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軍+李福軍
摘 要:為了探索天長市場上幾種新型殺菌劑對新麥21赤霉病的防效,特進行了田間藥效對比試驗。試驗結果表明:36%氰烯菌酯·12%戊唑醇SC、15%氰烯菌酯·5%己唑醇SC、8.5%戊唑醇·26.5%福美雙SC、25%氰烯菌酯SC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高于70%甲基硫菌靈WP的,且對小麥生長安全,可以推廣應用,生產中赤霉病流行的年份建議取代甲基硫菌靈和多菌靈使用。
關鍵詞:新麥21;小麥赤霉病;殺菌劑;藥效試驗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081-02
新麥21為半冬性偏弱春性小麥品種,幾年來該品種在天長市種植綜合表現較好,但其對赤霉病的抗性較本地的紅皮春性麥略差。近年來,天長市小麥赤霉病呈逐年重發態勢,而防治藥劑上不少農戶仍是以選擇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等苯并咪唑類殺菌劑為主,防效差,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為了探討天長市場上幾種新型藥劑對新麥21小麥赤霉病的防效,2016年春季在安徽省小麥產業體系的安排和指導下進行該項試驗,以期為今后更好地指導本地半冬性小麥赤霉病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36%氰烯菌酯·12%戊唑醇SC(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15%氰烯菌酯·5%己唑醇SC(陜西上格之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8.5%戊唑醇·26.5%福美雙(南京南農農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25%氰烯菌酯SC(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靈WP(山東華陽農藥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供試小麥品種為新麥21。
1.2 試驗田概況 試驗設在永豐鎮橋灣社區中心組,地勢平坦,土壤類型為黏土,有機質含量20.6g/kg,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機插水稻小麥,2015年10月26日播種,先用大馬力拖拉機旋田,旋耕前撒基肥:N-P-K=15-15-15的復合肥375kg/hm2+N-P=17-44二銨25kg/hm2+尿素225kg/hm2。而后用12馬力手扶拖拉機配2BJ-5A型條播機免耕條播,播種量為375kg/hm2,最后機開溝。
1.3 試驗設計 試驗設6個處理(見表1),3次重復,共18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50m2 。
1.4 施藥時間和方法 4月21日小麥進入初花期,按試驗設計要求4月23日進行赤霉病第一次噴藥防治,施藥時小麥生長均衡,平均穗數537萬/hm2。用容量16L的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噴霧,用水量為450kg/hm2。4月29日開展第二次藥劑防治。小麥成熟期為6月2日,收獲期為6月7日。
2 小麥揚花灌漿期間天氣狀況和菌源情況調查
2.1 氣溫 藥后3d無降雨,小麥揚花期起止日期為4月20日至5月5日,期間4月下旬平均氣溫為18.2℃,與常年同期基本持平;5月上旬平均氣溫為19.9℃,較常年同期偏高0.3℃;5月中旬平均氣溫為20.2℃,較常年同期偏高0.2℃;5月下旬平均氣溫為20.2℃,較常年偏低1.0℃。5月上中旬的氣溫對赤霉病的二次感染十分有利。
2.2 降水 4月1—30日共有11個雨日,累計降雨量達到110.5mm,較常年同期偏多60%,有利于赤霉病菌子囊殼的萌發和病菌的傳播,尤其是4月20日至5月5日小麥揚花期間累計雨日有7d,累計雨量72.5mm,有利于赤霉病的發生和流行;揚花后5月6—31日累計14個雨日,累計降雨量達到138.5mm,5月份的降雨量是常年同期的1.2倍,期間頻繁的降雨有利于赤霉病病菌的二次侵染。
2.3 日照 4月下旬日照時數41h,較常年同期偏少28h。5月日照時數為141h,較常年同期偏少68h。陰雨寡照有利于赤霉病的發生和二次侵染。
2.4 菌源 據天長市植保站4月初的田間調查結果顯示,本年度天長市稻樁赤霉病子囊殼叢帶菌率一般為5.3%,較重發的近3年同期均值少90%以上;枝帶菌率一般為1.0%左右,比重發的近3年同期均值偏低43.5%,田間菌源量較少。
3 調查分析
3.1 防效調查 小麥黃熟時,小麥赤霉病病情已穩定,于5月24日調查,每處理區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調查60穗,共300穗。記錄病穗數、病穗嚴重度,計算病穗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試驗數據采用最小顯著差數法(LSD)檢驗處理間差異顯著性。
3.2 對小麥安全性調查 施藥后7、14d觀察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記錄藥害的類型和程度。
3.3 產量調查 小麥收獲前(6月3日)進行理論測產。
4 結果與分析
4.1 防效 試驗結果(見表2)表明,處理1、2、3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防效較好,分別達到了81.9%、80.2%、81.3%,處理4、5對小麥赤霉病防效略低,分別為70.9%、52.2%;處理1、2、3、4的病指防效分別為86.1%、83.5%、84.8%、82.3%,處理5的病指防效最差,只有63.3%。經最小顯著差數法(LSD)檢驗不同處理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有差異:處理1、2、3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較好,它們之間無顯著差異,與處理4病穗防效存在顯著差異,與處理5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存在極顯著差異。
4.2 安全性 第1次藥后7、14d目測觀察,各施藥區小麥生長正常,無藥害癥狀,表明在所試藥量范圍內各藥劑對小麥生長安全。
4.3 保產效果 收割前對試驗小區進行理論測產,15%氰烯菌酯·5%己唑醇SC、8.5%戊唑醇·26.5%福美雙SC、25%氰烯菌酯SC、36%氰烯菌酯·12%戊唑醇SC及70%甲基硫菌靈WP這5個處理的產量分別為5 275.6kg/hm2、5 045.4kg/hm2、5 031.7kg/hm2、4 979.3kg/hm2、4 781.8kg/hm2,分別較噴清水的對照增產26.7%、21.2%、20.8%、19.6%、14.8%(見表3)。
5 結論
從試驗結果來看,空白對照噴清水的處理病穗率只有20.2%,病情指數只有7.9,因此2016年度天長地區新麥21赤霉病發病不太重。但70%甲基硫菌靈可能因長年施用抗性降低等原因,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最低,只有52.2%、63.3%,因此在生產上,對于中感赤霉病品種來說,赤霉病流行的年份已不適宜用其來防治;36%氰烯菌酯·12%戊唑醇SC、15%氰烯菌酯·5%己唑醇SC、8.5%戊唑醇·26.5%福美雙SC、25%氰烯菌酯SC這些新型藥劑對小麥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高于70%甲基硫菌靈WP的,且保產效果好,對小麥生長安全,可以在天長市大面積推廣應用。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