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漢炎
(廣東實驗中學,廣東 廣州 510055)
同在核心素養培養 異在內容形式表現
——以“光的直線傳播”的同課異構教學設計為例
全漢炎
(廣東實驗中學,廣東 廣州 510055)
“同課異構”作為一種廣泛采用的教研模式,已經成為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發揮教師教學創造性和開展教師培訓的重要途徑.為了解決實踐過程中盲目求“異”、忽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誤區,筆者以“同在核心素養培養,異在內容形式表現”作為同課異構課的設計理念,指導兩名教師對“光的直線傳播”展開了設計.以此為案例,探討和反思“異課同構”活動中對“同”和“異”的協同.
光的直線傳播;同課異構;能力培養
“同課異構”是指不同的教師在相同的年級、不同的班級進行同樣教材、同等進度的“同名課”,以比較他們在教材分析、教學設計和教學風格等方面的異同,從而實現相互學習的目的.“同課異構”作為一種廣泛采用的教研模式,已經成為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發揮教師教學創造性和開展教師培訓的重要途徑.
但在“同課異構”的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誤區,尤為突出的表現是:為“異”而“異”、盲目求“異”、忽視了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這一關鍵目標.導致這種誤區的主要原因是教師未能把握住對同課異構中“同”和“異”的正確理解.“同”應同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上,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設計教學,“異”應異在不同的內容形式表現,以適合不同水平的學生需求.基于這一理念,筆者指導教師H和教師Q對人教版八年級“光的直線傳播”展開了設計.
物理核心素養主要由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度與責任等四個方面的要素構成.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開展教學,但應緊扣核心素養的這四個方面展開設計.在“光的直線傳播”一課中,可以以核心素養中的“科學思維”和“實驗探究”為重點,開展教學.
2.1 圍繞科學思維的設計
科學思維是從物理學視角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及相互關系的認識方式,是基于經驗事實建構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過程,是分析綜合、推理論證、類比等方法的內化,是基于事實證據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質疑、批判,進而提出創造性見解的能力與品質.例如在“光的直線傳播”的設計中,可以在“光源的分類”等內容中滲透類比思想,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還可以在解釋“光的直線傳播”時作圖建構光線模型,輔助學生進行形象化思維.
講“光源分類”時,教師會給學生列舉一系列光源,如燈、蠟燭、太陽、手電筒、電腦屏幕、螢火蟲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會提問:能不能將這些光源分類?學生會根據教材提示,將光源分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分類的依據,根據他們的共性來分類.接著教師類比人的分類,“比如說我們班上的人可以分男女,那還能不能繼續分呢?高矮、胖瘦、年齡劃分等等?”并指出:光源的分類也不只有這一種,還可以按照能量轉化的不同分為熱光源和冷光源等.
2.2 緊扣實驗探究的設計
“光的直線傳播的條件”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兩位教師均采用實驗探究的方式進行設計.雖然實驗過程略有差異,但都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在比較區別和聯系的過程中尋找“光的直線傳播的條件”,引導學生理解任何的物理概念和規律都是有適用范圍的(如表1).

表1 科學探究的設計
3.1 針對學生差異,選擇合適內容
兩位教師在處理“光的直線傳播”的內容時,根據各自學生的水平特點,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教師H的學生抽象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薄弱,該老師將這節課的重點確定為“光的直線傳播條件的確定”和“光學作圖原則和方法”,前一內容通過精心設計的實驗(見表1),將抽象的折射現象呈現出來,后一內容教師則利用學案設計了三個有針對性的題目,題目1:通過1條光線的作圖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作圖習慣,光線是一條帶有箭頭的直線.展示學生光線彎曲、沒有箭頭等不規范作圖情況.題目2:通過1條光線不能確定光源位置(光源可以有無數位置)、2條光線能夠確定光線位置的對比,來強調“確定點的位置至少需要兩條光線”.題目3:通過“擋板”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應用概念.
教師Q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強.該老師將這節課的重點確定為“光的直線傳播條件的確定”和“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前一內容通過精心設計的實驗和自然界圖片,分析光的直線傳播條件(見表1).后一內容教師設計了如下實驗:
(1) 教師讓學生用蠟燭做光源,接著用紙板擋住光,學生觀察到光被擋住了,在后面形成了影子.
(2) 教師讓學生用一個有大孔的紙板替換沒有孔的紙板,學生觀察到光可以通過.
(3) 教師讓學生用一個小圓孔紙板替換,學生觀察到屏幕上出現倒立的燭焰.教師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這一現象.
可以看出,兩個教師在處理同一節課內容時,根據自己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了不同的學習內容,教師H強調了對基本概念和基本作圖方法的學習,而教師Q強調了對知識的應用.一節課程的時間畢竟有限,教師可根據自己學生的學習基礎,對所教內容有所取舍和側重,這也是同課異構中的“異”應凸顯“因人而異”.
3.2 彰顯教師魅力,教學形式個性鮮明
兩名教師都是從教10年以上教師,已形成教學形式上的獨特風格,教師的個人魅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課的個性.在“光的直線傳播”教學過程中,教師體現了在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法、表達形式上的個性化處理.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教師H注重學生認知的發展順序,教師Q則注重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在教學方法上,教師H注重采用演示實驗和習題研討的方式,結合學生的展示和匯報,充分訓練了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師Q注重采用探究實驗的方式,讓學生經歷“光的直線傳播條件”和“小孔成像”的實驗探究過程,充分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在表達形式上,教師H幽默風趣,教師Q教學嚴謹.在板書設計上,教師H善用圖解式,教師Q善用條目式.
從形式上看,同課異構的“同”指的是教師所授課的內容、年級、教材、進度是相同的,從本質上講,同課異構的“同”應為共同的課程目標.可見,目標的確定是“同課異構”的基準.修訂后的《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物理核心素養,“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應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這一共同的目標,以期達到“異曲同工”的效果.在此基礎上,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處理可根據學情等進行分層設計,保證學生核心素養的共同發展.
[1] 陳瑞生.同課異構:一種有效的教育比較研究方式[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1):8-10.
[2] 陳飛,李廣.“同課異構”的范式建構與實踐探索[J].教學研究,2014,37(2):13-16.
[3] 李允.同課異構的“異”“同”分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4,15(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