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



摘要:該文通過對合肥市廬州公園的實地調查得知,合肥市廬州公園內的植物共81種,隸屬44個科,其中喬木41種,占總數的50%,灌木21種,占總數的27%,草本植物13種,占總數的16%,水生植物2種,占總數的2.47%,藤本植物4種,占總數的4.94%。并依據植物配置的原則和方式對合肥市廬州公園內的植物配置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合肥市;廬州公園;植物配置;調查
1.調查路線和方法
1.1調查時間 2016年2月24日至2016年5月20日。
1.2調查路線 根據合肥市廬州公園內的具體情況,擬將廬州公園劃分為以下區域進行調查,分別為:(1)休閑區域:從主入口進入,一路經過地標山-兒童樂園-老年活動廣場-景觀平臺棧道為第一區域;(2)運動區域:沿健身綠道進入籃球場、網球場周圍為第二區域。
1.3調查方法 采取實地考察、走訪及與有當地有關技術人員交流,對植物種類進行調查、記錄,并對部分植物標本進行鑒定和整理。此次調查植物分類的方法主要以恩格勒系統命名法為依據。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調查數據記錄及分析
2.1.1第一區域植物配置的調查 通過調查得出該區植物種類共計37種,隸屬19個科,其中喬木有16種,灌木15種,草本植物4種,水生植物2種(表1)。由于該區是以觀賞為主,林木稀少的地方可以成片栽植石榴或薔薇,形成常綠,落葉混交,喬、灌木及地被植物相結合的植物生態群落。若今后在植物配置中選用色度對比大的種類進行搭配效果更好,如淡綠色的柳樹、草坪,淺綠色的梧桐,深綠色的香樟,暗綠色的油松、云杉等,同時可對樹木作適度修剪,為下層灌木留下生存空間。由于該區地勢有起伏,不同的葉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所以在以后的植物配置中應考慮到由低到高,四層排列,構成綠、紅、黃等多層樹叢,并考慮到不同花期的種類分層配置,使觀賞期延長。也可選用一些藥用植物、果樹等有經濟價值的植物來配置,使游人來到林木蔥蔥、花草繁茂的綠地或漫步在林蔭道上,但覺滿目青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2.1.2第二區域植物配置的調查 由表2得知,該區植物共計69種隸屬37個科,其中喬木32種,灌木26種,草本植物9種,藤本植物2種。由于該區集娛樂、科普于一體,所以在今后的植物配置當中應考慮到以花壇、花鏡、草坪為主。而在游覽休息區可以選用生長健壯的幾個骨干樹種,如雪松、銀杏、水杉、香樟等。另外,根據地形的高低起伏變化,在今后的植物配置中可采用自然式配植樹木,在林間空地可設置草坪、廊、坐凳等,或者在路邊、轉彎處可設植月季園、牡丹園、杜鵑園等專類園。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調查得知合肥市廬州公園內的植物共81種,隸屬44個科,其中喬木41種,占總數的50%,灌木21種,占總數的27%,草本植物13種,占總數的16%,水生植物2種,占總數的2.47%,藤本植物4種,占總數的4.94%。
3.2建議
3.2.1科學地進行植物配置與選擇 公園綠化觀賞效果與藝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植物的選擇配置。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質,在自然界中形成固有的生態習性。廬州公園的配置充分利用了自然條件,合理改造了原來的地形地貌和原有植物,較好地解決了植物景觀創造、生態要求以及科學展示的矛盾,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達到了地形與山勢協調、空間組織流暢有序,植物景觀豐富多樣的效果。在配置中應注意喬、灌、草的綜合利用,并同時結合藤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的利用。在休閑區域,選用生長健壯、冠大蔭濃的喬木來綠化,在灌木和地被植物稀少的地區,建議可以適當的多加些草坪植物和小灌木如鳶尾、薔薇等,形成喬、花灌木及草坪植物相結合的植物生態群落。運動區域多為欒樹,可選用淡綠色的草坪,淺綠色的梧桐,深綠色的香樟,暗綠色的油松、云杉等,選擇色度對比大的種類進行搭配效果更好。不同的葉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層次更加豐富。在今后的植物配置中應考慮由低到高,四層排列,構成綠、紅、黃等多層樹叢以及不同花期的種類分層配置,可使觀賞期延長。而在水景觀賞區除多在該區引進樹種外,在配置上還應注意四季季相的變化,做到園內修竹碧草,名花異卉,三季有花開,四季常青樹,步移景異,似在畫中游。
3.2.2因地制宜,科學設計,適地適生 根據立地條件,結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點和對環境要求來安排,使各種植物都能生長并生長得好,不能盲目引進推廣外地園林植物,而應注重開發和應用鄉土植物。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長過程中,葉、花、果的形狀和色彩隨季節而變化,開花時、結果時或葉色轉變時,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因此,園林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的季相特色,利用有較高觀賞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植物的季相,能給人以時令的啟示,增強季節感,表現出園林景觀中植物特有的藝術效果的偏枯現象。如可以用不同花期的樹木混合配置、增加常綠樹和草本花卉等方法來延長觀賞期。
3.2.3注意種植的形式、密度和搭配的合理性 根據植物配置用地的環境,由它在總體布置中的作用和地位來決定用哪一種形式,一般有規則式、自然式和混合式三種基本形式。例如,一般在大門、主要道路、整形廣場及大型建筑附近,多采用規則式種植,而在自然山水草坪以及不對稱的小型建筑物附近,可采用自然式種植,以便使綠化種植與周圍環境之間達到統一、協調的效果。其次,密度也是影響其的重要因素,樹木種植的密度是否合適,直接影響到其綠化功能的發揮。要根據成年樹木、樹冠大小來決定種植距離,樹叢和樹林的樹冠可以適當交接。如以近期達到綠化效果為主,可稍密些;如遠近期相結合,可考慮用調整,伐林辦法或者采用生長快慢的樹相結合的方法。再次,樹木的搭配也是不可缺乏的考慮因素。在樹木搭配方面,要充分考慮遠近期結合。一般壽命長的樹種,往往生長緩慢,而苗木規格較小,不可能產生遠景所需要的效果,因而必須搭配種植適量的速生樹種,使其比例合度。如果慢長樹不耐陰,最好采用帶狀混交和片狀混交的形式,使能正常生長發育。另外,要根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去確定樹木花草之間的比例分配,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比例,喬灌木的比例等,還要考慮季相變化。在種植類型上,要把大片處理和重點細致的配置相結合起來,從大方面考慮,既要有重點,又要富于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