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權
摘要:指出了林業生態旅游是生態旅游的一種方式,是新興的經濟增長點,對促進地區綜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分析了怒江旅游業和生態旅游業的的概況、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提升策略,對怒江的資源優化利用和實現怒江生態、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林業生態旅游;發展現狀;怒江州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7-0264-02
1 怒江旅游資源概況
怒江州是云南省西北部的重要林業大州,位于98°09′~99°39′E,25°33′~28°23′N之間,國土面積14703 km2,人口54萬人,下轄4縣29個鄉鎮,是重要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怒江州各地區氣候有很大不同,天氣變化較大,總體上怒江屬于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季分明,但受地形、大江大河山脈等影響,垂直變化明顯,立地氣候特征顯著。怒江地勢北高南低,高山、陡坡多,可耕地面積有限,境內耕地沿山坡垂直分布,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占了76.6%,山區半山區地占63.5%,河谷地占7.6%,所以怒江的林業資源十分豐富。怒江州林業用地面積共1836.67萬畝,占國土面積的83.26%;林木綠化率80.85%,森林覆蓋率72.96%,在云南省名列前茅。旅游業和林業生態旅游業是怒江的新興產業,被列為怒江經濟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受到了及大重視,具有廣闊發展前景。
怒江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林業生態旅游的基礎十分優越。比如,游客到怒江,可以欣賞到高黎貢山、碧羅雪山、擔當力卡山,云嶺四山夾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相間排列形成的滇西北獨有的“三江并流”風景,也可以體驗怒江大峽谷、瀾滄江大峽谷和獨龍江大峽谷等峽谷景觀、瀑布景觀,還可以欣賞獨龍江絕壁、臘思底巖畫、吳符巖畫、蘭坪金雞寺、瀘水縣伊寺、貢山白漢洛天主教堂、普化喇嘛寺、“片馬抗英紀念碑”、二戰駝峰運輸航線等許多地方景點。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怒江發展旅游業和林業生態旅游提供了堅實基礎。
2 林業生態旅游及怒江發展林業生態旅游的意義
林業生態旅游就是以林業資源為中心而開發的生態旅游。林業生態旅游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具有很多明顯的傳統旅游所沒有的功能,怒江發展林業生態旅游具有巨大意義。
(1)促進怒江地區經濟發展。林業生態旅游是一種商業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的行為,追求經濟利益是其中一個基本的落腳點。林業生態旅游是建立在當地林業資源的基礎上的,開發地區多為具有原始的、自然的、獨特的風景或名勝的地區,多半位于封閉落后的偏遠山區、草原、林區,這些資源的開發可以促進當地林業資源及其他相關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優化經濟結構,增加就業機會,推動開發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2)充分利用怒江豐富的林業旅游資源,發揮觀光功能。林業生態旅游是旅游的一種方式,旅游觀光功能是最基本的。和傳統的旅游能夠充分使游客在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得到基本滿足以外,林業生態旅游依托于獨特的生態系統能滿足游客更高層次的需求,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享受。林業生態旅游所開發的是自然的、原始的、獨特的風景,游客能夠獲得獨特的審美享受,充分感受自然之美和生態之美;另外,林業生態旅游不是單一的旅游,而是結合了當地特色民間文化、傳統文化的旅游,可以讓游客獲得獨特的歷史文化感受,豐富旅游體驗。
(3)促進怒江環境保護和環保教育。林業生態旅游通過特殊的生態系統讓游客親近自然、感受自然,充分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激發熱愛自然、保護自然之情,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和愿望。在林業生態旅游過程中,游客能夠從自然和當地的歷史、人文的接觸和感受中體會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反思人類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獲得啟迪和教育,切實體會和自覺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這些,都有利于促進環境的保護和環保教育,反過來促進生態旅游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3 怒江林業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怒江的旅游業和林業生態旅游業起步比較晚,發展還不充分,但發展較為迅速,取得了很大進步。