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芳
摘 要 作為地方臺需要沉下心來,樹立文化大情懷,從本土文化根源抓起,做起,打造精品化、專業化的本地文化欄目,讓一個個文化元素在節目中開花,讓觀眾找到一種回歸,而不是舍本逐末,追求短期效益。
關鍵詞 文化;原點;初心;地方臺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6-0094-02
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壯大,主流媒體有些慌亂,一塊大蛋糕突然被蠶食,怎能心安?調頭、融合的詞匯摻雜著各種聲音撲面而來。電視臺、電臺、報紙的實力還是非同一般,很快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然而僅僅如此,人們就會回頭嗎?節目重要的不是如何讓大家看,而是如何吸引大家看,各大媒體應該立足自身,用當地文化做支撐,讓節目回歸原點,回歸初心,才可有作為。
那么什么是原點?什么是初心?
讓很多人意外的是,在2017年開年強勢突圍的,竟是多年處于邊緣化位置的文化類綜藝節目。
《中國詩詞大會》余溫未散,董卿又帶著另一檔文化類綜藝《朗讀者》和觀眾見面。
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和佳作美文相結合的方式,用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
熱愛閱讀的董卿說,她經常把自己關在家里朗讀,有時,甚至讀到淚流滿面。而借助《朗讀者》,董卿終于有機會把積累在內心多年的表達欲和分享欲全然釋放。此節目對于從業20多年的董卿,是職業生涯的又一個新的起點,也是她于浮躁之處回歸電視人本心的作品[1]。
曾經一段時間,熒屏上被制作粗糙、低劣媚俗的節目霸屏。有數據統計,過去的2016年,各省級衛視共超過400檔節目上線,數量多達2015年的兩倍。地方臺資金短缺,機制老化、人才短缺,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如何從這樣尷尬的處境中脫離出來,找到自己的定位?
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就廣義而言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從狹義上說,就是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而我們所說的文化內涵式指文化的載體所反映出人類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內容[2]。
地方電視臺必須實施本土化對策,挖掘本土文化,提升節目影響,可以利用地域文化差異創作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節目,取得一定的競爭優勢。
1 運用文化元素,做精節目
文化不是一個旗幟,也不是一個口號。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淀積累已經成為人類延續生命的魂魄,它告訴我們走向明天的方向。不論戰爭還是人類思想上的偏離,最終會回到原點,這個原點會告訴我們為什么活著,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所以地方臺的節目需要落地,落地不是大而空的概念,而是凸顯個性元素,拓展有限的節目資源,并做到極致化、精致化和最大化。
如果一檔節目,人力、物力、財力以及舞臺效果無法與央視、衛視比的話,那就需要我們在地域特點上做文章,將個性元素做足、做大、做強,這樣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是說中央臺做了個詩詞大會,地方臺也要效仿,地方臺需梳理自己的文化脈絡。
筆者所在的長治是一座歷史古城,有神農嘗百草、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數不清的神話傳說和故事;有30多個國家級古村落;有上黨梆子、上黨落子、鼓書和道琴等戲曲文藝;還有彩塑、堆錦、琉璃等獨特的技藝。這些形成了個性長治,也是全國的名片,怎么把這些元素放大用好?不光停留在表層的宣傳,而是真正地愛上它,去琢磨、去還原,把它運用到節目中,讓它去包裝我們的思想和記憶。
2 用人文情懷來包裝故事
