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賀,薛海波
(江蘇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南齊宗室所任尚書省諸職探析
劉 賀,薛海波
(江蘇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從對南齊尚書省官員的統計分析看,南齊宗室在錄尚書事和尚書令兩職中占有較大比重。宗室任錄尚書事者,頗有問鼎皇權之勢。因而,南齊皇帝對錄尚書事一職控制較為嚴格。與錄尚書事職不同,南齊宗室任尚書令者不僅人數多、任職時間長,而且任職者皆為皇帝親信。與錄尚書事和尚書令職相反,南齊宗室在左仆射、右仆射和諸部尚書等職中所占比例較小,世家大族在這些職位中則占據較大比例。南齊宗室沒能對左仆射、右仆射和諸部尚書等職形成較強的控制力。
南齊;宗室;尚書省;任官
宗室相殘是南齊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學界對南齊宗室相殘的探討,多集中在南齊政局的變動之上,雖對南齊宗室一些相關問題的研究有很大的推動,但對南齊宗室相殘根本原因的研究仍有不足。古代政局的變動、個人地位的上升、群體勢力的擴張、各派力量的矛盾,大體都能反映在官制的變動之上。對南齊宗室任官進行研究,可以幫助了解南齊宗室所處的地位及宗室成員相互殘殺的原因。南朝尚書省職權雖有所削弱,但仍是掌握朝廷行政權的最主要機構。本文對南齊宗室在尚書省的任官加以考察,以期從官制上認識南齊宗室的政治權力及其在南齊統治集團中的政治地位。
錄尚書事在漢武帝時是加官。魏晉以后,位高權重者方可錄尚書事。劉宋初期,劉義康“專總朝權,事決自己,生殺大權,以錄命斷之”[1]1790。因此,宋文帝劉義隆對錄尚書事這一職位的權力極為忌憚。劉義康被誅后,宋文帝極力打壓錄尚書事的權力,新上任的錄尚書劉義恭只能“小心恭慎,且戒義康之失,雖為總錄,奉行文書而已”[1]1644。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錄尚書事退出了權力的中心,不再掌握機要。相反,錄尚書的權力依然很大。南齊時,“錄尚書及尚書令并總領尚書臺二十曹,為內臺主,行遇諸王以下皆禁駐,號為‘錄公’”[2]1475。
南齊時僅有3人擔任錄尚書事一職,即褚淵、蕭鸞、蕭衍。蕭鸞和蕭衍都是宗室成員。可見,南齊宗室成員在錄尚書事一職中占有重要比例。這是否意味著南齊宗室可以通過任錄尚書事掌握朝廷行政大權呢?首先,這3人所任尚書事的時間并不長。褚淵于建元四年(482)三月錄尚書事,七月就因病死去,在任總時間至多不過4個月。蕭鸞則于延興元年(494)七月錄尚書事,到十月時廢海陵王,自立為帝,歷時不到4個月。蕭衍于中興元年(501)十二月擔任錄尚書事,中興二年(502)三月受禪,歷時也不到4個月。如此一來,3人在任的總時間約為一年左右。而且,這3人均是在特殊的政治形勢下擔任錄尚書事。
褚淵出身于世家大族,劉宋時任中書監、司空等要職,并與尚書令袁粲一起被任命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褚淵和蕭道成關系較為密切,“及顧命之際,引太祖豫焉”[3]426。在商討密謀廢蒼梧王劉昱事件中,褚淵支持蕭道成。劉昱被廢后,他極力舉薦蕭道成掌權。可以說,從蕭道成掌權到登基稱帝,褚淵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蕭道成對其也十分信賴。南齊建立后,蕭道成將褚淵升官晉爵,參與朝廷機密要事。蕭道成死后,下遺詔任命褚淵為錄尚書事。褚淵擔任錄尚書事時,年事已高,疾病纏身,很快病逝。因此,褚淵在擔任錄尚書事期間,很難行使錄尚書事的正常職權。蕭道成之所以讓褚淵擔任錄尚書事,只是想借助他的威望來確保皇位交接的平穩運行而已。
