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其華
摘要:為分析林農間作對油茶幼林病蟲害影響的情況,并制定相關的病蟲害良好預防及控制的模式,針對油茶幼林當作所間作種植的大豆、金銀花、花生3種作物不同間作模式對病蟲害的影響情況進行了試驗、調查與回歸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金銀花、大豆及花生3種間作模式對油茶幼林病蟲害的控制均有一定影響;統計分析結果表明:3種間作模式中間作金銀花達到的處理效果是最好的。3種間作模式均顯著影響油茶主要病蟲害的發生,回歸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間作大豆是調控病蟲害發生最適用的一種間作模式,利用這種間作模式可以有效地達到調控油茶幼林生態情況的目的,可促進種植作物經濟效益的提高。
關鍵詞:不同間作模式;油茶幼林;病蟲害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185-02
1 引言
油茶是一種山茶科常綠灌木,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分布范圍比較廣,但是總體上管理水平粗放,影響了油茶產業的正常發展,由于在對油茶種植株進行種植時,其行距一般為2.0 m×2.5 m或2 m×3 m,有充足的空間可以用來進行農林間作。合理的農林間作,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土地利用率,為農戶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增加油茶幼林早期收益。研究主要間作金銀花、花生及大豆與未實施間作的純林,對比其病蟲害發生情況。目前有關林間套作控制病蟲害的研究不是很多,筆者主要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展開分析。
2 試驗情況
德化縣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閩江一級支流大樟溪上游,東經117°56′~118°33′,北緯25°23′~26°57′。全縣地勢較高、地形復雜,地貌以低中山為主,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9.5 ℃,年均無霜期260 d左右,年均降水量1800 mm左右,平均日照時數在1769.3 h左右。試驗區域當地氣候資源豐富,降水量充沛,霜期較短,對于農作物、林木生長非常有利。
2.1 樣地設置
試驗研究共設置了標準樣地15個,每種間作處理方式分別設置了3個重復,油茶植株均為100株,每個樣地的面積均為20 m×30 m。
2.2 試驗設計
試驗中分別進行金銀花、大豆、花生三種間作模式和油茶純林4種處理方式,株行距均為2 m×3 m,長勢都比較好。每塊樣地的水肥管理等措施都相同。
2.3 研究方法
研究所進行的病蟲害調查均在間作物花期后,所使用的主要采樣方法為對角線五點采樣法,在采樣的過程之中以Z字型進行調查,針對葉面所出現的病斑大小、所占比例判斷其將會對油茶出現的病害發生率以及病情指數等指標進行計算。最后使用SPSS18.0和Execel軟件對數據進行整體分析。
3 不同間作模式對油茶病蟲害的影響
林間農作是一種新型的生態種植模式,合理應用林間農作處理,可以顯著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在保證林農作物能夠順利生長的同時,還能實現對林農間作病蟲害的有效控制,因而在國內的林農生產中應用較為廣泛。最終的研究結果顯示,實行林農間作可以對油茶幼林的林分結構進行良好調整,同時提高間作植物的病蟲害預防能力,與此同時,通過作物生物特性的改變還能對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產生影響。下面結合上述試驗,針對3種不同間作模式對油茶病蟲害的影響展開分析。
3.1 不同間作模式對油茶主要病害的影響
油茶的幼林容易出現的病害主要為油茶碳蛆病、油茶軟腐病及油茶煙煤病等,不同間作模式對這些病害的病情指數、發病率及防治效果的影響都各不相同,通過林地試驗可以發現,不同間作模式對病情指數、發病率的影響存在明顯差異,間作油茶林主要病害發生率、病情指數都非常低,未實施間作的純林其病情指數、病害發病率明顯高于間作油茶林,由此可見,所采用的間作模式會對最終的病害控制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調查結果顯示,不同間作模式對于油茶林炭蛆病發生率影響不同,與純林相比其差異較為顯著,但是所采用的間作處理模式不同,其所能夠發生的軟腐病病情指數及油茶煙煤病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進行金銀花的間作對于控制炭蛆病的效果是最好的。
