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鑫

摘 要:為探索適合干旱、半干旱石質山區的造林技術,該研究分別用植苗造林、覆膜造林及客土袋造林方法進行造林試驗,3年后測量側柏生長量(樹高、地徑、蓬徑)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表明,對側柏樹高的影響,覆膜造林和客土袋造林技術的差異不顯著,而此2種方法與植苗造林差異顯著;對側柏地徑的影響,覆膜造林技術和植苗造林技術比較差異不顯著,植苗造林與客土袋造林差異顯著;對側柏蓬徑的影響,3種技術之間差異不顯著。
關鍵詞:石質山;造林技術;生長量
中圖分類號 S72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101-03
Abstract: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of rocky mountain in semi-arid area,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for growth increment by different afforestation techniques are discussed.Three years later,the results from analogy analysis included tree height,ground diameter and canopy diameter.Than the data are analyzed by variance and multiple comparisons.The results show it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vering afforestation and afforestation of replace with out-soil bag for tree height,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an planting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For the ground diameter,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tween planting and afforestation of replace with out-soil bag.And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anopy diameter between the three kinds of technology.
Key words:Rocky mountain;Afforestation technology;Growth increment
石質山主要指石灰巖質山地、山體裸露山地和普通石頭山地[1],其表土層較薄甚至無土,采用一般的造林方法造林難度大,而且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長量低。復雜的立地條件和干旱的氣候,不利于苗木成活和生長,尤其在無雨季節可供灌溉的水資源少,使得造林后管護更加困難。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采用植苗造林技術、覆膜造林技術及客土袋造林技術方法,測量比較樹高、地徑及蓬徑等生長量數據,為今后的干旱、半干旱石質山地造林技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本試驗選擇耗水性少、水分利用效率高、抗旱性強的樹種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作為供試樹種。側柏適應寒冷氣候,抗旱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抗鹽堿力較強,分布廣,是我國北方抗旱造林重要的樹種[2]。
1.2 方法 根據石質山半石質山地形復雜破碎的特點,為了能使抗旱造林效果發揮到最佳,采用魚鱗坑整地方法造林[3],坑面低于原坡面,稍向內傾斜。橫長1m,豎長0.8m,深40cm,外側修筑成半環狀土埂,土埂高20~25cm,品字形排列。主要采用3種造林方法,即植苗造林、覆膜造林及客土袋造林[4]。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造林技術處理對側柏樹高的影響 在3種不同造林方法的試驗地,每種方法選擇3塊標準地,每塊標準地選取50個樣本進行樹高的測量,共計450個樣本進行測量,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植苗造林、覆膜造林及客土袋造林技術側柏的平均樹高分別為109.29cm、117.71cm、118.59cm。
為了進一步檢驗不同造林技術對側柏高度影響的程度,采用方差分析進行比較,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不同造林技術對樹高影響的差異極顯著(P=0.000)。但這一方差結果只能在總體上來檢驗差異顯著性,不能判別這些顯著差異具體來自哪里,若要深入分析,需要進行多重比較。多重比較結果見表3。用S-N-Ka法進行多重比較,可知覆膜造林和客土袋造林技術與植苗造林技術的差異極顯著,客土袋造林技術較之覆膜造林技術效果不顯著。
2.2 不同造林技術處理對側柏樹高的影響 使用游標卡尺對側柏地徑進行測量,為了保證測量的準確性,試驗統一選取第一片葉子生長處的地徑測量,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3種不同造林方法平均地徑分別為1.23cm、1.19cm、1.26cm。
為了進一步檢驗不同造林技術對栽后地徑影響的變異程度,采用方差分析進行比較,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不同造林技術對地徑影響的差異顯著(P=0.021≤0.05)。對數據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結果見表6。用S-N-Ka法進行多重比較,由表6可知,覆膜造林和植苗造林技術地徑差異不顯著,覆膜造林和客土袋造林技術對側柏地徑的影響差異不顯著,植苗造林與客土袋造林差異顯著。
2.3 不同造林技術處理對側柏樹高的影響 蓬徑的測量是每個樣本測量最大蓬徑和最小蓬徑,計算兩個數據的平均值,結果見表7。由表7可知,3種不同造林方法的平均蓬徑測量結果為客土袋造林>植苗造林>覆膜造林,平均蓬徑分別為39.49cm、39.26cm、38.9cm。
進一步檢驗不同造林技術對側柏蓬徑影響的變異程度,采用方差分析進行比較,結果見表8。由表8可知,不同造林技術對蓬徑影響的差異不顯著(P=0.435>0.05)。結果說明3種造林技術的對蓬徑的影響不顯著,換言之,3種造林方式對側柏蓬徑的影響無明顯差異。
3 結論與討論
通過比較不同造林技術樹木生長量(樹高、地徑、蓬徑),結果顯示:(1)覆膜造林和客土袋造林技術與植苗造林技術的差異極顯著,客土袋造林技術較之覆膜造林技術效果不顯著;(2)覆膜造林分別與客土袋和植苗造林技術對側柏地徑的影響無差別,植苗造林和客土袋造林技術有差異,但差異非極顯著;(3)在蓬徑方面,3種技術之間差異不顯著。
綜合3種技術造林,對側柏生長量的影響效果分析,客土袋造林效果最好,覆膜造林次之,植苗造林效果最差。分析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一是造林后3年對樹高、地徑、蓬徑數據的調查,數據采集時間比較短,因此生長量變化不大;二是不同技術在造林時沒有添加營養肥料,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可以影響樹木的成活率,但是對樹木的生長量影響可能有限。
參考文獻
[1]代光明.石質山綠化造林存在的問題既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4(16):105-106.
[2]王永法,武俊生.干旱石質山低側柏造林技術的調查[J].林業科技開發,1999(5):49-50.
[3]田種穎,宋海萍.石質山丘水土保持工程效應的調查研究[J].河北果樹,1991(3):29-30.
[4]王世忠,于震,王洪江,等.遼西半干旱地區石質山客土袋造林技術研究[J].遼寧林業科技,2015(2):1-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