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蓮云
[關鍵詞]比特幣;大宗交易;私人資產
比特幣以P2P的模式存在于商業經濟中,但各國對于比特幣態度確千差萬別,我國對比特幣目前態度較為保守,但比特幣在民眾之間受到追捧逐。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仍存在諸多問題。
1 比特幣的尷尬身份
比特幣根據智能算法產生,未有發行機構。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五部委發布《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否定比特幣的貨幣屬性。貨幣應當具有的法償性和強制性,而比特幣均不具有。從貨幣的基本職能來說: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比特幣均可作為貨幣存在。但是比特幣的取得除卻開發還可通過交易的方式購買比特幣,且價格又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從價值角度而言比特幣產生凝結了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故比特幣同樣具有商品屬性。
2 比特幣可能引發的問題
2.1 去中心化引發信用危機
去中心化使得任何主體均可發行比特幣,這與比特幣的產生息息相關。其產生于互聯網算法,解題成功后即可發行,不同于人民幣由法律直接賦予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權力,且人民幣的發行以政府信用作為擔保。以政府信用的規則性、責任性、示范性為人民幣的發行流通提供信用支撐。但比特幣的發行主體存在任意性,因此無法提供信用支持。其次比特幣的發行存在免稅、免監管的情形。若信用缺失必然會引起市場波動。
2.2 交易平臺的無規格
比特幣的交易借助于交易平臺,在目前,關于交易平臺的建立并沒有嚴格的資格以及注冊資本這些細化的標準。在《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通知》中規定由電信管理機構負責交易平臺的備案工作。也就是說在不承認比特幣法定貨幣的基礎上,采取回避的方式將比特幣交易平臺簡單等同于普通第三方交易平臺。
2.3 比特幣引發的風險
比特幣出現后,價格波動較大,市場價值不穩定。這容易引發市場風險。另外比特幣與實體經濟脫節,當出現投機者惡意炒作時,比特幣很可能引發泡沫經濟。另外對于比特幣未建立相應的法律體系,曾有學者指出:雖然國家尚未認可比特幣的地位,但可以參考其他虛擬財產進行保護。但比特幣相比其他虛擬財產存在自己的獨特性,因此對比特幣仍需完善相關法律。
3 關于比特幣風險的規避
3.1 比特幣的重新定位
比特幣完全可以借鑒德國的模式,認定其“私人資產”的合法地位,以私人資產的身份進入到市場中,在進行交易時借鑒票據之間的流轉。認定比特幣為私人資產就可以解決比特幣發行主體的不適格問題。比特幣的產生是通過解題取得,完全可以歸類于非基于法律行為所得。簡單將比特幣歸類于貨幣或者是商品領域的做法都是不可行的,比特幣不同于傳統貨幣無法得到官方認可得到合法身份已經是注定。加之比特幣滿足人們需求體現的不明顯,共同導致比特幣的使用價值屬性虛幻。
3.2 信用評估
比特幣是依靠人與人之間的自發信用,因此信用缺失在比特幣交易時會較為嚴重。基于比特幣市場的特殊情況,首先應當建立信用評估體系,聘任比特幣市場以外的第三方擔任信用評估機構,借助于互聯網對于企圖進入比特幣市場的主體進行全面評價。以大數據的形式來對主體進行信用評估。同時也就意味著要對比特幣市場實施市場準入的制度,而市場準入的首要標準就是信用評估結果屬于合格的投資人。
3.3 “全球通”比特幣交易平臺
比特幣交易平臺在比特幣交易中起著中介的作用,但是目前對于比特幣交易平臺的設立、運行完全是無規范、無標準。只需要向電信部門備案即可。簡單的備案無法審核交易平臺的資質,交易平臺的設立也應實行行政許可制度。在交易平臺設立時,就應該對于交易平臺的注冊資本、技術水平有明確的標準。在交易平臺運行過程中也同樣要接受行政部門的監督,行政部門要對交易平臺進行技術檢測、以及技術指導。比特幣交易可以直接跨境,但由于各國法律、技術的差異性,會導致跨境交易時監管難度較大、引發管轄權爭議、交易實名制難以實現等問題。因此,應建立類似于“滬港通”的“全球通比特幣交易平臺”,專門負責國際化的比特幣交易。由各國共同開辦,依照國際法或者簽訂比特幣運作國際公約針對比特幣的國際化跨境交易。
4 結語
比特幣作為互聯網經濟時代產物,合理規制風險的前提下可成為流通世界的支付工具,實現在無匯率的交易全球化。
參考文獻:
[1] 姜立文,胡玥.比特幣對于傳統貨幣理念的挑戰[J].南方金融,2013(10).
[2] 陳娟娟.數字化信用和新型互聯網支付系統——比特幣的本質、初衷和啟示[J].理論探討,2014(03).
[3] 張力.比特幣的風險與其監管[J].經濟師,2016(08).
[4] 李東衛.美歐央行監管比特幣的做法及其對于我國的啟示[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報,2013(12).
作者單位:
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