3.2 不同間作模式對油茶主要蟲害的影響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調查樣地中發生蟲害的油茶數量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間作模式對油茶蟲害的不同影響,所有間作模式下油茶林蟲害發生率均低于未實施間作的純林,間作模式的采用對于控制油茶蟲害有著明顯的效果,對不同間作模式進行比較可看出,以金銀花間作的油茶林與未實施間作的純林相比而言,差異并不顯著,但是間作大豆、花生的油茶林與未實施間作的純林相比,蟲害發生情況對比顯著,其中間作花生可以獲得較好的蟲害控制效果。
3.3 回歸分析
為不同間作模式的病蟲害情況進行詳細地研究,下面以3種間作模式為分析的指標,同時分別以油茶的病害發病率、蟲害發生率及病情指數作為衡量標準,利用逐步回歸分析的方式,統計分析3種間作模式的影響結果,檢驗間作模式控制病蟲害發生情況的效果。通過統計分析可以發現,間作大豆對病害發病率的影響效果顯著,間作花生、大豆對病害病情指數的效果顯著,3種間作模式的對病蟲害發生率的影響都非常顯著。由此可見,間作大豆可以達到最顯著的病蟲害抑制效果,也可以得出大豆在3種間作之中是能夠實現對油茶病蟲害有效控制的最適用的生態種植模式。
4 間作影響油茶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本次研究分別在油茶幼林中間作種植花生、金銀花及大豆,在作物與環境、作物與作物間形成了較為復雜的關系,同時也對油茶林的病蟲害發生產生了改變,深入探究其發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4.1 環境變化
間作系統的形成,導致林間的光、熱以及水等條件發生變化,與此同時,林下空間結構也隨之發生改變,就環境角度而言,也對病蟲害發生率產生影響。
4.2 肥力變化
當前一些人認為,林間間作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以及土壤的養分含量,李云等人已經通過研究證明,間作豆科植物確實對土壤肥力的提升效果較為明顯,間作大豆有助于土壤中氮、鉀等養分含量的提升,但是氮素水平提升以后病害的發生率也提升,鉀肥的適當使用可以有效促進抗病能力的增強。
4.3 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金銀花水的提液具有抑制黑曲霉、枯草芽孢桿菌的功效,同時,由于金銀花當中富含抗菌活性成分綠原酸,其可以有效地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腸桿菌等病菌,此外,金銀花的正丁醇提取物還可以抑制潰瘍病菌菌絲生長。
4.4 其他因素
在整個間作系統當中,系統所產生的阻擋效應、稀釋效應、天敵誘集等因素是間作調控生態的關鍵因素所在,姚鳳嵐等人認為,間作玉米可以有效實現控制稻田中稻飛虱的數量,而間作作物所產生的花蜜及花粉等則可以吸引天敵昆蟲,提升害蟲寄生能力。
5 結語
不同作物面臨不同的病蟲害,再加之不同作物所需要的生境以及生物學特性的不同,故而需要針對性地制定間作模式以適應不同間作物種的生產,同時又能獲得較好的病蟲害控制效果。本次研究中主要對大豆、金銀花、花生3種間作模式對油茶病蟲害的影響效果展開了研究,均獲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以此為基礎可以針對其他的間作模式展開研究,促進間作模式的優化。
參考文獻:
[1]鄭 灝,楊志堅,馮金玲,等.不同林下套種模式對油茶幼林根區土壤化學特性及微生物的影響[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147~153.
[2]杜洋文,鄧先珍,曾祥福.不同套種模式對油桐生長及其枝葉養分的影響[J].森林與環境學報,2015(3):255~260.
[3]陳隆升,楊小胡,李志剛,等.間種迷迭香對油茶幼林生長及病蟲害的影響[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6(5):38~40,46.
[4]左 艷,楊先義,羅永猛,等.不同間作模式對早實核桃幼林生長的影響[J].天津農業科學,2015(12):92~94.
[5]宋學哲,王小娜.油松種實、枝梢害蟲的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J].綠色科技,2014(4):117~118.
[6]李 錢.施氮水平對松樹幼苗生長的影響[J].綠色科技,2016(1):98~99.
[7]王高山.實生苗培育技術要點探討[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