
4)真實優勢,真實性其實是新聞傳播很重要的一個特性,從傳統媒體的角度,這是我們最要捍衛并且發揚的,《演藝群英會》作為一檔訪談類節目,無論是作品還是嘉賓,無論是文化現象還是爭議主創,都是時代的反應,是社會的反應,這一點或許沒有其他新媒體平臺的娛樂性那么強,但我們力圖去記錄時代的脈搏,去反應文化藝術娛樂消費層面的真實訴求和需求。
5)價值觀優勢(社會性優勢)。在社會效益和社會導向方面,傳統媒體還是有其把控能力的。
這些優勢,不但要保有,還要最大化鞏固,不斷發揚,不斷強化,不斷開掘,不斷創新。
最后,廣播節目視頻化還需要不斷完善。
1)要明確廣播節目的屬性。廣播節目,畢竟不是網絡節目、不是電視節目,它的傳統屬性決定了在制作水準上、在畫面精細度上、在視覺呈現感上、在節目質感上,跟愈發精良的網絡節目和電視節目,還是有距離的。
2)廣播節目的品質要保證。強調和營造所謂的“廣播氛圍”“聲音想象氛圍”“聲音對內容的營造拓展氛圍”,這三點不能丟。這是廣播節目的品質保證,我們常說的廣播“可聽性”,實際上除去話題和內容的吸引力外,主持人的語言表達魅力,還有就是“廣播氛圍的營造”,通過聲音去引導并構建了內容的氛圍,有助于聽眾去獲取信息,完成對內容的消費。
3)廣播節目主持人在視頻化發展上需要完善。傳統廣播主持人,具有專業的素養,在相對封閉安穩的環境里專注甚至單一,在電臺這種環境下,實際上也遠離電視和網絡的開放與光鮮,競爭意識和自我包裝意識、宣傳意識都不強, 與網絡上經常出現的網紅不同,廣播主持人,因為業務環境和工作方式,在原本的氛圍里是不具備這些意識的,那么,隨著網絡視頻直播的伴隨和發展,廣播節目主持人也應該打破原有的意識,甚至應該豐富原有的表達,讓主持人的“個人魅力”更為強化和有效,讓主持人“個人風格”更為完善和全面。
當然,也必須認識到,并不是所有廣播節目都適合視頻化,廣播節目視頻化只是一種順應媒體融合的手段和方式,在全媒體融合時代,面對新媒體和自媒體,作為傳統媒介的廣播還需要積極探索,勇于創新,不拋棄不放棄,不拒絕不迎合,不忘初心,不墨守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