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巾琪
[關鍵詞]女性主義;婚俗;婚俗歌曲
女性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女性角色和地位的形成來自女性自身的原因和社會的原因。女性地位的改變同樣需要女性的自覺和社會的認可。
1 女性地位的成因
首先,傳統文化對女性的影響。傳統文化不僅僅意味著過去存在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一種觀念,是一種價值取向。是始于過去融透于現在并直達于未來的一種意識趨勢。被稱為傳統文化的事物,必定是在社會機體組織及人的心理、生理結構中有著頑強生命力和潛在影響力的東西?!澳腥艘陨鐣橹?,女人以家庭為主”這既是一種傳統的性別角色規范,也是一種傳統的社會角色意識。一般而言,一定時代的女性大都接受該時代文化所展示的社會觀、文化觀、道德觀,并按照這些指示的行為模式、習俗風尚來塑造自己。如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認為,男性聽從妻子的意見就是低智商的行為;若夫妻兩人一同出門,妻子絕不能走在丈夫的前面或者并排行走,必須走在丈夫的身后;男性參加送葬,女性不能參加,認為女性會玷污死者的墓穴等。
其次,經濟上的依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正是落后的經濟影響了女性的家庭和社會地位。尤其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家庭,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畜牧業或一些體力勞動行業來支撐。女性相對于男性而言不占優勢,因而家庭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也是男性的勞作。從對家庭的經濟貢獻上來講,女性與男性處于一種無法抗衡的地位,正是因為女性參與社會經濟的程度很低,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久而久之,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處處都以男性為中心。另外,男女兩性關系的變遷史也可以說明這個原因。
最后,受教育權利的弱化。相當一部分的家庭對男孩和女孩教育投入是不同的,他們認為供男孩子上學是天經地義;女孩子培養大了,嫁出去是人家的人,識幾個字就夠了,尤其是在家庭遇到困難或者家庭經濟條件不理想時,首先讓女孩子輟學,剝奪了女孩子受教育的權利。但實際上女童受教育的水平將直接影響家庭成員的素質。例如在曾經的一次調查訪談中了解到,有一位五六十歲獨立經營商店的農村婦女,雖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也曾做過縣里的婦聯工作,但她對自己孩子今后的生活都有很精細的規劃;而沒有接受到教育的同村女性除了勤勞、善良、節儉以及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知足以外,幾乎沒有把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和意識,“逆來順受”已經成為她們面對命運挑戰的一種常態。長期以來,文化素質較低的婦女在思想上越發的保守和落后,她們沒有爭取男女平等的意識,也沒有這個能力。
2 社會進程給予女性的啟示
作為女性,我們既不能超越社會和時代去追求理想中女性的高地位,也不能任憑人為的主觀意識去抑制女性地位的高低,正如馬克思所說,某一個歷史時代的發展總是可以從婦女走向自由的程度來決定的,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標準?;橐霎a生了家庭,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是女性社會地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男女平等的一個核心部分。
2.1 女性自身的建構
女性對自身的認識是衡量她們覺悟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實現女性解放
的重要條件。在中國傳統婚俗中彰顯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直接影響當地女性自身的發展和社會地位。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擇偶標準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狀況,展示社會發展的現代化和開放性程度。
因此,從婚俗入手,應賦予女性自主選擇配偶的權利。改變傳統的婚禮聘禮高的習俗,減輕雙方家庭的經濟負擔。在家庭經濟中,女性扮演著與男性同等重要的角色,在無形中為家庭做著貢獻。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同經濟類型的介入,女性的生活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在不斷發展的社會中,女性應該逐漸意識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自信心,爭取在現實生活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2.2 社會自覺的力量
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不僅要從自身做起,還要從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中給予支持,給予女性更多的發展空間。
首先,應當改變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性別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絕對基礎,巴特勒認為,社會性別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模仿,這種模仿被當作真實的事物。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性別觀念,使傳統社會中的女性無法改變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觀念,也可以說是她們的一種自覺意識。社會性別觀念里把男人生活定為“公共領域”,把女人生活定為“私人領域”,私人領域就自然的把女性束縛在家庭之中,會影響其參與社會的勞動發展的機遇和人際交往的機會。
其次,克服女性“靠、等、要”的依賴思想。也就是說克服女性安于現狀的思想,要從根本上改變女性“只服從、不主動”的習慣,積極宣傳文明進步的女性觀,抵制和消除對女性的偏見和歧視,克服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肯定家務勞動及養兒育女的社會價值。
最后,提高女性的人均教育水平?,F在所面臨的一切困境,如果說最切實際的一條途徑,那非教育莫屬。過早步入婚姻生活的女性因為家庭付出較多的精力,而在教育中卻被邊緣化了,這種邊緣化使不少女性失去了平等受教育以及參加社會勞動和社會交往的機會,自然也就阻礙了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就意味著社會化進程的不同,受教育高的女性由于有更多機會了解和接觸社會,其適應社會變革的能力就會較強,和受教育低的女性相比,觀念轉換的速度也會比較快。
參考文獻:
[1] 余頂賢.中國各族婚俗[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8.
[2] 索莉.音樂學與差異[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