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銘忠

摘 要:該研究采用3∶2混交比例和株間混交方式,開展了杉木與不同闊葉樹種(木荷、閩粵栲、火力楠)混交造林試驗,對其10a生的林分生長量及其他因子調查并分析,結果表明:杉木與木荷混交優于其與其他2個樹種混交。
關鍵詞:杉木;闊葉樹種;混交造林;試驗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104-02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為杉科杉木屬常綠喬木,是我國南方各省區最重要的造林樹種之一。然而,林業生產實踐表明,長期大面積營造杉木純林,由于樹種組成單一,林相結構層次簡單等,容易引起抗病蟲害能力減弱,防火性差,生態環境惡化,地力衰退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杉木的可持續經營。營造混交林尤其是針闊混交林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方法,選擇合適的樹種與杉木進行混合種植,可有效解決由杉木純林引起的林分穩定性和抗逆性弱等問題,對于提高森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具有重要意義。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為福建省山地造林的先鋒樹種之一,具有生長性快、耐火能力強、改土能力良好等特點[1],木荷是馬尾松、杉木等樹種較理想的混交造林樹種[2]。閩粵栲[Castanopsis fissa (champ.) Rehd.et Wils]為常綠喬木,適宜與杉木、馬尾松等樹種混交造林,既可提高林分總生長量,又能改善林地土壤?;鹆﹂∕ichelia macclurei Dandy)為常綠喬木,具有生長快、適應性強等特點,是杉木、馬尾松理想的混交造林樹種。本文通過10a生的杉木與木荷、閩粵栲、火力楠混交林分的生長量等因子進行調查分析,為科學、合理經營杉木與闊葉樹種混交林提供實踐參考。
1 試驗地概況及研究方法
試驗地位于福建省尤溪縣西城鎮音頭村,地理坐標為北緯26°10′34″,東經118°05′27″。屬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7℃,年降水量1 652mm。試驗地為2000年杉木采伐跡地,坡位上部,坡向東北,坡度23°,海拔高度375~500m,立地質量等級Ⅱ,土壤為山地紅壤,面積為9.5hm2。2001年更新造林,挖暗穴,1a生實生苗栽植,初植密度2 505株/hm2,混交比例為3∶2,混交方式為株間混交。杉木栽植點遇到杉木伐樁有健壯的萌芽條則保留萌芽條1條,不再種植實生苗,其余的萌芽條一律不留。設3個試驗區:A區為杉木與木荷混交,面積3.9hm2,B區為杉木與閩粵栲混交,面積3.5hm2,C區為杉木與火力楠混交,面積2.1hm2。造林后前3年進行全面鋤草,5月及9月各鋤草一次。
2 調查方法
2010年5月,每個試驗區各設置3個20m×20m標準地,共設置9塊標準地。標準地內進行每木檢尺,測量樹高、胸徑、枝下高。單位蓄積量計算按福建省杉木二元立木材積表公式:V=0.0000872D1.785388607H0.9313923697;闊葉樹計算公式:V=0.00005276 D1.882161H1.009317。
3 結果與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各試驗區中的杉木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單株材積、單株生長量,A區皆為最高,其次是C區,B區最低。A區的單位生長量是B區的185%、C區的123%。
在針闊混交林樹種間通過對生態環境選擇和種間競爭,能形成最佳林分組合,較純林發達,具有深淺根系互相搭配的特點[1]。杉木、火力楠為淺根性樹種;木荷、閩粵栲為深根性樹種。淺根性與深根性的混交林地下吸收根呈分層分布,能夠充分利用不同層次的土壤養分,使混交林穩定協調地生長[2]。本次試驗中的杉木與木荷混交,杉木與閩粵栲混交符合這一特點。但從單位產量來看,杉木與木荷混交比杉木與閩粵栲混交林高出85%,況且木荷是我國南方最主要的防火樹種[2],與木荷混交能兼顧防火作用。
4 討論
森林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衡量經濟效益最主要的指標是看同一樹種的單位產量,改善土壤、水土保持和防火、防病蟲害是衡量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指標之一。從森林三大效益來衡量,本試驗中的A處理方式皆優于其他2種處理方式。另外,處理好種間關系是營造混交林成敗的關鍵,混交方法、混交比例和林分密度對種間關系的影響十分復雜[3]。如何處理好這些關系,本文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堅持適地適樹、因地制宜、生態優先為原則。
參考文獻
[1]朱新東.不同坡位馬尾松及江南油杉與木荷混交林生物量分布研究[J].林業勘察設計,2010,2:107-112.
[2]陳存及,陳伙法.闊葉樹種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3]洪建農.杉木與七種闊葉樹混交造林效果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08,3:120-12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