蕭鸞是蕭道成的侄子,由蕭道成撫養長大,兩者的關系非常好。南齊建立后,蕭鸞所任多為親要之職。蕭道成死后,齊武帝蕭賾即位,蕭鸞又先后擔任侍中、散騎常侍、中領軍等要職。齊武帝死時,頒下遺詔,任命蕭鸞為侍中、尚書令、鎮軍將軍,隨即為大將軍,加中書監、開府儀同三司。這讓身為皇帝的郁林王蕭昭業極為忌憚。蕭昭業曾想聯合叔叔蕭鏘對付蕭鸞,但蕭鏘和蕭鸞的關系比較好,不認為蕭鸞會行謀逆之事,并勸蕭昭業安心。蕭昭業被廢后,其弟蕭昭文即位,是為海陵王。延興元年(494),蕭鸞在被授予錄尚書事時,還任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揚州乃“京輦神皋”[3]245,控制了此地,便等于掌握了朝廷的安危。此時蕭鸞已是大權在握,但其對高武子孫仍十分忌憚,因此接連誅殺中軍將軍桂陽王蕭鑠、撫軍將軍衡陽王蕭鈞等大批高武子孫。此后,蕭鸞完全控制了海陵王。海陵王“起居皆諮而后行,思食蒸魚菜,太官令荅無錄公命,竟不與。”[3]97蕭鸞種種行為已經超過了錄尚書事應有的職權。因此,蕭鸞擔任錄尚書事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為稱帝作進一步的準備。
蕭衍的情況與蕭鸞基本相同。在廢掉東昏侯蕭寶卷后,他大權在握,被授予“中書監、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黃鋮、侍中、征討諸軍事”[4]159等職。由此可見,蕭衍此時權力比蕭鸞還大。其任錄尚書事一職也應是為篡位作準備。
尚書令是尚書省長官。南齊僅有三人擔任過錄尚書事,而且擔任時間不長,這就使尚書令在尚書省的地位更加突出。
南齊擔任過尚書令一職的共11人,僅宗室就有5人。如此,南齊宗室是否通過尚書令一職掌握尚書省的主要權力呢?南齊建立之初,蕭道成便任命第二子蕭嶷為“侍中、尚書令、都督南徐二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3]407。其所擔任職位均為親要之職,可見蕭道成對其器重程度之深,甚至曾一度想立其為太子。因此,讓蕭嶷擔任尚書令,其目的自然是希望宗室成員控制尚書省行政權,以確保其政權平穩過渡。第二位出任尚書令的宗室成員是齊武帝第二子蕭子良。蕭子良在武帝諸子中才能出類拔萃,在其擔任尚書令不久,又被任命為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揚州刺史等要職。和蕭昭業相比,蕭子良具有豐富的從政經驗,召集了大量的才學之士。如果蕭子良繼承王位,定然可以將國家治理好,不讓大權旁落。因此,蕭子良擔任尚書令時,自然意味著由宗室掌握尚書省的行政大權。蕭子良解任尚書令后,齊武帝遺詔由蕭鸞擔任尚書令,并輔佐郁林王蕭昭業。蕭鸞憑借輔政大臣的身份和尚書令的職權,逐步排除異己,壯大自己的勢力,最終篡位成功。所以,蕭鸞任尚書令時,是牢牢控制著尚書省的。其后的蕭懿和蕭穎胄均以高官轉或兼任尚書令一職,也應能履行尚書令的職權。
在南齊尚書令的成員中,有6人來自世家大族。世家大族擔任尚書令的時間遠超過宗室成員。士族是否能掌握尚書省呢?劉宋以來,隨著皇權的恢復,世家大族逐漸走向衰落。曾經的豪門望族太原王氏、潁川庾氏等都已末落,東晉時期“王與馬,共天下”[5]2554政治局面也已不復存在。“王、謝兩族雖仍顯赫,但真正得君主信任,執掌實權的,卻極少,并各有其特殊原因。”[6]212-213褚淵、王儉不僅是南齊的開國功臣,而且一生忠于南齊,才能多年任尚書令一職;王晏、徐孝嗣因擁立蕭鸞稱帝被任命尚書令;王亮因跟隨蕭衍有功而被任命尚書令。其次,南齊宗室的內斗情況十分嚴重,尤其是蕭鸞掌握國家大權時,為掃除其稱帝的障礙,大肆誅殺高武子孫。蕭鸞即位后,高帝諸子和武帝諸子自然不可能被重用。蕭鸞晚年,“性猜忌,亟行誅戮”[4]146,齊武帝諸子幾乎被屠戮殆盡。宗室間的殘殺導致南齊宗室成員銳減,其可堪重用者自然比較少。最后,褚淵等人之所以能長期擔任尚書令,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為南齊做出了突出貢獻,深得皇帝信任;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在高武時期,南齊的政治局面較為穩定。齊明帝之后,任尚書令者不論出身如何,都無法長期擔任此職。