目前,怒江開發相對成熟的有“三江并流”景區,初步開發的有福貢石月亮徒步旅游景區、碧羅雪山七蓮湖徒步旅游景區、獨龍江徒步控險景區、蘭坪縣羅鍋箐景區、片馬口岸旅游景區等,并建立了一些初級的旅游度假區,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但是,總體上看,怒江的林業生態旅游發展還不成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①旅游資源開發不充分。怒江是林業資源大州,更有高山峽谷、大江大河,但開發的地區和景點十分有限,而且開發程度也比較低,大多處于初級開發,相對的游覽設施和交通建設十分缺乏,許多可利用的旅游資源閑置浪費嚴重;②林業生態旅游的概念宣傳推廣不到位,許多林業生態旅游的開發處于初級階段、缺乏深層次開發和系統開發;③林業生態旅游開發沒有立足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的基礎,不具可持續性。怒江在云南乃至全國都是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但是有的地方的林業生態旅游不注重資源和環境保護,出現了為食用山中野味而獵殺野生動物或采食珍貴植物根莖來招攬顧客的情況;④林業生態旅游景點的管理工作缺乏科學性和計劃性,存在許多過度開發或是開發不足,旺季淡季調節缺乏靈活性等特點,環保教育和生態觀念的宣傳管理也不足。總之,怒江旅游業和林業生態旅游開發很不完善,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改善空間。
4 怒江林業生態旅游的提升策略
要想促進怒江旅游業和林業生態旅游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改善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尋找相應的解決策略。
4.1 加強怒江林業生態旅游的總體規劃
怒江林業生態旅游的基礎十分優越,但是缺乏科學規劃,林業生態旅游缺乏完整、系統的戰略性和科學的綜合規劃,應該根據區域、氣候或是景點特征,規劃旅游景點、景區、片區、旅游路線等,結合當地人文歷史資源,建立典型示范基地,擴大林業生態旅游的規模效應。同時,加大資金投入,改善當地的交通和基礎設施,增強服務水平。
4.2 加強林業生態旅游的概念的教育和推廣
怒江深居內陸,經濟發展較落后,信息閉塞,很多當地農民還沒有認識到林業生態旅游的意義和價值,有關部門應積極進行多方面的宣傳教育,提高政府和當地農民主動發展林業生態旅游的意識和積極性,并建立相應的內外溝通渠道,將怒江獨特的、美麗的自然景觀和風景名勝宣傳出去,吸引中外游客。
4.3 加強林業生態旅游的深層次開發
怒江的林業生態旅游還處于初級階段,以停留在自然名勝的觀賞為主,缺乏體驗式開發和相應配套服務的開發。有關林業部門和旅游部門應積極加強合作,加強林業生態旅游的深層次開發和對應服務,除了自然景觀和名勝的觀賞,應充分利用怒江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讓游客了解所參觀風景名勝的歷史、特征、內涵等,或是參與林木的種植、培育,或是參加當地傳統節日,與當地人民的交流中更深刻地體驗當地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之美,感悟人與自然的和諧。
4.4 將林業生態旅游和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教育相結合
林業生態旅游是立足于經濟利益和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綜合效益的新型的、健康的發展模式。怒江的林業生態旅游必須將林業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環境保護教育有效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林業生態旅游的最終目的,并實現怒江林業生態旅游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社會、生態、經濟效益的有效結合。
參考文獻:
[1]朱景波.宜都市林業生態旅游發展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3.
[2]李 華.近十年國外生態旅游研究狀況分析[J].世界經濟地理研究,2009,18(2):111~120.
[3]徐云峰.淺談林業生態旅游的開發[J].產業論壇,2011(11):11.
[4]宮春穎.倡導低碳:論黑龍江省森林生態旅游[J].林業科技情報,2010(4).
[5]李繼梅.黨恒邦海東地區林業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21):318~321.
[6]李 漢.森林生態旅游開發與營建模式的探討[J].綠色科技,2016(11):193~194.
[7]蔡立根.鹽城濕地生態旅游開發新思路初探[J].綠色科技,2017(1):152,155.
[7]葉慧群,葉偉平,劉鳳姬,等.神龍谷森林公園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綠色科技,2013(4):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