再來說《朗讀者》,“不是說僅僅停留在朗讀動聽的字句上。節目的定位是,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朗讀可以分成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則是展現生命。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朗讀者》給我們很多啟發,對于節目而言,文化是一件有品位的外衣,里面包裹的是值得尊重的生命。
長治電視臺應該依托本地濃厚的文化資源豐富熒屏。《走近》節目是一檔講述當地人文的一檔專題節目,比如《灌腸》《做缸人》《彩塑的召喚》等片子,用記錄的手法講述百姓身邊的故事,不僅生動而且形象、讓文化通過人物故事大放異彩,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贏得廣大觀眾的認可。但節目運作一段時間就夭折了,因為它太零散了,形不成一個大的引爆點。當下,古村落已成為地域性的名片,長治國家級僅古村落就有32處,數量多,分布范圍廣,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人們越來越懷念那些漸行漸遠的民俗民風,讓古村落活起來,注入當地的人物、美食、傳說,讓他串起一個大文化。
3 從普通人身上尋找感動
長期以來,地方臺露臉最多的是領導、企業家、商人,還有各種獲獎的先進人物,他們形成廣播電視宣傳的主流。久而久之,媒體人形成一個習慣,新聞八股文,節目八股文,沒有創新。從節目標題上可以看出,比如《企業風采》《黨旗飄飄》《工人先鋒》《攜手慈善》等。無論攝像還是編導都是板著面孔做節目,對人物和故事僅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談。
2010年,作為地方臺的長治電視臺開辟了《走近》欄目。這是一檔民生節目,用記錄的手法講述普通百姓的故事。他們第一次拍攝了鞋匠、盲人、救助站的流浪者還有即將消失的村莊里的村民……這些故事很普通,甚至有些人覺得沒有價值,但從片子中,我們看到人性的光芒。比如鞋匠,他一無所有,沒有父母、親人,沒有房子,金錢,他小腿殘疾,而且佝僂,但他像一棵倔強的小草生活在城市的高樓大廈間。當記者問他為什么不去乞討時,他說,我要活的有尊嚴。一個人沒有金錢、權力等一些華麗的外表之后,還有什么,恐怕很多人不會去關注生命的尊嚴。救助站的流浪者去世了,找不到家人,救助站工作人員為他舉行告別儀式,他們的回答一樣讓人感動,為了生命的尊嚴。節目最終是提升精神世界的一個工具。這檔節目在當地引起較大反響,為什么?因為它關注的是寒冷、饑餓和黑暗中底層人物頑強的生命力與他們心中那一抹希望,這個希望是屬于大家的、全人類的,它是生命的原點,會讓我們心里踏實、溫暖。
在央視的《朗讀者》中,來自成都鮮花谷的夫婦周小林和殷潔的愛情故事感動了全國。而近日上映的紀錄電影《我的詩篇》主人公之一陳年喜是一位礦工詩人,他的一首詩寫到:再低微的骨頭里也有江河,而董卿也說過普通人的故事更容易打動人。
4 重拳打造地方特色節目
打開電視,有將近100多個臺,你會如何選擇?我們發現,當我們到一個地方游玩,很愿意觀看當地電視臺的節目,特別想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
記得一個地方臺晉城臺拍了一部《俺家住在黃花街》的本土連續劇,該劇以晉城市老街“黃華街”為背景,以主人公楊晉生一家人的生活變化為主線,以小見大,通過電視藝術的手法,反映了晉城建市30年來老百姓生活的變化以及城市的成長變遷。劇情主題積極向上、故事溫暖感人,塑造了一批形象鮮活、有血有肉、特點鮮明的晉城人形象,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是一部接地氣的文藝作品。該劇演員全部為晉城市民,拍攝創作團隊也由晉城廣播電視臺人員擔任。這部連續劇創下了歷史最高收視率,雖然投資800萬,但提升了整臺的實力。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作為地方臺需要沉下心來,樹立文化大情懷,從本土文化根源抓起,做起,打造精品化、專業化的本地文化欄目,讓一個個文化元素在節目中開花,讓觀眾找到一種回歸,而不是舍本逐末,追求短期效益。
參考文獻
[1]劉長欣.“詩詞大會”火了 董卿借“朗讀”回歸電視人初心[EB/OL].[2017-02-19].http://kb.southcn.com/content/2017-02/19/content_165483713.htm.
[2]劉豪興.社會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