南齊尚書左仆射主管殿中曹和主客曹,尚書右仆射主管祀部和儀曹。若無尚書令,則左仆射為尚書省最高長官,權力與尚書令相同。南齊尚書省出現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尚書令缺,則從左仆射中選拔;左仆射缺,則從右仆射中選拔。
從表1中可以看出,南齊左仆射任職者共11人,宗室僅有2人,其余均為士族出身。而且,這2人任職時間并不長。蕭鸞任左仆射一職的時間約一年6個月,蕭衍任左仆射一職的時間僅有9個月,兩者加起來僅僅2年多。這就意味著在南齊23年的歷史中,左仆射一職有將近21年是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同時,蕭鸞和蕭衍的身份比較敏感,二者后來均稱帝。尤其是蕭衍,擔任左仆射時,還為“加征東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假黃鉞。”[7]9很明顯,蕭衍雖然在同蕭寶卷的斗爭中取得了勝利,但其并未在中央擔任過較高官職,政治威望不高。若蕭衍直接稱帝,勢必引起爭議。所以,蕭衍先后任左仆射、錄尚書事,目的無非是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為篡位作準備。
表1 南齊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任職者情況
南齊宗室共有3人擔任尚書右仆射,即蕭鸞、蕭鏘、蕭惠休。這3人占尚書右仆射總人數的27%,任職總時間約3年半。可見,南齊宗室成員在右仆射一職中并不占優勢。蕭鸞是3人中任右仆射時間最長的一人,將近3年時間。同時,蕭鸞在齊武帝蕭賾時期擔任右仆射,是惟一一個平穩過渡到左仆射的宗室成員。蕭鏘和蕭惠休則不同。蕭鏘是蕭道成第七子,在齊武帝時期很受信任,所任為侍中、散騎常侍、領軍將軍等親要之職。郁林王即位后,蕭鏘任尚書右仆射一職。但不久后,便被升任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這主要是由于郁林王新登大位,需要培養自己的勢力。蕭鸞憑借在朝中的威望和顧命大臣的身份,直接威脅著郁林王的帝位。蕭鸞還擔任尚書令一職,若蕭鏘為尚書右仆射,則不得不聽命于蕭鸞。郁林王此舉,未嘗沒有以蕭鏘制衡蕭鸞的意圖。當時的政治環境決定了蕭鏘不可能長期擔任尚書右仆射。蕭惠休則為蕭鸞所信任,蕭鸞死前,任命蕭惠休等為顧命大臣,他也是蕭鸞所立顧命大臣中唯一的宗室成員。但東昏侯蕭寶卷生性多疑,為獨掌大權,將蕭鸞所任顧命大臣一一殺害。蕭惠休在擔任尚書右仆射的第二年被蕭寶卷賜死。可見,蕭惠休無法長期擔任尚書右仆射也有其特殊原因。
南齊宗室在錄尚書事和尚書令兩職中占有較大比重。由于南齊皇帝對錄尚書事一職控制較為嚴格,這一職位不常置。因此,南齊宗室一般通過尚書令一職掌控朝廷的行政大權。對于左、右仆射和諸部尚書等職,南齊宗室則沒有形成較強的控制力,但這并不影響其行使行政權。另外,在高、武時期,南齊宗室在尚書省任職人數較多,而齊明帝蕭鸞之后,任職人數明顯減少。這主要是因為蕭鸞登位后大殺宗室,使宗室可用之人較少。同時,蕭鸞本人是以宗室成員身份登上皇位的,自然對宗室成員的防范心較重,這也應是南齊宗室成員相互殘殺的重要原因。而且,這一變化與南齊政局相呼應,即高帝、武帝時期南齊政局較為平穩,自明帝篡權始則逐漸步入混亂局面。
[1]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4]李延壽.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祝總斌.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7]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2016-09-08
劉賀(1989-),男,碩士研究生,從事魏晉南北朝史研究;薛海波(1979-),男,教授,從事魏晉南北朝史研究。
K239
A
2095-7602(2017)03-0058-03